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爐

焦桐

羊易於放牧,繁殖、生長又快,地球上不吃羊肉的風俗又遠比不吃豬肉、牛肉者少,普遍為人類所鍾愛。

中國北方吃羊肉以涮肉片為主,從食材、刀工到作料,無一不精,非但切出來的肉片須其薄如紙、顏色透明,還得選用不腥不羶的“西口大尾巴肥羊”。唐魯孫說羊販“一過立夏就把羊群趕到張家口的刺兒山歇伏,那裡林壑幽深,流泉漱玉,碧草如茵,修柯戛雲,羊群在水歡草肥的環境裡,自夏徂秋隻隻養得又肥又壯,牧羊販子把羊群一撥一撥的趕下山來,一站一站的往北平趕,等到了西直門外,據說還要圈個三五天,讓羊群喝足了玉泉山流到高亮橋的泉水,再趕進城來宰殺”。

臺灣人也吃涮羊肉,卻無法這麼講究,將羊肉細分為十幾種部位諸如“黃瓜條”、“上腦”、“下腦”、“磨襠”、“三叉兒”、“肚條”、“軟裡脊”……臺灣的進口羊肉都被凍得瓷實,再用機器刨出,成為捲筒羊肉。然而也毋需自卑,我們發明了羊肉爐。

涮羊肉與羊肉爐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將肉往薄裡片,要吃的時候才入鍋涮熟;後者用肉塊燉煮。其次是湯底,前者秉火鍋工藝;後者是加中藥材燉補,多熬煮數小時。臺灣只有溪湖的羊肉爐將肉切薄,接近北方的涮羊肉。

熬湯底的中藥材常多達數十種,故每家名店都有獨門秘方,因而風味殊異。這些中藥材不外乎當歸、黨蔘、枸杞、川芎、黃耆、熟地、陳皮、黑棗、紅棗、甘草、桂枝、肉桂子、淮山……另外不可或缺的是蒜頭、老薑、蔥、米酒。至於肉塊,輒先用麻油、老薑爆炒,以增添香味緊實度,再和大骨一起燉煮。

這是臺灣很普遍的庶民補品,到處有美味的羊肉爐,每家店都各擅勝場,一般皆強調選用本土羔羊,不過桃園市“來來正港現宰羊肉”卻標榜選用兩歲成羊,謂其肉質成熟穩定,並每天從北港運來活羊,完全不加冰凍。溫體宰殺,幾乎是羊肉爐的美學共識。

傳統羊肉爐多使用陶鍋,我家附近的“莫宰羊”卻用鐵鍋和瓦斯,羊肉則來自紐西蘭、澳洲的冷凍品,調味尚可,但炊具和肉品都相對遜色;不過此店有一獨家口味:將吸管插入羊骨之中,吸吮肥嫩奇香的骨髓。

吃來吃去,我還是偏愛“金吉林家”的羊肉爐,這店生意興旺,每天下午7點以後,兩間店面一定擠得滿滿的,如果不想站在寒風中苦候,最好店開門就來搶位子。羊肉爐可以選擇搭配的種類有薑絲、菜心、菜頭、苦瓜、蘆筍、蒜頭、冬瓜、竹筍,和晚近推出燒酒羊。我尤其喜歡菜心羊:菜心的清甜,和羊肉的香腴,再加一點枸杞、薑絲、蛤蜊在裡面沸滾,合奏出不可思議的美味。

店家標榜選用的是土產閹羊,當天現宰現賣。據說活羊購買回來後,繼續放養兩三個月,讓羊隻充分運動,使肉質更結實。這一點,我倒是半信半疑,又不舉辦禽畜運動會,肉味鮮美與否,並非依靠一生的運動量。

可能源自冬令食補的觀念,絕大部分羊肉爐習慣加進中藥材或藥酒,“林家”不來這一套,而是用羊骨熬製高湯底,讓湯中充滿肉質香,再讓蔬菜、蛤蜊和羊肉共混一爐,使那鍋羊肉爐,清,鮮,甜,入口帶餘韻,展現脫俗的風采,讓人一眼就愛上它,一口就難分難捨。煮在羊肉爐裡的是帶皮羊肉,有稍韌的口感,相當彈牙。來吃的人多會加點一份生肉片(腰內肉所片,NT$700元,確實有點貴),涮吃,水嫩鮮甜。一下子吃韌肉,忽然嚐嫩肉,形成吃羊肉爐的主題變奏。

我曾經在羅馬街頭隨便走進一間小教堂,竟然在裡面看到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不期乍遇美的感動,眼淚忽然奪眶而出。我何其有幸,能居住在這城市,隨時吃得到這麼美的菜心羊,每次看芥菜心和羊肉在滾湯中翻騰,感動得必須忍住眼淚。

“林家”已經是搞羊專家,羊肉爐靚得不得了,滷味也很棒。我特別愛吃滷羊腳,滋味猶勝過優質的滷豬腳。此外還可以或燙或炒羊尾、羊鞭、羊心、羊肝。然則羊肉好吃,卻不供應白飯,未免遺憾。白飯除了能體貼嗜米食的顧客,也是讓味覺歸零的重要主食,可以立刻紓解飢餓感;此外,當我們吃了那麼多羊肉蘸腐乳汁,亟需讓味蕾喘息,再重新出發,嚐試別款食物他種味道,例如吃完燙羊心,想嚐滷羊腱,這時吃一口白飯就能拭去先前留在舌頭上的味道。獃子才會整餐只吃羊肉。

“林家”只賣麻油麵線。這就不對了,賣白飯的利潤雖薄,卻不可不備。如果嫌它沒賺頭,賣貴一點就妥當了,豈可完全不賣?何況,他們的麵線相當一般,不值得大驚小怪。

一鍋好羊肉爐總是令人贊美冬天。中醫的觀點認為,羊肉味甘而大熱,性屬火,食後可補中益氣,安心止驚,開胃健力。體驗羊肉爐,宜在熱鬧滾滾的情境,以呼呼寒風作背景音樂。

谢谢分享

我也很喜欢吃羊肉:P

有没有照片看看?

多谢分享。再接再厉。

thanks for sharing here :stuck_out_tongue:

我不吃羊肉的…[s: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