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美人魚(Mermaid) ,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漂亮的臉龐,長長的金髮,婀娜多姿的身驅配著一條魚尾巴
。這大抵是受了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和丹麥的美人魚雕像所影響。不過,人魚並不是西方社會的專屬產
物,在古希臘、日本,甚至香港都曾有人魚傳說。
最早出現的半人半魚生物,是希臘神話中的金嗓海妖賽任(Sirens),她深居於海角一端的孤島,喜愛在狂
風暴雨時唱歌,以淒美動人的歌聲來攝惑航海者,引誘他們所駕駛的船撞向暗礁,令船隻觸礁沉沒。
1718年,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出版了一本有關印度洋的書籍,對東印度群島的人魚有詳細的描述
。據該書記載,有人曾在近安邦納(Amboina) 省的婆羅洲島海中捕獲狀如美女的生物。她長約59英吋,
身體形狀與鰻魚相若,髮色似海草,臉呈灰色,膚色和指間的蹼都是橄欖色。長著綠色的鰭,腰間長著一圈
橙毛,被藍色毛環繞著,尾部則長有一行粉紅細毛。她被捕之後被置於裝滿水的大桶中,偶爾輕聲地呼叫,
由於她不肯進食,結果在被捕後只活了4天零7小時便死去。
安徒生筆下的美人魚
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則把人魚美化了,故事描寫海王的幼女愛上了人間的一位王子,還救起了遇溺的
他,但王子卻誤以為是鄰國的公主救了他而與其成婚。結果在王子成親的第二天,人魚公主便化成泡沫升天
而去。
1912年,丹麥雕塑家愛德華(Edward Eriksen),根據安徒生的童話並加上自己的想像力,以紫銅雕塑
了一座「美人魚」塑像,放置在哥本哈根市中心東北部的長堤公園(Langelinie)的沙灘上。然而,無論美
人魚的形態多優美,許多航海員卻認為看見人魚是不祥之兆,表示前方可能有暴風雨或將會發生海難。
八百比丘尼的傳說
日本人對人魚的認知則和西方人完全不同,雖然外形都是上半身和人類一模一樣而下半身是魚,但卻是其貌
不揚的妖怪,還說看到人魚是凶兆。傳說古時在日本的若狹(現今神井縣)的小濱市有一位名叫高橋的男子
,某天他在家招待朋友,有人發現他正在烹煮一尾有人頭的魚,結果沒有人敢吃,只有好奇心重的女兒吃了
人魚肉。結果,她活到七世孫的年歲,仍保持著青春時的模樣。然而長生不老卻令她深深地體悟到人世間的
無常,她周遊列國,後來回到故鄉若狹,並住在尼姑庵裡,將近八百歲的時候,她一個人獨自進入瀨山的洞
穴裡斷食至死。她被稱作八百比丘尼,目前在小濱市青井的神社中還供奉著自德川幕府時代一直留存下來的
八百比丘尼神像。
香港土產人魚
中國歷史上也有人魚的記載,他們是居於大嶼山一帶的盧亭人。在唐朝劉恂的《嶺表錄異》記載了東晉地方
官,盧循起兵作反後敗走廣東,餘黨藏身於海島居住。到了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則描述盧
亭人已變化為半人半魚,能在水中三日三夜。而同期的廣東文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對盧亭人有更詳細的
描述,說明他們出沒在新安大魚山(即大嶼山)一帶,有雌性也有雄性,身高如人一樣,毛髮焦黃而短,有
黃色的眼,黑黃色相雜的臉。有人捕了一隻雌性的,但她只懂笑而不懂說話,之後學會穿衣和食五穀類食物
。後來,廣東三水人範端昂的《粵中見聞》更補充說盧亭人雌雄皆會紮髻,而雌性在嫁後會結胸帶。在正德
年間更曾有漁人將其捕獲並送官,初時言語不通,過了一段日子盧亭人便略曉漢語。盧亭人是由人類演化而
成的半人半魚生物,這和充滿神話色彩的西方人魚及妖怪版的日本人魚略有不同,他們的生活方式較接近人
類,也較人性化,可惜在香港仍沒找到其遺跡,也許下趟去大嶼山時要仔細找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