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高高還不夠 扯鈴玩技巧才厲害

“扯鈴考功夫的環節在於把玩扯鈴的技巧,但一般公眾往往只認為把扯鈴拋得高高後接到後,就是厲害。”

台灣雜技家協會黃景達這麼說。

他是早前受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邀請進行“海外中華民族傳統民俗體育巡迴教學”,來馬進行扯鈴和跳繩教學。在台灣,黃景達也是課後學校社團的指導教練。

黃景達發現,若和中馬及南馬一帶比較,北馬的學習扯鈴的風氣比較弱,並不如中南馬的普遍。

“這或許是因為北馬一帶缺乏扯鈴導師,因此缺乏學習管道,而且還有很多人都因為害怕別人的目光,而害羞的關起門來自己玩,這也導致扯鈴的技巧停滯不前,但是唯有勇於站出來和嘗試才可以獲得進步。”

可辦賽事推廣扯鈴

除了可以在學校推廣扯鈴,他認為要提昇這項中華文化的另一個方法,則是舉辦更多的賽事,讓扯鈴愛好者互相切磋技術和交流,同時也讓公眾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認識扯鈴,並激發公眾學習扯鈴的興趣。

他鼓勵喜歡玩扯鈴的朋友可以聚在一起嘗試不一樣的玩法,因為扯鈴不限於一個人玩,多了幾個同伴,扯鈴的變化就會更多,或許還可以組成團體。

“從一般常見的一人扯鈴,也有二人組、三人組,人數越多挑戰越大,但也因此,可以做出更多的變化,而近期更開始流行四及五人組。”

單邊、燈光、熒光……
扯鈴款式越來越多

從他小學三年級開始玩扯鈴至今,他發現扯鈴也在“進化”中,雖然外形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款式也卻越來越多,有安全扯鈴、單邊扯鈴、燈光扯鈴、熒光扯鈴等,令扯鈴不再單調。

發揮想像訓練“眼明手快”

他透露,許多國家,甚至馬來西亞也有出產扯鈴,從“最原始”的扯鈴到如今有安裝軸承(Bearing)的扯鈴,間中的改變就是讓玩家可以以較小的力量讓扯鈴可以保持旋轉更久,從而演變更多的技巧。

他也發現到本地的扯鈴局限在傳統玩法,但他說,扯鈴的玩法也逐漸增加中,透過無窮無盡的變化方式,可以發揮想像空間,同時也訓練“眼明手快”和耐心,因為需要不斷的練習加上眼睛和手的協調,才能精準的完美呈現扯鈴。

“一般人對扯鈴的印象是‘好俗’,但其實扯鈴的變換方式多不勝數,而且它也適合各年齡層人士學習,因為它即是一項運動,但卻不需要很大的活動量。在大陸,較多老人在玩扯鈴,而台灣則是相反。”

尋求邏輯原理
跳繩秘笈“看出來的”

黃景達表示,由於父親很厲害玩跳繩,因此當初也想要學習跳繩,但卻被指是因為“女生玩意”所以只能選擇第二興趣——扯鈴。

但多年後,對跳繩存有的濃厚興趣依舊不減的黃景達也不介意透露他玩跳繩的技巧是“看出來的”,因為透過觀察,從中發現玩跳繩的邏輯和原理,這樣子大概就能抓到玩跳繩的“秘笈”。

黃景達認為只要有嘗試,就可以從中抓到技巧。

“當然,甩繩也要甩得厲害才可以。”

“其實跳繩可以到達很高的境界,世界各國都受歡迎,其受歡迎層度更使跳繩也有亞洲杯和世界杯比賽。”
1.JPG
2.jpg
3.jpg
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