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已有潘氏 始祖出身周朝王室 姓氏有源

在中國民間,潘姓一直是一個為人熟知的姓氏,歷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絕世美人潘妃,都是老少咸知的著名人物。

潘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國姓氏,早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時代,就有人開始以潘為姓,並且,潘姓始祖還是出身光彩奪目的周朝王室。

有關潘姓的來源,《姓纂》上面記載,周文王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被武王封在畢地,也就是現在陝西省長安和成陽以北的一帶,后來他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食采于潘(河南省滎陽)。

當時,潘國是依附于畢國,隨著西周發展擴張及季孫在東征時的貢獻,季孫被封為滎陽侯。

主體出自季孫

然后,戰國時代,潘國被楚國兼併,亡國后的潘國子孫不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姓,尊季孫為始祖,為陝西潘氏或河南潘氏。

根據《姓氏尋源》,春秋時代,楚國又有人以潘為姓,這一支潘氏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后代,他們的發源地,大致在今安徽、江蘇及浙江一帶。

此外,還有一支潘姓,是來自外族改姓,北魏孝文帝于太和18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翌年發布文告禁穿鮮卑服、限制使用鮮卑語、並下令把鮮卑姓改成漢姓。

當時,改姓標準是把鮮卑姓首字,譯成恰當對應的漢字,並以之為姓,與潘姓有關的是破多羅氏,惟漢姓中,並無破姓,“破”與“潘”諧音,所以便形成另一支洛陽潘氏。

在上述3種源流中,季孫是黃帝嫡系子孫、顓頊帝是黃帝之孫、姜姓鮮卑族也是黃帝之子昌意后裔,3源流同屬一宗,潘姓還是黃帝后裔。

雖然來源眾多,但構成當今潘姓主體的是出自季孫這支,滎陽、河南兩大郡望,也與這支潘姓人發展有直接關係。

尋根團為季孫公豎石碑

從潘窯村驅車到潘氏祖先季孫公的墓前,有一座刻著寫著“季孫公之墓”的新修石碑,這座2003年立下的石碑,是當年雪蘭莪潘氏族親會尋根團協助當地宗親所立。

雪蘭莪潘氏族親會會長潘金鐵指出,他們于2003年及2004年,連續兩年遠赴中國河南滎陽與固始尋根之旅。

“我們第一年到季孫公的陵墓時,佔地達20英畝的陵墓卻是一片荒涼,后來得悉墓碑早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壞。”

他說,當時,尋根團為了盡裔孫責任,義不容辭協助當地宗親,在原址豎立墓碑,供后來者祭拜緬懷祖德,為祖宗事業盡力。

潘金鐵指出,墓碑立成后,許多潘氏子孫都前往拜祭,更連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兄長潘基秀,前往滎陽尋根時,也前往季孫陵墓祭拜。

他說,翌年,他們再度訪中,前往潘氏南遷重要驛站,河南固始縣城,也是官方鑑定的潘國故城遺址,憑弔故國。

潘窯村潘姓子孫87代

歷史上潘姓並無大變遷,先秦時期,潘姓最初活躍于陝西、河南、山西和湖北地區。

唐朝以后,潘姓向甘肅、河北及山東等地發展。潘姓在南方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中原兩次南下移民福建之時。

潘姓自立姓以來,名人不絕于史書,堪稱濟濟多士,古代有東漢尚書左丞潘勖,三國時代東吳名將潘、潘璋,西晉文學家潘岳、潘尼,北宋名將潘美,明文學家潘之恆,以及明清思想家潘平格等。

現今潘氏發展,在中國的話以廣西最旺,中國以外地區則以越南為最。

季孫公封于潘地(今滎陽),后人以封地為姓,繁衍該處,滎陽高山鎮有一個村子,就是潘氏的祖源地,現在還住著很多潘氏后人,名曰“潘窯村”,所以有“天下潘姓出滎陽”之說。

從公元前1000多年潘姓開宗到現在,潘窯村共繁衍潘姓子孫八十七代,前后3000多年歷史。

潘窯村目前只有100余人,但世界各地不管是河南的,還是國外的,只要姓潘,根都在滎陽,拜的是滎陽堂。

族譜完整可尋根溯祖

潘金鐵說,目前,該會存有一套福建桃源潘氏完整族譜,凡福建桃源潘氏族親,都可以聯絡他們,他們可以協助族親尋根溯祖。

他指出,該族譜是永春桃源潘氏宗親會所贈,是2005年修訂本,族譜大約50年修訂一次,所以這個版本的族譜,可說是目前最完整。

“我們今年協助了馬六甲一名族親,聯絡到在中國的親人,前者還打算本月24日飛往探訪中國認親。”

他說,只要是知道自己的祖籍、祖先的名字,大致上都能追溯到其親人。

有意尋親者,可聯絡會長潘金鐵012-3694672、總務潘淵源012-3068937或者秘書潘金載012-6327372。

雪蘭莪潘氏族親會
成立34年逾800會員

雪蘭莪潘氏族親會成立至今34年,共招收了逾800位會員,其會員並不只局限雪州,連其他州屬子民也有。

潘金鐵說,當初欲申請成立族親會時,其實是打算申請成為全國性組織,惟當時會員都是雪州子民,所以不獲批准,只能申請成雪州潘氏族親會。

“過后我們廣招會員,加入的宗親來自全國各地,造就了如今多達800余會員。”

他指出,在全馬各地,潘氏宗親會只有3個,一個在砂拉越詩巫,另一個則在霹靂怡保。

他說,各潘氏宗親會並沒成立一個總會,而是加入滎陽聯合總會,里面集合多數出自滎陽的姓氏宗親會。

他指出,當年的第一任會長潘恭儉向友人提起要成立潘氏宗親會時,遭到嘲笑,結果在前者努力下,真的在1976年註冊成立。

“我們還有一個值得驕傲的,就是我們成立公會后,就立即擁有本身會所,這些都是當年的宗親踴躍支持下的成就。”

潘金鐵說,台灣一名書法家,曾向他解析“潘”字,構成潘字的有田、有水,所以能種出米,而米字上的一撇,就代表家,是一個有家有米的好字。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