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風光不再 城市知音難尋 未演完人已散

1.jpg
李玉玲:通過手指靈活的擺動,讓木偶更生動。

2.JPG
小小的戲台佈置簡單。

行業:傳統布袋戲
受訪者:李玉玲
地點:巴生

布袋戲曾有過風光歲月,在慶神誕、中元節表演時吸引許多男女老少觀看,在“舞台”擠滿圍觀人潮,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一代對它沒有多大興趣,以致成為“名副其實”的酬神戲。

從小在布袋戲班長大的李玉玲感慨的說,如今的年輕人已沒有興趣看傳統布袋戲,特別是在城市地區。

目前是福建金龍鳳閩劇團負責人的李玉玲,是表演傳統的布袋戲,帶著布袋戲班在全國各地表演。

她說,布袋戲是一門傳統的地方戲劇,一般是在功德法會、神誕、中元普度等場合舉行。

她指出,布袋戲會被稱為酬神戲,主要是因為傳說神明非常喜歡看大戲、布袋戲等,因此布袋戲是被視為演給神明看的戲。

她說,儘管以前同樣是在神誕、中元普度法會舉行,但在其父親時代,每一場演出都是大爆棚,吸引許多村民的圍觀。

認真演出保持專業

她說,當時的觀眾對布袋戲班相當熱情,有時在表演完畢,仍依依不捨,直到拆了戲台,看到他們上車離開后才捨得離開。有些還會在隔日會致電或寄信給他們。

她說,布袋戲在較鄉區仍可吸引村民圍觀,反而在城市地演出時,無法吸引人潮。

她指出,在城市地區表演時,觀眾只有10余人,有時甚至不到10人,在表演還未結束,可能已沒有觀眾了。

“可能是我們使用福建話或閩南語,城市一些年輕人聽不懂,加上可能對布袋戲沒有興趣,現在也沒有年輕人要看這種傳統的布袋戲。”

她說,雖然觀眾的人數越來越少,但她們也是一樣認真的演出,一點也不馬虎,保持專業的水準。

手掌操縱人偶表演

布袋戲也被稱為是掌中戲、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等,它也是屬于傳統地方戲劇。

由于戲偶的偶身早期像極袋子,以致它也被稱為布袋戲。

表演者需要把手掌伸入人偶的袋中,食指插入頭部,中指、無名指及小指操作木偶的一手,拇指操作另外一手。

在表演時會搭起小戲台,表演者用手指支撐著木偶在戲台上表演,表演者忙著在布簾后操作木偶的肢體動作時,也要配合木偶唸出對白。

尤其是在一些比較大型及涉及許多人物角色的劇情時,表演者除了一手操作著木偶,還要忙著換其他角色的木偶上場。

表演者在表演前必須把所有木偶全擺放在戲台下架子,只要換角時,表演者就可順手換一木偶上演。

湊足5人即可演出

李玉玲說,人手有限,所以在表演時最多只能湊足5人。

她說,在表演布袋戲時,只有2至3人負責操偶及唸白表演部分,1人負責音器及1人負責音響。

“兩三人中,要負責不同木偶,而且還要有對白和唸白的陪分在內,就好像說書一樣,通過一些唸白帶出故事情節。”

她指出,在其父親時代,當時布袋戲班規範會比較大,人數較多,每場演出從負責音器到呈獻操偶表演的在內有八九人。

她說,由于現在負責操偶表演的人數有限,所以呈獻的戲劇受到很大的限制,所能扮演的角色也有限。

“如果是兩三個人的話,大約可以扮演八九個不同的角色。如果表演的人數越多,所能扮演的角色也越多,整套戲會更加精彩。”

唱腔聲調用詞隨角色改變

李玉玲說,由于布袋戲內所演繹角色全不一樣,所以不管在唱腔、聲調、用詞方面各有不同。

她說,她們在很小時候開始打下聲調、唱腔等基礎,唱的聲音要響亮有力,讓觀眾能聽得清楚。

她指出,因一齣戲中有許多不同的角色,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階級的人物的說話語氣、詞句、聲音等各有不同如老人、小孩、老婦、奸角、工人、大官、千金小姐等。

“如我們要演大官,聲調就要威嚴有力,要演書生或者是狀元時,就要說得文鄒鄒,如果是一般家丁、工人,對白的內容、詞句就要像一般普通市井小民般的語調。”

她說,以前在表演時,會說一些比較深奧的閩語,但因為有許多年輕人都聽不懂閩語,因此她們如今表演時都是使用一些比較生活化、比較簡單的閩語。”

李玉玲幼時隨父母表演

李玉玲是在8年前成立福建金龍鳳閩劇團,重新表演布袋戲。

她在小時候已跟隨父母親戲班到處表演,直到10歲開始學習表演布袋戲。

她說,她們一開始要學習敲打樂器,及學習南音唱腔,學習如何掌握操偶巧技等。

“我們是一邊表演,一邊學習,剛開始時,我們是扮演小孩子的角色,隨著年齡的增長,扮演更加大年齡的角色,在一齣戲中同時扮演不同的角色。”

她說,其父親的布袋戲班是“是也非閩劇團”,在父親未去世前,她與父母一起演出,直至父親去世后,剩下她和母親演出。

“在我母親年紀大沒有再演后,曾停演過一段時間,至到8年前重新設立一個戲班,再度演出布袋戲。”

沒劇本熟悉對白流程

李玉玲說,如今表演的布袋戲是沒有劇本,因為都是常表演,大家對每個角色對白、流程都滾瓜爛熟。

她說,有時遇到要上演較新戲,只要和對手表明其角色,大家自然而然的會唸對相關對白。

她指出,由于有時角色相當多,因此表演者的記憶力要相當好,至少要記得每一位木偶的角色,所說的對白和內容。

在不同場合,所呈獻的表演內容也不一樣,若是在神誕時期,表演的內容都是涉及一些傳奇故事、民間故事、神明等。

“若是在中元普度,表演的內容都是涉及孝道故事,但故事一般都是勸人從善,好人有好報等。”

表演加入現代化元素

隨著時代進步,如今在呈獻布袋戲表演時,還要加入一些流行歌曲和現代化元素。

李玉玲指出,她們是使用歌仔戲唱腔,以閩語呈獻劇中角色對白,同時會在一些戲中加入唱現代歌曲環節,配合不同劇情,唱出不同歌曲,但選唱的都是福建歌。

“在表演時必須要有音器伴奏,以前我們都是聘請多位音師演奏樂器,如今只是需要一位樂師通過小種綜合的樂器就可表演出不同的樂器聲音,另外還有穿插錄好的歌仔戲音樂配樂。”

人手不足找同行幫忙

李玉玲說,現在的戲班和以前的戲班不同,以往演戲的都是在同一個戲班,如今卻要湊合不同戲班的人演出。

她說,在她父親年代,除了家人,通常是聘請工人負責演出、演奏等部分,但大家是來自同一個戲班,即是同一團人到處演出。

她指出,如今戲班很多,但戲演的人有限,同行之間保持聯系,一旦有缺乏人手時,就要通知一些同行幫忙。

“我們目前有兩三個人演出,但如果要演出比較大場的戲,需要比較多人手,會聯絡同行,看是否能騰出空檔的時間。”

她說,以前的戲班是很專業,如果是演大戲就只表演大戲,若是木遇或布袋戲班,就只有表演木偶戲或布袋戲。

增設七藝班木偶戲

隨著許多神廟在神誕時聘請其他表演團體,減少聘請布袋戲班表演,以致布袋戲的演出少了,因此福建金龍鳳閩劇團除了布袋戲,也有七藝班(歌仔戲)及木偶戲等,以增加演出機會。

李玉玲指出,由于缺乏人手,鮮少接歌仔戲的演出,一般是以布袋戲和木偶戲居多。

“由于我們有歌仔戲、布袋戲及木偶戲,所以一年有200多天是在全國各地表演。

她說,他們在一年內比較忙碌的時候,是在華人農曆五月至九月期間,尤其是在農曆七月的中元普度時期,差不多是演足一個月。

“我們演出的日期不定,有時只演一天,有時是連續演上3天。在我父親時代,有一次在檳城演出時,整整一個月在檳城不同的地方表演。”

父親製作木偶保留至今

李玉玲說,其父親李載飴會雕刻木偶的手藝,當年戲班內所使用的布袋木偶的木雕頭部都是由其父親親手雕刻的。

她指出,其父親生前曾雕刻不少的木雕木偶,是用樟木雕刻,有部分迄今仍在使用中。

她說,由于其父親雕刻的木偶已相當陳舊,本地又沒有雕刻木偶,以致她唯有從中國購買新的布袋木偶,增加原有的布袋木偶的數量。

她說,她們從中國入口的布袋木偶是整幅的,配有衣飾。

“有時木偶的服飾太過簡單,我也會縫製一些比較美觀的衣服讓木偶配搭,在不同的場景中可替換。”

沒人加入或被淘汰

雖然布袋戲是一門很不錯的傳統藝能,年輕一代卻沒有興趣,現已沒有年輕人學習布袋戲了。

李玉玲說,目前,在布袋戲行業中的表演者的年齡介于50歲,最高年齡是70歲。

儘管這一行的日薪相當高,但有不少同行選擇到新加坡表演,賺取新幣。

她說,要學習布袋戲,除了要從小開始打好唱腔、聲調的基礎,要掌握好操偶手指也要相當的靈活,才能讓木偶更生動。

“但當年老的一輩相繼離開后,這行業的人也會越來越少,可能以后也會面對被淘汰的命運。”

1.jpg
戲台的背后藝師是整個布袋戲的靈魂人物。

在科技及互聯網發達的年代,象征著傳承華族文化的布袋戲,已漸漸地被世人遺忘,戲班仍堅持傳承文化,不在乎觀眾群都是年長者!

年長的一輩,談起布袋戲時,口沫橫飛地細說著當年…

如今,布袋戲只能在神廟、為祖先超度做功德活動時觀賞到,小三元歌仔戲負責人劉意進(53歲)說,他從事這行業已有30年,該戲班主要以京劇、木偶戲及布袋戲為主。

他說,在表演前,會向開路先鋒孩儿爺膜拜,以求順利及感謝引路到各處演出。

“戲台前需要3個人用手套著布偶輪流演出,后台則分為文和武。文是負責現場配樂,以拉二胡及笛子為主。武則是敲鑼打鼓,全程沒有使用卡拉OK。”

他說,布偶也有角色之分,小生是男主角及男配角,小旦是女主角,性格較柔弱,花旦的角色則是以壞人來呈現。

他說,布袋戲分為兩個時段演出,上午時段是家庭戲,晚上則是清朝戲,演出時間兩個小時,都是以福建話來呈現。

他指出,戲棚由主辦單位提供,戲班只是需要佈置布偶戲台,從音響到所有表演道具,全副共6000令吉,成本高昂。

“從事這行業,最怕就是遇到雨天,就會影響到演出。有時演出數天,我和團員們就會在戲棚裡過夜。”

劉意進來自雪蘭莪烏魯縣峇冬加里,他說,以前參加戲班時,覺得很有趣,就拜師學這門傳統藝術。

他指出,除了在本地表演外,該戲班也到過新加坡、印尼、及沙巴演出。

布袋戲知多少?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起源于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爾后布袋戲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起來。

布偶的頭以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了

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縫製成服裝,在演出時,藝師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操偶表演。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布袋戲之通稱。

一般上唱布袋戲需要五六人,包括負責音樂,布袋戲戲台很簡單,僅需面積不大的戲台。布袋戲角色分類有“ 生” 、“ 花臉” 、旦”、“神道”、“精怪”與“雜角”等六大類。

傳說為先師化身戲團成員不吃蟹

傳說螃蟹是先師的化身,戲團成員從來不吃螃蟹!

劉意進說,在還沒加入戲團前,不知有這一門禁忌,正式加入戲團后就沒有再吃螃蟹。

“若戲團內不知情者吃了螃蟹,就會感到渾身不舒服。”

他透露,台下會用線圍成一個範圍,一字排開椅子,以供“好兄弟”能坐在前排觀看。

他說,每次表演落幕后都會在台下焚燒金銀紙給“好兄弟”,作為到該處演出順利的一個禮儀。

利用手掌五指控制戲偶

“布偶從中國入口,以木制造,布偶價格最貴每個可達150令吉!”

劉意進說,每個布偶價格不定,要視布偶的雕刻是否精緻及其服裝為準。

他透露,布袋戲戲偶為長度一呎的小戲偶,表演者會將單手手掌放入中空戲偶進行表演,只要將食指部分套入偶頭,拇指放入布袋戲戲偶右手,另外3根手指放入戲偶左邊(左手)之后,即可利用手掌與五指的搖擺或晃動,來控制戲偶頭、身體、與手來作操偶表演。

“布偶肢體動作及對白來表達劇中人物的情感很重要,要懂得隨機應變,也有一定難度。”

對手默契重要*呂麗霞(48歲,劉意進太太)

跟隨丈夫演出已有10年,平日都會做一些裁縫工作。布袋戲是一門很深淵的文化藝術,台詞部分要掌握得好,對手之間的配合與默契很重要。

旺季各地演出*陳榮(40歲,鼓手)

我本身是建築工人,因為太太的關係,也就是小三元歌仔戲負責人劉意進的妹妹,加入戲班至今已有8年。每年的7月至9月是演出的旺季,我們就會到各地演出。

拜師學藝兩年*黃富財(66歲,音樂導師)

我自13歲開始,跟著由戲班出身的二媽一同做戲。后來我到新加坡拜師學藝兩年,成功當上鼓手,台前幕后都能勝任。

我在這行有50年經驗,目前都以二胡及笛子演奏。

觀眾認識不深*簡少良(60歲,觀眾)

小時候布袋戲流行,神廟慶典都會有演出。但來到這個年代,年輕一輩都對布袋戲認識不深,也沒有多大興趣,加上都以福建話來呈獻,部分觀眾听不懂。

年輕人沒與趣*潘添富(58歲,觀眾)

現在年輕一輩思想不同,對于華人的傳統文化表演都不太認識及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