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巨大海嘯成因

日本史上最大地震引發的大海嘯,沖走沿途的船隻、車輛、房屋與居民,造成日本東部沿岸地區災情慘重。

這是因為當地震發生時,地殼板塊會相互擠壓或分開,因此海底大片區域會突然上升或下降。區域的海水也會隨之突然升起或下降,而偏離原本的平衡位置。在重力影響下,大量偏移的海水會形成波浪,因此形成海嘯。

當海嘯快遇上陸地時,海水水位會下降而露出海底。跟其他波浪一樣,當海嘯沖到陸地上時,就會開始失去能量,一部分波能量反射到近海,海底的摩擦與動盪也會使部分能量消散。

不過,抵達沿岸的海嘯仍具有巨大能量。海嘯掀起的巨浪可達10多公尺到數十公尺高。當海嘯波浪湧進淺水海域時,浪頭會驟然增高,像是海中豎立一堵高牆。

若海嘯到達岸邊,水牆會迅速吞噬沿途的房屋、樹木、人畜等,接著海嘯波會退回海中。在海嘯波消退時,會產生強大拉扯力,把沿途物品扯入海中。

海嘯形成原因很多,山崩、海底火山爆發,甚至隕石衝擊海面都可引起海嘯,但以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最常見。

全球所有海域都有可能發生海嘯,但由於大地震多數發生在太平洋區域,所以太平洋及其鄰近海域產生大破壞力的巨大海嘯機會較大。

海底地震發生時,地殼板塊會互相擠壓或分開,若斷層出現上下移動,將海底上方的海水向上推,然後向四面八方擴散,就會形成海嘯巨浪;若沒有出現激烈上下移位,就未必會導致海嘯。

不能準確預測海嘯

今次日本大地震由於出現板塊猛烈垂直移動,結果就令到海嘯威力加大。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黃永德表示,海浪愈接近陸地,“水牆”愈高,視乎地形而定。以週五8.9級地震強度推算,移動的斷層長達100公里。

由於科學家目前仍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地震,因此也不能準確預測海嘯發生的時間,但可以在地震後發出海嘯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