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相機 CCD & CMOS

CCD 和 CMOS 感光元件的區別

CCD 或 CMOS,基本上兩者都是利用矽感光二極體(photodiode)進行光與電的轉換。這種轉換的原理與各位手上具備『太陽電能』電子計算機的『太陽能電池』效應相近光線越強、電力越強;反之,光線越弱、電力也越弱的道理,將光影像轉換為電子數位資訊。
比較 CCD 和 CMOS 的結構,ADC的位置和數量是最大的不同。簡單的說,CCD每曝光一次,在快門關閉後進行畫素轉移處理,將每一行中每一個畫素(pixel)的電荷信號依序傳入『緩衝器』中,由底端的線路導引輸出至 CCD 旁的放大器進行放大,再串聯 ADC 輸出;相對地,CMOS 的設計中每個畫素旁就直接連著 ADC(放大兼類比數位信號轉換器),訊號直接放大並轉換成數位資料。
兩者優缺點的比較
由於構造上的基本差異,我們可以表列出兩者在性能上的表現之不同。CCD的特色在於充分保持信號在傳輸時不失真(專屬通道設計),透過每一個畫素集合至單一放大器上再做統一處理,可以保持資料的完整性;CMOS的制程較簡單,沒有專屬通道的設計,因此必須先行放大再整合各個畫素的資料。
整體來說,CCD 與 CMOS 兩種設計的應用,反應在成像效果上,形成包括 ISO 感光度、製造成本、解析度、雜訊與耗電量等,不同類型的差異:

1.ISO 感光度差異:由於 CMOS 每個畫素包含了放大器與A/D轉換電路,過多的額外設備壓縮單一畫素的感光區域的表面積,因此在 相同畫素下,同樣大小之感光器尺寸,CMOS的感光度會低於CCD。

2.成本差異:CMOS 應用半導體工業常用的 MOS制程,可以一次整合全部周邊設施於單晶片中,節省加工晶片所需負擔的成本 和良率的損失;相對地 CCD 採用電荷傳遞的方式輸出資訊,必須另闢傳輸通道,如果通道中有一個畫素故障(Fail),就會導致一整排的 訊號壅塞,無法傳遞,因此CCD的良率比CMOS低,加上另闢傳輸通道和外加 ADC 等周邊,CCD的製造成本相對高於CMOS。

3.解析度差異:在第一點『感光度差異』中,由於 CMOS 每個畫素的結構比 CCD 複雜,其感光開口不及CCD大, 相對比較相同尺寸的CCD與CMOS感光器時,CCD感光器的解析度通常會優於CMOS。不過,如果跳脫尺寸限制,目前業界的CMOS 感光原件已經可達到1400萬 畫素 / 全片幅的設計,CMOS 技術在量率上的優勢可以克服大尺寸感光原件製造上的困難,特別是全片幅 24mm-by-36mm 這樣的大小。

4.雜訊差異:由於CMOS每個感光二極體旁都搭配一個 ADC 放大器,如果以百萬畫素計,那麼就需要百萬個以上的 ADC 放大器,雖然是統一製造下的產品,但是每個放大器或多或少都有些微的差異存在,很難達到放大同步的效果,對比單一個放大器的CCD,CMOS最終計算出的雜訊就比較多。

5.耗電量差異:CMOS的影像電荷驅動方式為主動式,感光二極體所產生的電荷會直接由旁邊的電晶體做放大輸出;但CCD卻為被動式, 必須外加電壓讓每個畫素中的電荷移動至傳輸通道。而這外加電壓通常需要12伏特(V)以上的水平,因此 CCD 還必須要有更精密的電源線路設計和耐壓強度,高驅動電壓使 CCD 的電量遠高於CMOS。

CCD vs. CMOS影像感測器優勢比較

CCD影像感測器運用高度專業化的工藝製造,要在晶片上增加圖像處理電路就變得非常困難,相較之下,CMOS影像感測器利用大多數半導體晶片運用的CMOS製程;所以,廠商可以方便?
a增加數位或類比電路、縮小面積,同時與周邊晶片組整合並可發展成單晶片(SoC)。CMOS影像感測器並具有低耗電量的特性,唯獨其靈敏度與動態範圍較差,低照度下易產生雜訊。CCD影像
感測器至今已經量產超過25年,技術十分成熟,影像品質良好,但由於必須發展特殊的製程技術,以確保高畫素的良率及高電荷傳輸效率,所以CCD的製造需累積相當的經驗,製造商?
]必須各自發展其特有的製程技術,因而形成市場由少數廠商所壟斷的局面,關鍵技術均掌控於歐美、日等大廠手中,其中日本廠商更長期壟斷CCD市場多年,全球出貨量前四名皆為?
擖遠~者,依序為Sony、Matsushita、Sharp與Toshiba。

在百萬畫素以上市場的競爭方面,CMOS影像感測器最大的致命傷是在畫質不良,而且在百萬畫素以上良率問題一直無法有效突破,加上主導CCD影像感測器供應的日商不斷採取降
價策略,使CMOS影像感測器業者節節後退。日系的CCD影像感測器製造商所掌握的最大優勢是CCD成熟的產業架構,上下游所有環節的支援已經非常完整,這種情勢使CCD影像感測器的成
本因量產效應,以及上下游有利條件的支援,而比同等級的CMOS影像感測器更便宜。在數位相機中CCD影像感測器的低階卻是CMOS影像感測器的高階,低階CCD影像感測器一降價,高階CMO
S廠商就受到打擊,CCD業者大可以在低階CCD上犧牲製造部份的獲利,只要在中高階CCD影像感測器上獲利即可。不過CCD影像感測器未來將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CCD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品質亦?
F相當水準,一般的消費者會感覺以現今的產品線已經足夠,品質與效能再往上走的意義不大,技術發展的腳步應該會放緩,相較於CMOS影像感測器在技術發展上還有一定的空間,只?
n在品質上能有所突破,又是一次CCD市場的掠奪。

‧ 數位相機和手機相機為未來市場重點

目前利用手機、PC Camera進行影像傳輸的數據頻寬仍嫌狹窄,因此,僅能使用解析度VGA級或CIF級CMOS影像感測器來擷取影像,未來俟各國第三代行動通訊建置完成後,才需要採用
解析度達百萬畫素以上的CMOS影像感測器。PC Camera佔CMOS感測器四成左右的市場,可惜在去年未如預期般有爆炸性的成長,主因是缺少殺手級的應用,加上頻寬的不足,無法達到預
期表現。數位相機佔CMOS感測器四分之一左右市場,未來需要觀察百萬畫素跟CCD感測器之間的消長,預料應該可以瓜分部分市場,手機相機未來在第三代行動電話環境成熟後預估也將?
j幅成長。由於市場競爭劇烈,CMOS影像感測器的價格將從1999年10美元,下跌至2004年的5美元以下,由於價格下跌之快,2001年35萬像素的CMOS影像感測器已經大幅取代CCD影像感測器,並將技術?
ㄓ犰雃妐U像素,預估2004年CMOS影像感測器出貨量將可超越CCD影像感測器。

目前為止幾乎被視為非CMOS影像感測器不可的唯一應用場合便是手機用數位相機,畢竟RF和LCD面板耗電量已經非常吃重,影像感測器自不能成為第三個大負擔,加上CMOS影像感測器?
橦n較CCD影像感測器小,使其於手機用數位相機市場上較具競爭優勢,只是手機在這方面的應用才剛開始。目前有些廠商已推出CMOS感測器加上鏡頭與後端IC設計的配套方案,面對手持式產品市?
鶠A只要搶先推出低耗電CMOS影像感測器,就掌握致勝的關鍵,未來CMOS影像感測器將成為手機用數位相機市場主流。只是受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CMOS影像感測器之全球手機應用市場成長的
時點有可能延至2004年以後。

《CCD Size 真的有差!》
CCD 和 CMOS 的製造過程和電子半導體技術息息相關,不同於傳統底片採用化學製程,CCD 感光原件是在晶圓上(Circular disk) 藉由加工技術『蝕刻』出來。由於 90年代初期 CCD 規格較為混亂,特別是各發展廠商希冀以不同的生產技術和切割方式,創造最佳利潤,以致於部分規格在沒有規範的情況下出現許多例外的發展。現今有能力量產 CCD 的公司只剩下:SONY、Philps、Kodak、Matsushita、Fuji、SANYO和Sharp,相關技術和規格幾乎已由日本廠商統一制訂。
過去發表 DC 相關技術和測試報告時,最讓一般讀者困惑的應該是 CCD Size 尺寸的判讀。一般觀念認為 CCD 尺寸越大,所能容納的畫素應該越多;然而對照目前的生產技術,這個觀念是『對』也是『不對』。事實上,畫素開口面積大小與線路佈局精細度也是影響 CCD 尺寸的關鍵因素之一,也就是說,當製程技術越精密,線路所需佔得的空間就越小,相對畫素開口面積固定下,可以靠得更緊密,也就可以達到進一步縮小面積的目的。此一要素稱為 Fill Factor (光填充率);在應用上不斷的進步下,大尺寸高畫素的 CMOS 已經可達到量產規模。
CCD Size 影響成本與設計
越來越多的 LCD 寬螢幕為了滿足人類視覺比例,跳脫傳統 4:3 的規格走向 16:9 /16:10 更寬廣的界線。然而,CCD 的長寬比卻依然沿襲 1950 年代電視規格標準剛制訂時 4:3的標準(少有 3:2 或中片幅、專業數位機背才享有特殊規格比的感光原件)。主要是這方面設計變更不僅會影響成本,也會牽動至後續相機與鏡頭的設計。
CCD 畫素開口的大小對於生產成本和感光度之影響。晶圓規格為 2 Mega pixel, 13mm pixel,ISO 200-1600 Imager (31 per 6 inch wafer) 規格則是 CCD Size:1/2英吋 Format, 2 Mega pixel, 4.5mm pixel, ISO 50-100 Imager (300 per 6 inch wafer)。一來一往之間差距高達 269塊 CCD ,而ISO 感光能力的差距也擴大至 16倍(同為兩百萬畫素,單位畫素開口大小不同)。由此可看出在同樣 6吋晶圓之製程之中,不同設計所能節省下的成本和增加的產能。
不過,這些 CCD Size 數據和說明多半都不會列在DC的規格表之中,因為這牽涉到更深一層的相機成本制訂和性能表現(單CCD 的基本規格並不一定能決定後續製作出數位相機的表現,還必須視數位相機內部的韌體設計與計算回路而定)。所能提供給消費者的僅有基本畫素(總畫素)和尺寸大小的縮稱!然而,聰明的學子們還是有可能透過公式直接演算回原始資料,但大多數的人就不一定會有此閒情逸致去深究這樣的訊息。
規格表中的 CCD Size 資訊
簡單的說 『CCD Size』並不是什麼新名詞,其使用的單位與用來解釋你家中14、30吋電視螢幕大小之面積比例道理是完全一致。基本上,常用的 CCD 尺寸並不是『單位』而是『比例 』!要瞭解 CCD Size,首先必須先認識在工程師眼中 『1英吋』的定義是什麼?業界通用的規範就是 1英吋 CCD Size = 長 12.8mm X 寬 9.6mm = 對角線為 16mm 之對應面積。透過國中數學中的『畢式三角定理』,可得出該三角之三邊比例為 4:3:5;換句話說,我無須給你完整的面積參數,只要給你該三角形最長一邊長度,你就可以透過簡單的定理換算回來。有了固定『單位』的 CCD 尺寸就不難瞭解餘下 CCD Size 比例定義了,例如: 1/2" CCD Size 的對角線就是 1"的一半為8mm,面積約為 1/4,1/4" 就是 1"的1/4,對角線長度即為 4mm。
CCD Size 的表達慣例
目前市面上消費型DC的數量幾乎佔掉了總產量的7成,這一類型的特色多是輕薄短小,使用 Aspect Ratio 長寬比皆為 4:3,清一色都是 1" 以下的設計;比較常見的有:1/3.2"、1/3"、1/2.7" 、1/2"、1/1.8"、2/3"等。至於,等同傳統底片面積的 CCD 或 CMOS 因為所使用的長寬比由 4:3放成3:2,就不以『英吋』作為表達方式,而改為 Full Frame 或 35mm Film Size (面積:36×24mm)直接稱呼,比這小一號的或稱為 APS(25.1×16.7mm) / APS-C size(23.7×15.6mm)也是同樣的道理。近來,為了補足 APS-C 以下的 CCD 尺寸空間,由日本 Olympus 主導的 4/3 系統(比一般消費型數位相機的 1吋型CCD 再大上 1/3 (22.5 ÷ 16mm)),但比例不是 3:2 而是 4:3 ,是故沿用『英吋』的稱法,命名為 4/3 或是 1又 1/3 系統。

《總畫素 *記錄畫素 * 最大畫素*說明》

實際上,由於廣告的推波助瀾,使得『畫素』變成相機手機的分類方法之一,畫素越高的相機手機,價格也就越貴!但是『畫素』本身是可以透過數位運算方式,不斷增加,但效果當然不如真槍實彈的『有效畫素』來得讚!以致於市面上常常出現許多關於畫素不同的解釋。

A.總畫素:這個名詞在標明畫素数的區別,係指安裝在相機手機內CCD的畫素規格。

B.有効畫素:係指相機手機實際利用到或鏡頭可以投射到的畫素數。例如:數位相機CASIO QV-4000及Canon PowerShot G2都是向SONY買的CCD。SONY原廠規定的CCD畫素值為413萬,但經過CASIO與Canon的機身設計與鏡頭成像之後,實際利用到CCD的畫素就只剩下398萬了。

C.最大畫素:這個名詞的『規格總覽』中也可常見。在部分相機手機中,可藉由數學運算加大畫素值,例如: 其總畫素為4.1 百萬、有效畫素 3.9 百萬、『插值技術』 7.7 百萬(最大畫素)。就是這樣來解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