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潮州八邑会馆办成年礼 17少年“出花园”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按潮人传统进行“出花园”成年礼,週日(8月23日)成功迈入第3届。17名15岁少年男女,一早就在会馆进行洗花水、换新衣、参与祭拜公婆神等仪式。完成“出花园”仪式,也意味著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

这项活动是由柔佛潮州八邑会馆青年团及妇女组联办。会长陈泰昌、筹委会主席洪徠腾、副文化郑志发,以及这17名少年的家长,都见证了仪式的进行。

週日也是农歷七月初四。一般而言,潮人传统“出花园”成年礼,都在每年农历的三、五、七月举行,尤其是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为多。

参与的17名潮人男女,其中有13人是少男,另4人是少女。他们分別是:罗惠菱、谢旻轩、傅子峰、张乐桓、林勇泽、罗俊凯、刘家宏、许嘉进、蔡伟聪、周浩銓、高珈琪、陈裕达、洪资恩、郑伟健、陈治仁、张欣婷,以及沈韵柔。

祭拜公婆神是重要礼节
仪式完成获颁证书

大会司仪郑志发会上敘述“出花园”的“程序”。他说,“出花园”的孩子在接受“洗花水”仪式后,便穿上木屐,准备拜祭祖先。

接著,“出花园”的孩子便到柔佛古庙上香。

这也柔佛潮州八邑会举办3届以来,首次要求参与者到柔佛古庙上香。会馆副財政黄培贤在古庙內,则向孩子们解说古庙的典故。

孩子们过后回到会馆,向思成堂先辈上香。接著便下楼祭拜公婆神。祭拜公婆神是“出花园”成年礼的重要礼节。孩子们必须向摆放“公婆”的床前恭敬祭拜。

17名参与“出花园”仪式的孩子,週日也获得柔佛潮州八邑会馆颁发的证书。

仪式告一段落后,参与者便与家人一起用餐,鸡头则是桌上不可或缺的菜肴之一。参与成年礼者此时必须坐上正位,並让鸡头朝著他们。鸡头必须由参与者自行取用,其寓意是希望这些孩子们往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这些孩子在与家人一起用餐之前,还必须进行“集体咬鸡头”仪式。

潮汕地区特有成人礼俗
“出花园”孩子长大了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家中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为他们办出花园仪式以表示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出花园的日子,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三、五、七月尤以七月初七乞巧节为多。当天清早,要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其仪式是將三牲果品合凑成4件或8件或12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

孩子的父母也必须於当天早上將猪內臟,包括猪肠、肚、肝、肾、心,煮熟成汤,並下点糖,让孩子吃下。其寓意就是15岁了,人必须更新內臟,拋弃肮脏的东西。中午,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共12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主,寓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六合”;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是终身勤劳。出花园者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鸡头朝著他(她),別人不可动,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出花园者的专利。寓意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沐浴换新衣
拜別公婆神

为孩子办出花园仪式时,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要换新衣,穿红皮屐;当日要躲在房子里。男出花园者,祭品中要有一只公鸡,女者用母鸡,要请亲族吃酒菜。

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自於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著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著“雄鸡头上髻”。要求过路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

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頷下须”对得好,老者將公鸡送给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將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鰲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陈泰昌:未来续办“出花园”成年礼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会长陈泰昌表示,会馆已经连续3年举办“出花园”成年礼。会馆认为这是个有具有意义的传统礼俗,因此在未来將继续举办。

他希望这些参与“出花园”成年礼的孩子,过后要懂得自立並好好做人。这项仪式也提醒父母,孩子已跨出门槛,应给孩子自立的机会。

筹委会主席洪徠腾表示,现代的孩子已逐渐淡忘传统礼俗,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为了传承传统礼俗的理念,將每年举办这项活动。
1.jpg
2.jpg
3.jpg
4.jpg
7.JPG
5.jpg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