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文化中西交融

即使代糖已成為生活一部份,但我們的舌尖始終無法狠下心腸,擺脫蔗糖那種能慰解人心的幸福和愉悅,因為自2500年前,當印度人利用蔗汁煉製原始砂糖開始,蔗糖便經歷了無數演化,而在中西匯粹的香港,西式砂糖更是豐富了不少中西美食的一道小法寶。

現在就從最基本的原蔗糖開始,看看原糖、咖啡糖……等多種糖之間,大小不一的結晶如何影響食品的味道和質感,一同解開千百年來的甜蜜秘方。

糖源甘蔗

蔗糖源於古印度,當時被稱為“Sarkara”,在梵文中即“砂礫”的意思,及後傳至歐洲才漸漸演變成“Sugar”一字,並研發出更精煉的製糖技術,做出方糖、糖霜、咖啡糖等西式糖種。雖自明清以來,廣東一帶也會製作片糖、冰糖等中式蔗糖,但直至1881年,太古糖業卻讓歐洲製糖法在香港紮根,至現時當地還有最後一家西式煉糖廠“大億糖業”,反而中式糖廠則消失了。“大億糖業”的老闆李炳良先生在當年太古糖廠的銷售部工作,由於英國人的管理文化是要求每個員工都要熟悉每一個工序,瞭解每一種糖的特性,因此造就李先生對糖業生產的瞭解:“當時我們見客對象,不只是飯店老闆或超市經理,而是直接走進廚房,看看廚師們煮食時碰上甚麼難題,從基本去替客人解決問題,像最常被問到的是:番茄炒蛋應用哪種糖?”

溶得快的白砂糖?原來只答對了一半,因為白砂糖是蔗糖家族中最純淨的一員,甜度高達 99.98%,只能賦予番茄濃縮但單調的甜味,“所以我會建議用原糖(Raw Sugar),那是在煮蔗汁過程中,第一輪提煉出來的金黃結晶。它跟白砂糖一樣幼細,溶解速度快,97%的甜度足以解決本地番茄偏酸的問題,還帶有一份天然甘蔗味,炒出來就更香更有層次。”

糖跟茄汁混合有光澤

不同文化造就出不同的演化軌跡,像在擅長大江南北中西各路菜的粵菜小館“男爵大排檔”,大廚李德榮師傅說:“廣東人煮菜都慣用砂糖,只是分量少得吃不出,而師傅亦不會告訴你!好像最簡單的白焯菜,即使有客人要求全走,師傅都會在滾水中撒把白砂糖以增清甜和新鮮,同時在糖分滋潤下,色澤亦變得更翠綠。而番茄帶有鮮艷紅色,所以下原糖或黃糖的話不怕穿煲,相反還會有一份天然甘香,糖分跟茄汁、蛋汁混合後,亦變得亮麗有光澤,增添食慾。”由於這種最原糖種通常會再加工提煉,因而能誘導出番茄和蛋之間的精彩化學作用。

而在西方廚房中,則擅用原糖在長時間處於加熱過程中焦糖化的原理來創作,像含水量較高的 Soft Brown跟小麥麵粉最能擦出火花,而常見的咖啡糖(Brown Sugar)因密度較高,會在杯底中慢慢溶解沉澱,喝起來就是先苦後甜,李先生說,這是前英國上司們最喜愛的咖啡品味法。

幼砂糖好醃肉

粵菜廚師除了擅用原糖,另一種常用來增加香脆口感和潤色的西式糖,就是幼砂糖。這種經過碳酸、硫化氫或二氧化硫去除原糖中雜質的白砂糖,純度提昇味道更甜,像李師傅的自製叉燒,一撮糖便對香口與甜度作出巧妙平衡:“一般蜜汁叉燒會淋上麥芽糖,做出涓涓欲滴的誘人賣相,但味道層次不多;所以我選用幼砂糖,一斤肉抹三兩糖,醃個8小時,立時肉嫩而在邊皮見焦香。”糖分緩慢而平均地滲入肉表,一方面塑造出柔軟圓潤的口感;同時又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焦糖,不會令你覺得過甜卻能鎖緊肉汁,每口都豐滿誘人。

由於幼砂糖在產造過程中,結晶體粗幼參差,因此難以控制溶解速度,故需經過仔細篩選,按“大億糖業”李先生解說:“脫色後的白砂糖行內稱為Code Grade,意思是有三種不同大小:最大的粗粒砂糖一般用作家庭煮食;中等的叫上白糖(Soft White),即是茶餐廳常見的糖包,屬奶茶、檸茶的良伴;而最小的精幼砂糖(Caster Sugar)的可溶性最高,所以很多時用來醃肉,又或增加忌廉甜度。”現時不少粵菜食肆只懂用鬆肉粉或梳打粉令肉質變軟,卻破壞細胞纖維從而失去肉汁,令味道變得苦澀,忘記了在中西文化交匯之初,先輩廚師以西式精幼砂糖用來鬆肉、增加光澤和香脆口感的智慧。

中式馥郁醇蔗糖

因為西方料理或甜品一般不需長時間烹調,故需要的糖要愈幼愈好,讓甜味可快捷而平均地滲進麵粉、忌廉、牛油等常用材料,因而沒有考慮到西式提煉會讓糖分在長時間烹煮下,產生變酸現象;而中國烹調則擅長掌握不同火候,發展出以長時間熬煮的飲食文化,因而造就出一套耐煮甘醇的甜美糖種。根據季羨林先生的《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蔗糖在古時稱為“煞割令”,與古印度的Sarkara遙遙相應;然而經過千百年的歲月,蔗糖在中國演變成冰糖及片糖,名字亦改成“石蜜”,取其形態似石但質量輕巧。畢竟中國人吃甜,沒有好幾個小時熬不出好糖水,一磚磚堅實結晶體溶得多慢也變得無關痛癢,而“沛公甜品”的老闆曹捷沛亦道出了中式糖的另一優勢:“很多人煲糖水都會選用幼砂糖,一來便宜,二來容易控制甜度,然而幼砂糖不耐煮,煮得愈久,味道愈酸;若草草收火,又會浪費了其他好食材,所以我做中式糖水,只下冰糖或片糖。”

冰糖味帶清甜

傳統上,冰糖是以慢火把鮮蔗汁經6小時煮成高濃縮糖漿,然後以8至10天的漫長冷卻過程,形成顆顆半透明的不規則結晶,質地堅硬,由於結晶率只有60%(餘下的是未能結晶的糖漿),所以味道帶有一股悠長清甜,用來煲同樣清甜的雪耳海底椰就最適合,曹先生說,由於味道較滋潤的海底椰干要熬6小時才出味,所以要選用如棒球般的大冰糖,慢慢煮溶不過火。

片糖的製作亦大同小異,所不同是煮好蔗汁後加入少量石膏點漿,再倒進竹蓆上慢慢冷卻而成,由於味道帶有甘蔗馥郁,配上以薑汁做主調的冬日糖水就最醒神暖胃,至少要4小時才能熬出糖的甜,薑的辣,難怪在乍暖還寒的早晚,不少人還樂意在街頭喝一口窩心香甜。
飄霜出鬆脆

自從出現大量生產的西式糖,粗粒砂糖就因為結構穩定,不怕潮濕又耐存,自50年代起就成為家庭主婦的必備調味;不過近年在家開飯的人買少見少,對於一個講求速度的社會來說,這種不易溶解的特性當然及不上糖漿或上白糖受歡迎,所以這些閃耀著光芒的粗粒晶體,就被特製的離心機打成隨手起舞的糖霜。不斷為體重奮戰的女士碰上這些雪白粉末大概會皺眉,但若然肯狠下心腸嘗一點,不難發現它的甜度比起象徵健康的黑糖少了一截,原來晶體愈幼細,愈容易受濕氣影響結成一團,所以至少要加入3%的粟粉好保持干爽。

除了作為甜點上的圖案粉飾,糖霜還肩負起鬆脆口感的重任,從事網上曲奇速遞的Kennis Leung就體會殊深:“最初做芝士曲奇時堅持不下糖,一拿起來便支離破碎,後來才知道糖霜不單提供甜味,還可令麵粉緊密黏結,做出香脆鬆化的口感,經過反覆嘗試不同分量組合,決定用20克的糖霜糅合40g的芝士粉,濃郁芝士香掩蓋了單調的甜味,而鬆脆的餅底讓人有輕巧感覺,不會被芝士壓得喘不過氣,是我非常滿意的作品。”至於另一款榛子曲奇,則以堅實的榛子跟鬆軟餅底拼出強烈對比,擺明車馬有糖霜,很多女客情願作少少犧牲,換來一口一口的甜美快意。

糖的種類

  1. 上白糖Soft White
    晶體大小:0.5毫米至1毫米之間
    甜度:99.91%或以上
    溶解速度:快
    用途:一般煮食或熱飲。

  2. 原糖Raw Sugar
    晶體大小:0.5毫米至3毫米之間
    甜度:90%至97%,視乎產地及蔗種而定。
    溶解度:中
    用途:適合跟番茄、甘筍等蔬果同炒,或加工成其他蔗糖。

  3. 糖霜Icing sugar
    晶體大小:少於0.1毫米
    甜度:97%或以上
    溶解速度:極快
    用途:焗製曲奇、餅乾,提供鬆脆口感,或作甜點裝飾。

  4. 咖啡糖Brown Sugar
    晶體大小:5毫米或以上
    甜度:97%
    溶解速度:慢
    用途:適合咖啡、奶茶等熱飲。

  5. 粗粒砂糖
    晶體大小:1毫米至3毫米之間
    甜度:99.91%或以上
    溶解速度:慢
    用途:傳統中菜用砂糖,現在常打壓成糖霜。

  6. 冰糖
    晶體大小:不等
    甜度:60%或以上
    溶解速度:極慢
    用途:跟中藥同煮,或可用作海底椰、燕窩等滋補糖水。

  7. 片糖
    晶體大小:不等
    甜度:60%
    溶解速度:極慢
    用途:可生食,適合煲薑糖水,昔日亦有人用作洗澡、護膚。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