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興港一半村民外流 礦業沒落務農為生 走進東興港


新村入口處有個村牌,告訴到訪的外客,這裡就是東興港。


從東興港大橋可通往甘榜地瑪、督亞冷和雙溪榴槤新村。


東興港新村治安及發展委員會部份成員。左起為陳亞森、賴小燕、謝翊心、謝亞來、陳亞樂、張錦明和包亞來。


耗資約90萬令吉興建的觀音廟,如今仍不敷約20萬令吉建築費。


東興港新村的公市簡陋,已有必要配合時代需求重建了。


東興港新民華小建設完善,錫市全盛時期有兩百多名學生。


建村第二階段興建的板屋,依然保留當年的風貌。


東興港村民的屋外種有枝葉茂盛的紅毛丹樹。


黎妹(右)栽种木薯賺點錢糊口。左起為陳亞樂、張錦明。

年輕一代普遍往外討生活,逢年過節才紛紛返鄉,導致人口劇增一倍,達到約1千600人;遊子離去後,東興港便恢复原狀,顯示約有一半年輕村民外流謀生。

希望州政府發展新村

近打河流域(近打谷)一帶於緊急法令時期成立的華人新村,已如潺潺的近打河水,輾轉流過了63年的歲月。

在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日子裡,前輩和先賢為它的發展,付出了他們那一代的奮鬥和心力。來到今天,一些新村的房屋重建,已翻了幾番。

金寶附近的東興港村民,對未來感到迷惑,他們希望州政府帶動發展,帶來新格局,讓它跟隨時代前進,製造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一代,締造新的明天。

5郊區人民聚集99%華人

東興港村長謝亞來(65歲)向指出,50年代殖民地時期建村時,東興港是由來自5個郊區的人民聚集,四周被鐵絲网圍繞,村民共渡了一段艱難的歲月。

這5個郊區的人民,分別來自布佬亞答、武吉伯甘、亞亦依淡和東興港附近的兩個地方。

東興港佔地約60英畝,當年共有322戶人家,最多人口時期多達約2千500名,99%是華人,只有一兩戶印裔。

從板屋改進到磚屋
東興港種族比率不變

當年的村民,普遍上當礦工、膠工、耕農或養豬等為生。房屋結構簡陋,茅草屋頂,廢鐵片配板枋搭的屋身,地面原土地,一家數口栖身,生活困苦。

20年過後,或因腐坏、倒塌、火患等,村內的房屋開始重建成亞答或鋅片屋頂,屋身改為木板。

到了70年代,全部的屋頂已改為鋅片,開始出現建有3尺磚牆的板屋。到了90年代,逐漸出現瓦頂磚屋。

到了2012年,東興港共有約120所民房,磚屋和半板磚(包括少部份板屋)各佔約一半,人口800餘人,种族巴仙率和初期一樣,華人99%,印裔還是保持一兩戶。

遊子過年返鄉人口倍增

年輕一代普遍往外討生活,在逢年過節大日子,遊子才紛紛返鄉,人口劇增一倍,達到約1千600人,遊子離去後後,便恢复原狀;換句話說,約有一半年輕村民外流。

新村地契年限初期為30年,後來爭取到延長至60年,也有的是90年。60年的地價是2千500餘令吉,房屋面積一般上是45呎乘90呎。

每戶派3英畝地種辣椒樹膠蔬菜

英殖民地政府當年成立新村時,有派發給合格者每戶3英畝耕地,共270餘英畝,讓村民栽种農作物,每一英畝收費50令吉,村民一般栽种辣椒、樹膠或蔬菜。

今日多已改種油棕樹,以及少部份改種膠樹和一般的農作物。有些土地已經變賣轉手。

基設完善排水系統佳

當年還有馬共活動,村內也有私會黨,隨著時代變遷,馬共已不存在了,私會黨也隨著時間的流逝,今日已淡化了。

目前,村內的基設完善,排水系統好,地勢高,沒水患,村民的生活安定。

人口外流
新民華小只有35學生

東興港有一所華小──東興港新民華小,建設完善,如麻雀小五臟全,如今有35名學生,執教的老師有11人。

在錫業全盛時代人口多時,學生人數一度達到200餘名;過後錫市沒落,人口外流,學生人數也跟著減少。不過,目前學生有開始增加一些的現象。

80年代礦場倒閉
村民到國外“跳飛機”

村民包亞來(55歲)說,80年代中期國際錫市崩潰後礦場倒閉,就業無門,怎麼辦呢?村民唯有往外地或外國闖天下。

在那年代,年僅25歲的他,是村內首批“跳飛機”到外國工作的其中一人。

他在台灣擔任建筑工友,一天薪金80令吉。目前村內還有人跳飛機,但人數已不多,有些到杜拜、德國和蘇格蘭工作,但在新加坡工作的最多。

家家戶戶種紅毛丹樹

這裡家家戶戶門前都種有紅毛丹樹。有些紅毛丹樹老了,有些房屋重建了,也有些紅毛丹樹太高大了,而逐漸被砍伐。

雖然如此,今日村內還有很多紅毛丹樹,開始成熟時紅綠交映,飽滿的一串串紅毛丹掛滿枝,煞是好看。

屋旁種木薯增加收入

村民黎妹(74歲)說,在屋旁空地栽种木薯可增加收入,減少生活上的依賴,也能打發時間。木薯成長10個月就可收成。

她指出,顧客通常是馬來友族,向她購買來製作木薯糕出售。

觀音廟每7年辦法事

東興港觀音廟主席張錦明指出,建村後,村內不時發生火災,先賢認為需要安奉神明,保護村民居安,就這樣地設立觀音廟。

當年的“觀音廟”,其實是一個簡陋的神龕,多年來一直安置在村內公市內右邊的一個小角落。

村民善信訂下每隔7年,就做法事一次,尋求保祐平安,一直到今日,已舉辦至第八屆了。

明年將進入另一個7年,將舉行第九屆法事,到時將進行另一番的活動。

2010年動工建新觀音廟

東興港觀音廟早有注冊,並向政府申請撥款,金寶地方政府前後同意撥給12萬令吉,作為重建廟宇用途。2010年1月13日動工建立一座獨立式的唐朝款式廟宇,堂皇富麗。

這座新觀音廟耗資約90萬令吉,目前已籌到70萬令吉,仍不敷20萬令吉,工程已完成了約80%,並訂於2012年8月6日正式開幕。

廟內重塑豎立一座高達14尺8寸8分高和9尺寬的大觀音塑像,歡迎村民樂捐經費,每戶100令吉,獲得熱烈響應,象徵全村人民作出奉獻,尋求觀音娘娘庇佑。

成立背景
名字來自採錫鐵船公司

東興港(Tronoh Mines)本來是一家採錫鐵船公司,它的鐵船當年在距離金寶約11公里的地方採錫,後來這地方成立新村,就地取名被譯為“東興港”,當年有80%村民是礦工。

在20至30年代,東興港本來被叫東興園,後因交通往來經過近打河,這裡設有碼頭和渡輪,所以改名東興港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