基本佛法

【佛的意义】──觉者

「佛」为「佛陀耶」的简称,乃梵语之音译,为如来十号之一。如来十号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一般习惯简称「佛」。

「佛」之意译为「觉者」,即觉悟真理的圣者。

【觉的意义】

「觉」具有觉性、觉察、觉照、觉悟之含义。

「觉性」即是众生本具的佛性,《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能知是非善恶、能觉寒暑冷暖,这念能知、能觉的心,即是觉性。然觉性本具,何故而有佛与众生之别?因为众生的妄想执著,障覆本有觉性,故欲圆满佛果,则须藉由觉察、觉照、觉悟之修证,方得成就。

「觉察」即觉知、省察自心所生之贪、镇、疑等烦恼,不为此等烦恼所困。

「觉照」即这念心於烦恼境界,不仅觉察分明,更进而对治烦恼,改过迁善。觉察就如发现小偷;觉照即是将小偷转化为正人君子。

「觉悟」即契悟本自觉性;这念心因觉察、觉照之功,进而契证本具佛性,洞然明白,常寂常照,安住实相,此即觉悟义。

「觉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因众生迷悟、染净之深浅不同,而有凡圣差别。

【觉的层次】──自觉、觉他、觉满

觉有自觉、觉他、觉满三种层次。

「自觉」:众生常处於不觉之境,起心动念不离贪、镇、疑,故《地藏经》云:「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若能时时反观自心,觉察、觉照,证悟本自觉性,断除贪、镇、疑等烦恼,即「自觉」义。

「觉他」:不仅自觉自利,更进一步助人觉悟,利益他人。如劝人正信因果、断恶修善,或教示佛性本具、缘起性空等真理,助其了悟生命真谛,自觉觉他,饶益有情,即「觉他」义。

「觉满」:即自觉圆满、觉他圆满、觉行圆满,亦称为「三觉圆满」。释迦牟尼佛即为三觉圆满之圣者,其自觉、觉他皆达究竟,说法四十九年,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令有缘众生皆能发菩提心,得证圣果;且佛度众生,不为时空所限,其教化延续至今,令後世众生亦能如法修行;此即三觉圆满之境,故称之为「觉满」。

【结 语】

众生皆本具佛性,然迷即众生,觉即菩提,故当依据觉察、觉照、觉悟之理,精进修行,他日定可成就自觉、觉他、觉满三觉圆满之佛果。

【禅修的意义】

佛法的真理至深极广,其中最能使吾人受益者,莫如止观法门。《小止观》云:「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所谓「止」是止心不动,「观」是使心念清明。在因中修习止观,在果上则能成就定慧。是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由此可知止观的重要性。

禅修的意义,即是藉由止观法门,助益行者超凡入圣,转识成智,化迷为悟,达到定心、净心、悟心、明心的境界。

【破疑生信】── 何谓走火、入魔?

有人认为禅修、静坐会走火入魔,因此主张不可学禅、静坐,然事实并非如此;走火入魔多因误随邪知邪见者为师,或观念、方法错误所致,若能了解何谓「走火」、「入魔」,即能破疑生信,不致对禅修、静坐产生误解而心生恐惧。

「走火」属於生理上产生的问题,因修练安炉练丹的方法所引起。即意守丹田,将意识集中於丹田处,丹田因而发烧、发热,犹如火种,称之为「火」;再用意识引导此火,打通任督二脉,乃至於转小周天、大周天。若心情过於急躁,或方法拿捏不稳,就会气血逆流,导致微细神经受损,甚至引发呕血或半身不遂,严重者因此死亡。而佛法静坐不修此种法门,所以不可能产生「走火」的问题。

「入魔」属於心理上产生的问题。由於心有所求,希望诸佛、菩萨或神明加持;长此以往,幻境现前,例如梦见佛、菩萨或神明……等指示种种吉凶祸??之事。起初可能有些感应,慢慢地感应不复灵验,失眠、头痛随之而至,此时心生恐惧,以为招感魔障,遂用种种方法降伏;而不知这些境界,乃自己心识所变现之幻象,日益执著,而导致精神失常,此即「入魔」。

了解「走火」与「入魔」之後,即知其与佛法之禅修静坐并无关连,勿须心生疑惧。只要依据正确的观念、方法来禅修静坐,不仅不会走火入魔,更进一步能启发本具之智慧,契证生命之实相。

【禅修的方法】

壹、静坐的姿势
初学静坐者,即应养成正确的静坐姿势,如下列所述:

端身正坐,身心放松,面孔保持一丝微笑,头部正直,後颈微靠衣领。
两眼微睁,自然垂目。眼若全开,易生妄想;眼若全闭,容易昏沉,甚至易出现幻觉境界;若无妄想,且无昏沉、幻觉等问题,双眼或开或闭,则无妨碍。
略收下颚,口不可张开,舌尖微抵上颚。
双臂自然下垂。
背部自然平直,不须刻意作力。
双手结金刚定印,即左掌在下,右掌在上,两大拇指尖端微微相接,置於大腿上靠近腹部处。
两足结跏趺坐,左足在上,右足在下为降魔坐,反之则为吉祥坐。双跏趺为最佳之坐姿,全身重心不偏不斜,最安稳持久,修定容易成就。双跏趺若感困难,可采单跏趺,左足在上或在下均可,两足可互相调适。若单跏趺亦感困难,可采如意坐,即一般所谓散盘,两腿相互交叉,如意而坐。初习跏趺坐时,难免双腿酸麻、疼痛,必须经过忍耐练习,假以时日,便能渐入佳境。平日可先由十分钟练习,纯熟後再慢慢增长时间;不可骤然勉强撑持,以免筋骨损伤。练习之初,可用小坐垫将臀部垫高三至四寸,熟练後即可将坐垫除去不用。若筋骨僵硬,可多礼佛忏悔,必有助益。
贰、静坐应注意事项
初学静坐者,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静坐的地点:

初学静坐时,须选择宁静、清净、无人打扰之处为宜。
静坐前,可先嘱咐左右之人,遇有急事,可用引磬或弹指,轻声作响,令静坐者闻声出定;静坐时,应防止他人突然触动身体,以免惊吓失定。
颈部勿靠近窗户,因风由窗户隙缝吹入,风势强劲,若直吹颈部,易致风邪。
二、静坐的衣著:

静坐时,因全身毛孔舒张,故应注意保暖;可用盖腿布覆盖两膝,免受风寒。
衣著以宽松、舒适为原则,束身衣物应於静坐前松除。
三、静坐的时间:

除饭後一小时内较不适宜外,其余任何时间皆无妨碍。
四、下坐要点:

不宜骤然下坐。可先轻缓摇动双肩、上身,再搓热双掌,抚摩面部及头部等处;然後轻放双腿,身体徐徐弯下,吐出腹中积气,双手顺著双腿慢慢按摩至脚掌,如是反覆三次,即可起座经行。经行时,先慢後快,可使积气散发,以免滞留体内,发生气结肚胀等毛病。
参、数息观
佛教中,无论显、密,禅、净诸宗,所教示之三昧、禅定,皆可称为止观法门。止观有小止观、大乘止观、圆顿止观等,欲於短期之中,深入止观之堂奥,实非易事。今依行者之方便,特举止观法门中之「数息观」,为禅修之入门,行者若能精进修习,深心体悟,短期内必可获得良好之效果。

一、数息之目的
「数」,即数数字;「息」,指个人的鼻息、气息。修数息观,即是随著气息的出入,心中默数数字,将心念靠在数字上,藉以停止心念的妄动与昏暗。 一般人的心理,通常有四种病态:妄想、昏沈、无聊、无记。兹将四种病态说明如下:

第一、妄想:即是心念纷杂,善念、恶念,念念迁流,攀缘不止,所谓「心猿意马」者是。《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起心动念为决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凡圣之关键,故须修习数息观,止息心念的流转,方能具足定慧,超凡入圣。
第二、昏沈:即心识昏暗沈迷、不能作主,於诸法无所明了,如瞌睡时,心念落於迷暗不觉之境。欲去除昏沈,即须修习止观,使意念明朗,常寂常照,了了分明,清明在躬。古德云:「至人无梦」,圣人不仅晚上不作梦;白天时,心意识也不会梦想颠倒,时时刻刻皆能安住正念、正定。
第三、无聊:虽无妄想,亦无昏沉,却感觉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甚至呆若木鸡,心意识失去了定力与智慧,故须修习止观以调治。
第四、无记:即禅宗所谓「落入无事夹缝中」。无记有两种:
(一)空亡无记,即静坐时,於清净、轻安之境界,心生贪著。禅宗所云「死水里面不藏龙」,此种境界如死水,难以产生悟境,故不可执著此种空洞忘机的境界,否则即落入空亡无记之中。
(二)独头无记,指独头意识的活动,此则功夫尚未得力;例如晚上作梦时,心识昏迷、作不了主,为梦境所迷乱,即是独头无记的作用。若有无???境界,则须精进用功,修习止观以对治之。

若能将这些病态去除,不仅能使身体健康、寿命延长,更进一步使人心智清明、超凡入圣,达到定心、净心、明心之境界,此即修习数息观之目的。
二、数息的方法
入座时,调适身体姿势,保持身心平静、安详自在。并且调匀气息,先由鼻孔吸气至丹田,再从口中将腹部浊气徐徐吐出,如是反覆三次,使出入息通顺、均匀。气息调匀之後,即可开始数息。

一般而言,气息有三种病相,不可依之修习:

第一、喘相:即出入息时,息没有吸满或吐尽,尚有部分气息滞留於体内,产生不平衡、不通畅的现象,因而形成上气不接下气的喘相。
第二、风相:出入息如打铁之风箱,进出作声。
第三、气相:气息虽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微细、均匀。
若依喘相修数息,守之则结,胸口闷结,头昏脑胀,不易得定;依风相修数息,守之则散,心识不能集中,散乱难成,不易得定;依气相修数息,守之则劳,疲劳心苦,不易得定。故正修数息前,应先调治此三种病相,使气息通畅、无声、微细、均匀,再行修习。

修数息时,不可出入息同时并数,以免造成腹中气结;须单数出息或入息,数出不数入,数入不数出,此中尤以数出息较佳。数息时,应轻松自在、平静安详、一心专注,所谓「身要放松,不得随便;心要专注,不得紧张」。心念依止出入息上,随著出息默数(不可出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十个数字,字字不断,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若因妄想而致数字间断,则重头再数。若妄想纷杂,心无法收摄时,可将数字从「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倒数,以降伏妄想。若气息太短,无法数至十,可数至五或七,待气息较长後,再增至七或十;数字至十为止,即不宜再加。

【结 语】

数息可於静坐中或睡眠前修习,但行动时则不宜修习。数息得获定境时,若见任何善恶境界,或闻任何音声,皆不可执著,此皆为幻识所生,应不取不舍、不喜不忧,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念专注於数息上,能数之心必须清楚明白、作主,所数之数字亦须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心念清楚明白即为「观」,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即是「止」。若能止观双运,修习纯熟,心中妄念顿消,觉照不失,则定境现前,身心和悦、轻安舒适,进而达到心念清净、轻安愉悦之善境界。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
佛教的教主为「释迦牟尼佛」。「释迦」意译为能仁,代表释尊度化众生之悲、智、愿、行。「牟尼」意译为寂默,表释尊之心寂然不动、常寂常照,已达究竟圆满的境界。不仅自心寂然不动,且具足大悲愿行,自觉觉他,能仁寂默,故称之为释迦牟尼佛。

为佛弟子,应当了解释迦牟尼佛是如何诞生、出家、修行,乃至最後於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经历与事实。了解之後,才能明白今後修行努力的方向。

释迦牟尼佛一生之化仪,可以「八相成道」简略说明。八相为:一、降兜率。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说法。八、涅盘。

【降兜率】

诸佛皆从兜率天降生。释尊亦然,因悲愍一切众生,故於兜率天宫观度化众生之因缘成熟,即从兜率天降生人间。

【入胎】

时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入;夫人顿觉体安欣乐,如服甘露,即怀娠。由於一切众生欲受生时,皆於父母所,生颠倒心、不净心而入胎,而菩萨则正念不失,正慧识父母,故名正慧入母胎。

【出胎】

摩耶夫人怀孕将满十月,临生时,与诸??女游岚毗尼园,安详徐步,见园中有一无忧树,柔软低垂,即举右手攀取树枝,此时太子从右胁出生,诸天世间悉皆放大光明。太子生时,即向四方,各行七步,举足出大莲花,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当时之中国,见五色光,贯太微宫,周昭王询问群臣,太史苏由答曰:「西方有圣人生,却後千年,教法来此。」昭王遂令人镌石,埋於南郊志之。时为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岁,四月八日。

太子还宫後,命名悉达多。净饭王令相师阿私陀仙人相太子身,阿私陀见太子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便悲泣云:「太子相好分明,若其在家,当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十善化世;若其出家,必成自然之佛,度脱万姓。伤吾年老,不睹佛兴,故甚悲泪。」

悉达太子诞生七日,摩耶夫人命终,生忉利天,遂由姨母摩诃波??波提抚育成人,通达书数技艺武事。父王为聘耶输陀罗为正妃;太子於静夜,但修禅观,未与妃有世俗之意。

【出家】

悉达多太子出城游历时,见老、病、死苦,而体悟人生苦空无常之真理;後遇净居天人化成比丘,为其讲述出家意义,太子於是决志舍弃王宫生活,出家修行。父王不允,命人守卫,不令私出;太子遂於深夜,令车匿备马,净居诸天,使守卫者皆睡,太子骑马,逾城出家。 太子出家之初,遍学各种外道,悉觉其不究竟。乃入雪山,六年之中,日食一麻一麦,修持勤苦之行,而致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然犹未得道,遂知苦行亦非究竟。故至尼连河侧,受牧牛女乳糜之供,食毕,色力安复。澡浴已,於菩提树下敷草为座,誓言:「不成正觉,终不起座。」

【降魔】

悉达多太子於菩提树下将成道时,魔王波旬献供三女,欲坏太子净行,太子以神力,变魔女成老母;魔王大怒,遍敕亿万魔军,上震天雷,雨热铁丸,挽弓放箭,刀轮器杖,交横空中,然所有恶器,一近太子,尽化为莲花,不能加害;群魔忧戚,悉皆迸散。

【成道】

太子於菩提树下摄心端坐,勇猛精进,终於第四十九日之上半夜悟四谛理,中半夜悟十二因缘,下半夜目睹明星,证无上正等正觉,复而叹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疑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於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说法】

世尊感於众生迷失本觉,沉沦苦海,故於成道後,先至鹿野苑,转四谛法轮,度??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後更以其大悲、大智、大愿、大行,游历四方,化导群伦,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回归本觉、离苦得乐。

终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度有情,其数无量。

【涅盘 】

世尊於入灭前三月,曾提示阿难三次:「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但阿难皆未请佛住世;尔时魔波旬,即来佛所,劝请世尊入於涅盘。世尊心知化缘已尽,便於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盘,是时中夜,语诸弟子:「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後,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疑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诲!」世尊如是慈悲咐嘱,而後寂然入灭。

【结语 】

每一尊佛皆示现「八相成道」之修证历程。而大乘之说法,有住胎,无降魔;小乘之说法,则有降魔,无住胎。此乃大、小乘「八相成道」之别。

释迦牟尼佛曾於法华会上开示大众:「我成佛以来,复过於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劫。从是以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於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国,导利众生。」故知,释尊早已成佛,然为度化众生,故於此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

释迦牟尼佛为觉悟真理之圣者,其证悟乃自身之精进修行所成就,非外物所赐予。从释尊示现於人道修行而至成佛,故当确信:「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为佛弟子,若能具足正见、正行,於日常生活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定能成就如释尊之果德,福慧圆满,普化群生。

你好利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