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墳墓遭剷除

李永球

5月間,受邀到新加坡藝術館放映《峇峇球》及《海盜與王船》兩套紀錄片,雖然觀眾不多,可是來者幾乎都是重量級人物,其中幾個是共和理工學院的教職員。

每一場放映後,我都會與觀眾交流。觀眾除了華裔,也有巫印及洋人,大家針對影片內容發言,現場內英語、華語、馬來話,甚至福建話也派上用場,真的是“百家爭鳴”!

他們觀看《峇峇球》後,發現我在塚山墳墓間遊走收集田野資料。共理院的教職員說,新加坡政府正在挖掘廣孝山的所有墳墓,以進行新的發展計劃,特邀我過去看看。正合我意,於是安排一天與新加坡道教協會的李至旺道長過去了。現場一片凌亂,挖泥機正在鏟取一座座墳墓。

屬於個人墳墓裡挖出的整副棺材,就取出骸骨裝入塑料袋再取去火化。當天我看到的是一座總墳的挖掘工作,那是一個潮州普寧縣12個姓氏多人合葬總墳,乃以前從另一個地方遷葬到這裡的。總墳裡埋葬著數十個甕,在挖泥機的鏟掘下,一個個甕終於破土而出。

土工們再以鋤頭小心翼翼地把墳墓裡的甕挖出,排列一起。然後又小心翼翼地敲開甕的蓋子。他們說,有些甕子裡有“瘴氣”,敲開時會引起蓋子爆開擊傷人,所以必須小心為是。接,取出甕子裡的骨骸裝入塑料袋裡,再取去火化。現場留下破碎的棺材、甕子、墓碑及翁仲石雕等物。在多方詢問下,方知這些墳墓文物不會保存下來,將會丟棄。

共理院發動師生對整個塚山做墳墓調查工作,把墳墓的文字抄錄下來,拍攝照片等工作,令人敬佩。現場也發現一些墓碑用粉筆塗上,使到碑文能夠顯現。共理院的教職員說,本來他們不敢塗粉筆的,覺得不尊重逝者,不過看了我的《峇峇球》後,也敢這麼做了。塗粉筆就好比古代的“拓碑”,並不會不尊重,那是收集銘刻文資料必須採用的方法之一。如果不這樣子做,就很難收集到準確的文字資料了。

廣孝山的墳墓多是潮州款式,風格接近南馬地區的潮州墓,與北馬潮州墓略不同。墳墓也是文物之一,新加坡當局應該設法保留一些下來。我的意思是說,不妨把一些具代表的古老墳墓,包括各籍貫、各民族及名人的墳墓保留,移到博物館保存,使這些珍貴文物能夠流傳下來。甚至是挖掘出土的棺材、陶甕、壽衣等陪葬品也可以保留部分在博物館展示。

新加坡為了也有“出土文物”,多年前設置“時光寶藏”(名稱已忘),把許多東西藏在一個大箱子埋藏地下,一百年後才挖掘出。這是“假文物”,在缺乏地下文物的國家,這個作法聊勝於無,無可厚非。可是這些墳墓才是真正的文物,卻被忽略而拋棄,這樣叫做本末倒置!

一百年後,新加坡的新生代想瞭解祖先的墳墓,那時候只有照片供他們“憑弔”,想親眼看看,親手摸摸都沒了,不是遺憾的事嗎?剷除今天的墳墓,完全不保留,彷彿剪斷文化臍帶!這樣做上對不起祖先,下對不起子孫。當有一天後悔了,就什麼都煙消雲散了!
1.jpg
2.jpg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