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

古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这七样生活必须品之一。

现代人当然不会在意这开门七件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柴已经换成了电或者液化气了,其他东西现在还是要的,不过重要性都减了数成,有时可能心烦了,早餐干脆就到外面吃了了事;至于茶嘛,更多的是可乐等一类罐装的盒装的饮料代替了,虽然都市里有了冰茶一类的东西,但这些离真正的茶已经远得太多了。

中国人中,现在还真正保持着把茶当作生活必须品的可能就剩下潮汕人了。
别说你踏足潮汕地区,就是在广州或者其他城市里,如果你搭的客车是潮汕人开的,不仅能听到“嘎己喃(自己人)”的潮汕话,同时还能享受一下潮汕的功夫茶。到了潮汕地区,那更是每家每户都有几套功夫茶具。初到潮汕的客人见到主人用来招呼自己的功夫茶具精致美观,有如艺术品,常以为是专门为招待客人才用的。其实不然,这是喝功夫茶的讲究。

旧时讲究的人,喝功夫茶的茶具一套十二件一定要备齐: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小火炉、砂铫、羽扇和钢筷。现在虽然简化了许多,但起码也要有:茶壶、茶杯、茶盘、火炉(现在多用普通的电热壶代替)。

这些器具每一样细究起来,都不简单。茶壶潮州土语叫“冲罐”或者“苏罐”,一般用宜兴紫砂壶,样子讲究“小、浅、齐、老”。小是功夫茶的特点,如果用普通的咖啡杯、牛奶杯来喝功夫茶,不仅不对味,且被讥为有辱斯文而大败风景;茶壶的深浅关系到功夫茶的气味,只有浅壶能酿味、留香,且不会蓄水;齐,把茶壶去盖,倒置在玻璃板上,如果壶口、滴嘴、壶柄三件皆平,说明是好茶壶;老就是要求茶壶有些年代,越古老越好了,因为茶壶能蓄味,久用的茶壶,直接加水不加茶叶有茶香的。

除了茶壶外,最吸引外乡人注意的就是小小剔透的茶杯。茶杯也有四个特点,“小、浅、薄、白”,小能一饮入喉;浅则水不留底;质薄如纸能起香;白则能衬托出茶色来。一般看人的多少,一把茶壶配三到六个小茶杯。

其余的现在已不大讲究,且也不多说。喝功夫茶最重要也是最享受的是看高手冲茶。日本人现在流传的茶道讲究异常,而功夫茶道如果真讲究起来,也是及其繁琐复杂的,比如水要哪里的活水,火必须是“绞枳炭”或者榄核炭(就是橄榄核作的炭),其工序如下:

1.治器,治器又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等。
2.纳茶,要先把茶叶于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粗的放罐底和滴嘴处,茶沫放中层,然后上面再放一层粗叶。这样既保证了不堵滴嘴,且茶味均匀。这是功夫茶第一部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而起。
3.候汤,就是煎水了,水候也不是一般人能好好掌握的。
4.冲茶,古时讲究火炉和茶壶要距离七步远,水到二沸时,拿起砂铫走七步,顺壶边开始冲水,冲水一定要满。因为这七步可以让滚水略凉一点,不会破坏茶的成份。
5.刮沫,将茶面的沫刮去。
6.淋壶,盖好茶盖,再用滚水淋在壶上,作用有二:一个是让热气内外夹攻,茶香迅速挥发;另一个可以看时间,等茶壶外的水干了,说明是茶熟能饮了。
7.烫杯,这是功夫茶最具观赏性、艺术性、功夫性的一项了,一般人或者初手最怕这一项,因为常常会被杯子烫伤手指的。真正的高手在冲完茶后,那边添水继续煎水,这边就开始把喝过的茶杯冲洗了。那时你可以看见,高手两手各拿一个杯子,中指抵杯底,拇指沿杯沿旋转,只听呤呤作响,两个雪白透亮的白字在烫水中快速转动,声音配着烫杯者的姿势,让观看者无不叹服,其美妙之处非笔墨能尽描的。
8.洒茶,这更是功夫茶经典之一了,前面的动作都是为这一项准备的。水冲好了,杯子烫好了,就要把茶壶中的茶倒入杯中,叫“洒茶”。洒茶有四字诀:低、快、匀、尽。前面不说,单说这个匀字,因为功夫茶洒茶时要同时洒给三四个杯子,所以一定要让每个杯子里的茶都浓厚一样。而洒茶中还有一样功夫叫“点茶”,手法很多,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等。

最后就是喝功夫茶的水平,好的茶客(懂得喝功夫茶的人)拿起茶杯,先以下唇接杯缘,以鼻赏茶香,然后一饮而尽。其美真是无法明说。不过常有些客人看那茶如此的火烫,喜欢等到略凉点才饮,这就失去了茶味,殊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