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曾风光.高材生辈出 百年“泥牆屋” 人杰地灵

■双溪古罗新村入口处,有个很大的蓄水池,供给村民水源。

■双溪古罗新村入口处,有个很大的蓄水池,供给村民水源。

拥有3万1897名选民人口的亚亦君令州选区,选民以巫裔为主,佔约55.64%,而华裔佔21.99%,印裔佔14.30%,以及其他佔8.07%。

虽然这州选区以巫裔为主,但仍然有5个历史底蕴深厚,承载着独特印记的华人新村。

最初到亚亦君令定居的华裔,都是当年从中国南来落地生根的先贤,而这裡不乏先辈们开垦与奋斗的故事及坚守的精神,并一代接一代地传承至今。

藉着亚亦君令州席补选,《中国报》特地走访这5个华人新村,即亚亦君令新村、双溪古罗新村、万岭新村、美罗冷水河新村、万岭园新村和万岭园重组村。

从19世纪初期,每一个新村的发展轨迹,都深刻地反映了华裔的经济适应力与文化的传承。

(金宝13日讯)即将举行补选的亚亦君令州选区内,有一个百年新村名叫“泥牆屋”,经历过数代人的奋斗下,这裡培育众多造福社会的国家栋梁,成就了该村人杰地灵的高光。

通过教育改变村内生态的“泥牆屋”,拥有的高材生包括医生、工程师、葯剂师、会计师、精算师,各学士、硕士和博士等,他们的成就不仅带给该村人杰地灵的好名,也同样改变了该村的人文素养,提升了新村风貌。

目前已改名为双溪古罗新村的泥牆屋,于19世纪初期,因锡矿业蓬勃而建立的採锡矿新村,当时仅有30名村户,过后经英殖民政府于1949年,安排居民迁移至该地点后,村裡的人家一度达到170户。

由于村民重视教育,村内孩童经悉心栽培下,逐渐成为生产高材生的新村;迄今,拥有高学历的学士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各行业的表现也贡献良多。

据悉,该村自1984年锡市崩溃后,村内居民多从事农业为生,经过努力奋斗,该村有很大部分居民,已渐渐有了自己的产业,成为油棕园的小园主。

■谢振麟。

■谢振麟。

村长谢振麟接受《中国报》访问时披露,该村约有数百居民,留守村内的居民,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人士,年轻人多往外地谋生。

他说,《百年泥牆屋》一书作者章文华有记载录,该村最初创立于1912年,早期居民都是从中国飘洋过海来谋生的人。

他指该村的地理位置是落在金宝县万邦刁弯新村,与打巴县亚亦君令新村中段,距离两新村各有11公里。

■村民閒来都喜爱到村内小店,聚餐话家常。

■村民閒来都喜爱到村内小店,聚餐话家常。

“目前,本村也面对人口流失中,主因是年轻人在外地落地生根后,也相继将父母接到他处同住所致。加上年老村民也相继离世,年轻人不愿回到村内,最终导致有很多村屋人走屋空。”

他期待地说,居民们都期望政府协助提升新村的经济条件,从而带动乡村发展,这样才能吸引年轻人回流新村发展。

■双溪古罗华小为该村栽培很多高材生。

■双溪古罗华小为该村栽培很多高材生。

村名源自早期民房格式

根据《百年泥牆屋》记录的内容,泥牆屋名字的由来,和早期居民的房子格式有关。

1912年开村时期,由于该村房子皆以泥土溷合“亚答树叶”搭建,故此,才被称之为“泥牆屋”。

按《百年泥牆屋》书中资料,在该村开发时期,曾有一位名字为范贵的先辈,将中国建房技术带来当地所致。

范贵从中国南来我国后,辗转落脚在“泥牆屋”的万岭路口,通过他从中国梅县家乡带来的建筑技术,才有了这以“泥土和亚答树叶”溷搭而成,面积占约16呎乘35呎的泥牆房子。

■村内街道清洁美丽。

■村内街道清洁美丽。

英殖民时期改名双溪古罗

《百年泥牆屋》一书也记载,当年“泥牆屋”的发展史,共划分两个阶段!

其中,在1912年至1949年期间,当时的民房皆是“泥牆菜园屋”的发展模式,另外则于1949年英殖民政府统治期间,将村民迁移至双溪古罗新村的发展史。

据老村民透露,英国殖民政府于紧急法令展开时期,将原“泥牆屋”范围的30户村户,迁移至现在的双溪古罗新村。

英殖民政府也把部分新村的屋地,分配给当时的移民,同时,将这个新村命名为“双溪古罗新村”。

一晃数代人,目前,该村的“泥牆村屋”早已荡然无存,而住过“泥牆菜园屋”的老村民,也所剩无几。

锡市崩溃 转型农业

■丘炳华。

■丘炳华。

村民丘炳华受访时指出,自1984年世界锡市崩溃,泥牆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改为农业模式,当时村民都以种植蔬菜、水果、橡胶树等农作物为生。

他说,随着时代洪流的冲击,村民现在多以经营棕油园为主,因此村内也设有棕油果收集站。

他披露,双溪古罗新村虽然只是数百村民的居住地,但这里也拥有一所华小、大圣宫庙宇,有盖篮球场和校友会等,正所谓麻雀虽小,但也五脏俱全。

“而这裡重要的是,村民的生活简单淳朴,是个生活的好地方!”

■大圣宫是双溪古罗新村的祈福地。

■大圣宫是双溪古罗新村的祈福地。

客话“角落头”演变成“Kroh”

双溪古罗(Sungai Kroh)典故

双溪古罗(Sungai Kroh)村名的由来,也有一段典故;据悉,当年为该村命名时,因每逢雨天,河流都会泛滥成灾,因而也导致通往金宝与该村的道路常生水灾。

于是乎,早期常往返两地的村民,都会以家乡的“客家话”交流,而这两条河流域的“角落头”,意指“角落”有水灾,不能通行。

当“角落头”成为村民常用语后,自然演变成马来语的“Kroh”,加上马来语的河(Sungai),最终演变成为双溪古罗(Sungai Kroh)的村名。

■双溪古罗校友会外观。

■双溪古罗校友会外观。

2025-04-13T04:27:00Z
来源: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