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撞擊地球的危害地圖,圖中紅色為損壞程度
據國外媒體3月28日報道,據一項初步完成的新研究稱,中美是最有可能遭受未來小行星撞擊危害的國家。在此首次量化各個國家的撞擊效果中,瑞典也排在了高危險位置。
科學家已經能模擬多年來的海嘯、地震和小行星撞擊的波及範圍。但先前沒有軟體能對具體國家的人員傷亡進行定量預測。如今,研究人員結合電腦模型中的衝擊效應和人口密度還有地理位置,產生了首個基於小行星撞擊破壞可能性的全世界國家排名。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尼克-貝利主持開發此軟體。其小組用模型來模擬小行星在地球各地的數千次撞擊,得出了統計數據,並根據各個國家所受撞擊的嚴重程度和次數來進行排名。
他們認為,寬度為100-500米的小行星,如果以每秒近20公里的速度撞擊地球的話,其撞擊能量相當驚人,可與太陽系相比。
黑夜的地球
該小組重點研究了更小的小行星,因為,它們會更加頻繁地撞擊地球。寬度幾百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平均機率大約為一萬年一次,而大於1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只有十萬年一次。然而,更小的小行星更加難以觀察到。“我們更有可能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就被它給撞了,”貝利說。
利用人口密度地圖,研究人員畫出了人員傷亡可能最嚴重的地方。基於這一情況,沿海人口最多的國家將最可能受到傷害,包括中國、印尼、印度、日本和美國,它們依次排名前五位。
確定不同國家因此遭受的經濟損失更加困難。研究人員依據世界不同國家的經濟情況進行了部分評估。通過太空拍攝的地球航片上顯示的人造物分佈情況,他們假定,越明亮的地方就越繁華。接著,他們模擬海嘯、地震、小行星撞擊的波及情況,對國家面臨危險的程度進行排名。結果是,美國面臨最大危險,這一點不令人驚訝,因為美國海岸線長,面臨二大海洋。中國排名第二,後面是瑞典、加拿大和日本。
更小的撞擊
不過,排名第三的瑞典有點讓人驚奇。貝利指出,這是因為瑞典很發達,且海岸線長,較如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更容易受海嘯攻擊。
研究人員還產生了一個地圖,能顯示地球上最有可能遭受小行星撞擊的地方。太平洋海岸的亞洲就是這一最倒楣的地方。而發生在大西洋北邊的撞擊會將海嘯波及到歐洲和北美,將破壞大量基礎設施。
最不確定的是單個小行星在大氣下分成多個碎片,然後撞擊地球,此後果難以預料,甚至模型也沒有考慮此假設,貝利說。
美國西南研究院的克拉克-查普曼表示,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更好地明白小行星的自然災害。“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個國家的潛在危險,由於每一個國家有不同危險因素,也有不同的救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