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色也是雕刻神像工作的其中一環。
行業:傳統手工雕刻神像
受訪者:李錦雲
地點:巴生
有時我們可在空地、路旁或是野草堆,見到遭民眾丟棄的舊神像,當中有屬于手工木雕的神像。大部分被丟棄的神像,是因被煙燻黑,或是破損了。
從事傳統手工木雕神像30多年的木雕神像雕刻師李錦雲,無法苟同丟棄舊神像的做法,尤其木雕神像,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李錦雲目前在巴生聖淘沙花園的住家從事木雕神像工作。他說,有些木雕神像已擁有很久歷史,但有些民眾卻不懂祂的價值,當成老舊神像丟棄。
他指出,擁有數十年歷史的木雕神像,雖然有些老舊破損,但大體上還是相當的“漂亮”。
“這些已有數十年歷史的木雕神像,其雕功相當出色,刻得也相當精緻,整個神態、架勢活龍活現,衣飾的紋邊是浮現的,很有立體感。”
他說,丟棄舊木雕神像不但可惜,而且如今已很難找到這些雕工細緻,手藝高超的木雕神像。
他指出,雖然公眾可到神料店購買一尊新神像取代,但現今一些新神像已簡化,雕功也不細膩精緻,是無法相比的。
“其實,木雕神像舊了或被燻黑了都沒有關係,我們可把祂翻新及修補,經過修補的木雕神像,就像新的一樣。
李錦雲鼓勵公眾把舊木雕神像帶給神像雕刻師修補,也不要把祂亂亂丟棄。
他說,目前也有不少顧客把舊神像送去他那邊進行翻新,他也看過不少擁有一定歷史的木雕神像。
樟木為首選材料
本地神像雕刻師首選樟木為雕刻神像的木料,其次是漿木或稱為沙喜木。
李錦雲說,用于雕刻神像的木料是非常重要的。他使用的樟木都是從中國入口,沙喜木則是本地原產。
“樟木很貴,由于樟木本身也有花紋,有一定硬體,但又不會太硬,也比較容易雕刻;至于沙喜木則帶有一鼓沙喜水的味道,但質地比較硬。”
他指出,用于雕刻神像的樟木要選已放置了四五年的,而且必須干身。
他說,如果樟木不夠乾身,雕刻出來的神像很容易會出現裂痕。
“已放置四五年時間的樟木很容易分辨,除了色澤不一樣,重量也不同,越乾身的樟木就越輕。”
李錦雲擔心手藝失傳
李錦雲對傳統手工木雕神像前景感慨良多,更擔心該行業日后可能面對失傳的情況。
李錦雲不把木雕神像當成一般神像看待,他認為木雕神像是藝術品,有其藝術及文化價值存在。
他說,在我國從事手工木雕神像雕刻師很少,迄今仍保持傳統雕刻法的同業,更是少之又少。
他說,木雕神像屬于傳統手工藝,如果現在的年輕人能學到這門傳統手藝,日后將有很好的用途,是屬于相當“值錢”的手藝。
“在我哥哥時代,他還曾收過幾個徒弟學木雕,但我從事這行也有30多年,也沒見過有年輕人上門要學木雕神像。”
他說,他的孩子偶爾也會跟他學一些木雕技巧,他希望孩子能有興趣學這門傳統手藝,並將之傳承下去。
他指出,學習木雕神像除了要有興趣,也要有天分,才能把這門手藝學成,否則也是難于成為出色的木雕神像雕刻師。
每尊神像各有神態
李錦雲說,由于是用手工雕刻,所以每一尊木雕神像都有不同之處。
他舉例說,如果顧客拿來其10年前的木雕神像和現在的作品相比,即使所雕刻的是同屬一尊神像,也會發現許多不同的地方。
他說,雕刻師也必須與時並進,每天都是在學習,因此所雕刻出來的作品常有不同之處,如神像的衣飾等。
“即使是同一神祇,因地區性不同,造形、手勢、頭飾、臉孔、椅子、衣袍、旁邊的物品和人物等,也會不一樣。”
他說,比較熱門也常有顧客要求雕刻的,計有法主公、大伯公、關帝公、觀音娘娘及拿督公等。比較少人預訂及要求雕刻的主要是一些姓氏始祖,一般上有關顧客都會出示照片要求根據照片雕刻,但如果沒照片則會描述大概的樣子,再由他們畫出及鑒定無誤后,就可進行雕刻。
他說,他們必須要對諸神的資料、背景、造勢及手勢等瞭如指掌,需正確回答顧客提名。
“這是木雕神像雕刻師該懂的最基本條件。你要雕什么神,應該要懂祂的服飾、造型、手勢及佩搭物等。”
他說,神像的神態,尤其臉部表情和眼神也很重要,神像有分文神和武神,文神的臉型及神態比較斯文,武神的眼神要夠煞氣。
“雕神像須知要雕的是文神還是武神,是年老還是幼小的,如果幼小的就要有一幅娃娃臉,但如果是要雕大伯公、觀音等就要和祥。”
雕衣飾最考功夫
雕刻神像最困難的地方是神像的衣飾,如龍袍、鳳袍,因為手工必須相當細膩。
李錦雲說,一座神像會耗時多久完成,要視大小而定。雕刻體型小的神像大約20天,大尊神像則至少要兩個月。
雕刻師會先用鑿子與鎚子,在樟木雕出神像的外形及輪廓造型,過后再開眼、口鼻、臉等,雕衣飾,之后雕椅子,再用砂紙打磨,把粗面磨細磨平。過后會上土進行修補,再用砂紙再打磨。之后將會用製造出銅油線,為衣飾、頭飾等堆結出浮凸的條紋,讓服飾造型更有立體感。
完成上述過程后就可貼金箔、上色等,最后還要上一層銅油,讓木雕神像更加耐久。
原料價10年內倍漲
李錦雲說,在短短10年內,神像雕刻的原料價格暴漲超過100%。
他說,雕刻神像的原料如樟木、銅油等是從中國入口,如今原料價格已非常昂貴。
他說,雕刻神像是純手工的,雕刻繁雜,手工細膩,而且“足料”,價格肯定比一般神料店售賣的神像來得貴。
他指出,傳統手工雕刻的神像價格確實比較昂貴,大尊木雕神像至少要1萬多令吉,小尊的則是四五千令吉。
“迄今在雕刻神像時,我們還是保持傳統使用金箔,金箔現在的價格也非常昂貴。”
他說,目前連運輸費的漲幅也相當驚人,以致他們唯有調高神像價格。
“以前原料便宜,12寸大小的手工雕刻的神像可能只是數百令吉,但如今至少也要4000多令吉。”
顧客以神廟為主
李錦雲說,其顧客通常是顧客介紹顧客。
他說,預訂木雕神像的顧客,主要以神廟為主,其次是住家,包括一些姓氏社團。
“我們的顧客來自全國各地,顧客會向我們預訂木雕神像,主要是手工細,所雕刻出來的神像非常漂亮。”
他說,雕刻木雕神像很耗時,加上人手有限,以致他們通常都是逐一雕刻,生產量也不多。
“現在只是我一人做,有時太太會幫忙,但因擔心做不來,都不敢接太多生意,平均每年可雕刻七八十尊各種神像 。”
開斧儀式已少見
李錦雲說,在其父兄時代,在雕刻神像前需要舉行傳統“開斧”儀式,就好像動土禮一樣。不過,他現在已沒舉行此儀式,除非顧客特別要求。
他指出,若要舉行“開斧”儀式,先選擇“黃道吉日”及準備祭品,在吉日及吉時,在一段樟木上斧開一塊,雕刻師還要劃符及唸咒語,再用一塊紅包把該段樟木包起來。
“這種傳統儀式就連在中國也已鮮有,相信當地木雕神像師父也已不會這種傳統儀式。這種儀式是我父親當年口述留下來。”
他認為,這種傳統儀式是必須保留,至少作為一位木雕師父應該要懂得這些儀式。
他說,經過“開斧”儀式,根據一般傳統說法,雕刻出來的木雕神像會較有靈性。
李錦雲說,大馬現有的木雕手藝迄今還保持得相當完整,比中國雕刻神像業保持得更加傳統。
他說,在中國,雕刻神像技術曾一度停頓數十年之久,許多傳統的木雕、雕刻手藝也在簡化過程中慢慢失傳。
他指出,本地木雕手藝保持得相當傳統,手工還很細膩,木雕神像可看到細緻手工,尤其是通過神像龍袍、鳳龍反映出來。
拿督公神像最受歡迎
李錦雲說,只有馬來西亞有祭拜拿督公神明,也是這裡的特色,角色和一般土地公大同小異。
他說,在他雕刻神像中,拿督公也是其中比較暢銷的神像。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拿督公,臉孔、造型、手勢、頭飾及衣服等都不一樣。”
他指出,通常顧客們在要求雕刻拿督公時,有者是曾過拿督公出現,或者是在夢境中看到,或者是通過乩童告知,他們就會根據顧客的描述雕刻。
“要雕刻拿督公,當然是要找本地的師父。如果是找中國籍師父肯定雕得不好,因為他們不瞭解拿督公的資料和背景。”
10歲開始向哥哥學
李錦雲從10歲開始就和兄長學習手工雕刻神像,至今超過30多年。
他說,其父親李載飴在七八歲時,在中國福建永春的家鄉學得多門手藝,除了是一位道士,也懂得雕刻神像,而且也會歌仔戲等。他在10多歲就去到新加坡,后來才來到馬來西亞,最后是在巴生區落地生根。
“我父親把雕刻手藝教授給我哥,大哥后來教我雕刻手藝,直至現在已超過30年。”
依據夢中神祗刻製
雕刻神像多年也是有出現顯靈事件,最常遇到的則是,即將雕刻的神祇出現在夢境中。
李錦雲說,從事木雕神像雕刻師,他常會有如此的夢境。
他說,夢境的出現,大多數是出現在他要雕刻一些沒有照片,或較少人雕刻的神祇,在有關夢境中都是朦朧一片,只是會看到神祇大概的樣子,不會說話。
他說,他們相信有關神祇出現的,是因為要讓神像雕刻師知道要雕刻的樣子,通常會根據夢境中所看到的樣子雕刻。
“我認為,身為神像雕刻師就必須相信,如果不相信,如何能雕刻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