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文獻學者無法論證始祖 湖南常德伍氏發源地 姓氏有源

談起伍姓古人,略懂中國歷史者,腦中皆會浮現一個一頭白髮持鞭鞭屍的伍子胥。

伍子胥為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伍參后代,公元前597年,在楚國與晉國的爭霸戰中,伍參說服了楚莊王迎戰晉軍,並分析了楚軍有利條件和晉軍弱點,最后,楚軍大獲全勝,伍參也獲封大夫,此后伍參便以名為姓,稱為伍氏,后世有許多學者都認為伍姓是傳自伍參。

不過,《姓氏考略》一書,把伍姓來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黃帝時代,認為伍氏得姓始祖是黃帝一名著作《玄女兵法》的臣子伍胥。

若根據《姓氏考略》,5000年前早就有了伍姓,而春秋楚國伍參一家是否源自伍胥,因文獻缺乏,學者無法論證。

當年,楚國伍氏究竟因何而得姓,史書上同樣沒交代,伍氏宗親不管是傳自楚國伍參,還是黃帝之臣伍胥,都具悠久歷史。

湘西苗族也有姓伍人

然而,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他們實際都有著共同祖先伍子胥,民俗學家仔細地研究了伍氏族譜后認為,儘管伍子胥在湖北出生,但伍氏家族自古以來最早、最重要的發源地還是在湖南常德。

在湘西地區,苗族也有姓伍的人,伍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較廣,約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0.11%,居第121位,尤以湖北、湖南、廣東多此姓,三省伍姓約佔全國漢族伍姓人口的64%。

如今在蘇州胥口鎮還有一座胥王廟,2006年重建完成開幕,世界各地伍氏宗親都前往拜祭。

伍林強:全國僅3家宗親會
檳伍氏家廟歷史最久

雪隆伍氏宗親會總務伍林強指出,伍氏宗親會在我國非常稀少,據其所知,全國僅有3家伍氏宗親會。

他說,歷史最悠久的要數檳城伍氏家廟,逾百年歷史,隨后就是安順伍氏宗親會40余年及他們44年歷史。

“我國並沒成立伍氏總會,不過,在海外的伍氏成立世界伍氏宗親總會,加強海內外所有宗親聯繫。”

他指出,中國許多姓伍的宗親,很多都選擇移民海外,所以伍氏在百家姓排名上已在100以外。

他說,廣東台山甚至有一條伍家村,40多戶人家全移居海外。

伍國肇:伍子胥逾70代後裔

雪隆伍氏宗親會副總務伍國肇說,伍姓宗親自伍子胥一帶算起,至今已大約傳了70余代。

他指出,他本身是第76代子孫,屬于綠園字派“尚”字輩。

“我們這派的輩分是由祖先伍氓訂下的20字派,順序是以啟元應瑞重,道德允維榮,文學于時尚,世思紹聖明,每個字代表一個輩分,依序而下后再加20字光宗開令嗣,衍緒普慈仁,保大勤承業,端和永協倫,合成40代字輩。”

他說,他屬于第76代子孫,然而,國內外還是有其他傳承較慢或更快的宗親存在,快者可能已有更后的字輩也不定。

“雖然許多宗親都姓伍,然而,當年在不同支派下來的血脈,都有不同字輩。”

“單在廣東,伍姓的分支就多達7支,不過,目前在我國的伍姓,多為綠園及翰苑兩派。”

他說,當年,中國國力不濟,許多祖先都出國謀生,那時多是根據支派一同離開,所以會在一些地方出現某一支派的血脈比其他支脈多的情形,不過大家都還是姓伍的宗親。

黃伍同氣連枝有3說法

黃伍兩姓同氣連枝的說法共有3種,第一說為,黃智剛之孫黃堯咨與妻子伍卜鳳生三子,分別為朝用、廷用和邦用,一次伍氏帶邦用回娘家,卻因照顧不周,邦用不幸溺斃,伍氏悲痛欲絕欲自殺,其兄嫂擔心,所以將自己的兒子割愛給她,冒充邦用。

第二說為,鬥洞伍姓娶邦用女兒,女帶幼子回家卻不小心讓孩子墮水溺死,兄嫂以自己兒子相讓,樣貌酷肖溺水者,回到夫家雖能瞞過眾人,但最終也真相大白,黃伍自此結為兄弟,永不相忘。

第三說則是,黃智剛房有一枝派,邦用公無子,只生一女名一娘,嫁給鬥洞伍姓,生了一個孩子名真瑞,為報親恩,而以真瑞過嗣為邦用的孫子。

綜合以上三說,黃伍兩家自那時起,就有血統關係,所以結為兄弟。

紀念伍子胥
蘇州端午節悼偉人

大家都知道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但其實在蘇州,端午節最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

伍子胥是當代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吳王夫差當年不聽伍子胥勸告,更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他死前要后人將其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入城滅吳,夫差聽后大怒,下令把伍子胥屍體在五月五日投入錢塘江中。

為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后來自發在端午節形成了一系列民俗活動。

根據報導蘇州科技大學歷史系教授認為,端午一共曾紀念5人,東漢曹蛾;廣西陳臨;越王勾踐也最早提出以划龍舟操練水兵,還有就是屈原,由于他是聯合國確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名氣太大,所以人們漸漸把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中國蘇州和湖南去年也爭相為端午申遺,前者為伍子胥,后者則為屈原。

“城磚”救民演變年糕

除了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我們吃的年糕,也是紀念伍子胥的食物之一。

公元前514年,吳王讓伍子胥督建王城,后來吳王之子夫差繼位后聽信讒言,殺了伍子胥,他臨死前對部下說,他死后若國家有難,民眾沒糧吃,可到城門牆下挖地3呎,就可找到吃的東西。

后來,越國進攻吳國,城中軍民斷糧,伍子胥的部下就帶領軍民在象門城下挖地,挖出許多可以充飢的“城磚”,原來“城磚”是糯米粉壓成,這是伍子胥生前設下的“積糧防急”之計,吳國軍民就靠這些“城磚”渡過了難關,此后每逢過年,吳國百姓都要壓制類似“城磚”的年糕紀念他。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