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羅新春年味淡 年輕輩不注重團圓

2.jpg
美羅盛產各類的水果如水蓊、楊桃、菠蘿蜜外,其中以無核番石榴最為著名。

3.jpg
太上老君廟已超過百年歷史,由當時來自中國廣東的林亞銀女士創辦。

如果你以為老城鎮如美羅,農曆新年氣氛必定熱辣辣鬧烘烘,這肯定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因為年歲之老總是抵不過時代和人心的丕變。

提起美羅的新年景況時,當地老居民多是唉聲嘆氣的說,年輕人不愛在家煮團圓飯,也不愛在家烘年餅,所以,美羅年味早已淡如水。

相對於吉隆坡於新年期間變成“外勞城”的情景,大馬許多小鎮的新年氣氛顯得更為濃郁。不過,也有一些小鎮因抵不過時代變遷的影響,新年氣氛越來越不如往年般鬧哄哄。

位於霹州的美羅小鎮,過去也曾是一個逢新年便熱鬧非凡的村鎮,只是,隨著時代洪流席捲,那些家家群起烘製新年糕餅、戶戶爭相張燈結綵及燃放鞭炮的熱鬧畫面,就已漸漸湮沒在久遠的記憶裡。

曾因盛產錫米名噪一時

60年代,美羅小鎮因盛產錫米而名噪一時,後來在80年代中期逐漸沒落。當年,由於礦業蓬勃發展,許多居民從不同的地方遷至美羅定居,從而帶動當地的發展,各類商店更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湧現,就連小型百貨公司也在短時間內成立約10間。

提起昔日的美羅,當地農民協會財政劉道奮說,他十多歲時是住在美羅吉冷新村(現已改名為美羅新村),當時的人口雖然沒現在這麼多,但相較起來,舊時的農曆新年氣氛遠較現在濃郁和熱鬧。

“新年期間,大人小孩都會聚在一塊玩撲克牌,屋內屋外,或是大樹下,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蹤影。”

現年67歲的劉道奮笑著回憶,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自蒸年糕和烘餅,且會為住家張掛燈籠,一些家庭更會燃放鞭炮,為新年增添喜洋洋的氣氛。

為省錢不再張燈結綵

無奈,這些自製糕餅和張燈結綵的熱鬧氛圍,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少見。如今,村內就只有幾戶人家或一些商店出售手工年糕或年餅,當地居民近幾年來,也鮮少在住家門前張掛燈籠。

“由於每年更新燈籠或燈飾都需花費一大筆錢,所以,大部份居民過後都為了節省而不再張燈結綵。少了這些紅彤彤的燈籠,也使新年氣氛消減許多。”

“加上年輕一代都不再注重傳統在家團圓的觀念,反而是趁新年成群結伴到餐館大吃一頓,所以,村內家庭逢新年即人潮熱絡的景象更是不復存在。”

雖然村內住家熱鬧不再,但因許多在外工作的遊子逢新年仍會返回美羅過年,所以,村鎮街市仍會出現熙熙攘攘、大塞車的情況,連廟宇也都擠得水泄不通,香火比平日鼎盛。

採錫礦沒落改種熱帶水果

美羅居民在60年代時期是以採錫礦與割膠為業,1986年,錫礦和樹膠業都因經濟不景氣而逐漸沒落,過後,當地居民開始種植番石榴、木薯和沙葛等農作物。如今,這裡已成為盛產熱帶水果及美食的小鎮,也因著居民當年堅韌奮鬥的美德,使小鎮的人口逐年增加,呈現一片興盛繁榮的景象。

客家籍貫居民居多

由於大多數居民目前都是務農為生,過著早出晚歸的生活,當地商店晚上9時左右就打烊,整個小鎮陷入一片寧靜,沒有所謂的夜生活。

美羅農民協會副主席孫玉明說,居民平日的消遣就是到茶室喝茶聊天,或在家看電視。

現年62歲的孫玉明提到,舊時的美羅有兩間電影院,分別是“銀城”與“大華”,不過,自從錄影帶在80年代興起後,電影院也逐漸沒落,到最後落得一間被改建成百貨公司,另一間則被拆毀的命運。

目前,美羅地區擁有至少六七個新村,包括冷水河、火車頭、瓜拉美金及丹那馬士等,花園住宅區則有約20個,人口接近8萬人。當地以客家籍貫居民為多,他們平時多以客家話及廣東話交談。

在美羅土生土長的68歲居民蔡真才是美羅農民協會主席。他說,相較於50年前,美羅過去到處都是山芭,整個新村就只有兩三輛摩多,轎車就更為罕見了;如今,這裡到處商店林立,還有10間小型百貨公司,可謂發展一日千里。

無核番石榴比蘋果可口

美羅從礦業轉型為農業小鎮後,當地出產的楊桃、木瓜等水果都銷往外國,如香港、丹麥及中東等地銷售,可謂聞名世界。其中,當地著名的無核番石榴,除了果肉爽口、外形小巧,當地居民更宣稱它比蘋果更可口。

美羅農民協會主席蔡真才說,當地種植的番石榴,因產量不足以應付需求,大多數都只在本地出售,只有小部份出口到新加坡。

美羅大部份農民都有種植番石榴且自行接種,番石榴樹栽種一年多後即開始結果,不過要等到果實累累,就需時3年,之後果樹的壽命可達十多二十年。

“一般上,番石榴樹都會受到黃蜂的襲擊,一旦被叮,果肉就會生蟲;還有線蟲病的災害,也會導致果樹的根部呈現花生般的根瘤,導致果實品質及產量都會降低。”

除了盛產各類的水果,如水蓊、芒果、菠蘿蜜,在美羅還可以看到一種景觀,就是大街旁掛著一串串的臭豆出售,這也成了吸引遊客駐足之地。

奪命瀑布遊客少

在美羅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原始瀑布,稱作“大石山”(Lubut Gedong),該處曾發生多次意外,奪走不少人命。1959年,當時前往美羅演出歌台戲的男主角玉麒麟就在此溺斃。

孫玉明說,玉麒麟出事後,為數幾十人的消拯員和蛙人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才找到他的屍體。“當時,數百名村民到場圍觀搜屍過程。”

這座瀑布距離美羅大街約5公里的車程,車子經過一段四周是小叢林與油棕園的羊腸小徑後,就會抵達目的地。

瀑布水深數十尺,有些河段的水深不可測。許多村內小孩都愛到來戲水,但有者卻因一時疏忽而送命。

劉道奮說,瀑布的上下游是以1號潭、2號潭及3號潭來劃分,1號潭就是最危險的地方,很多意外事故都在該處發生。

“因為政府疏於管理,這裡已經很少遊客來遊玩,如果被私人機構加以發展,相信瀑布的安全性就得以提昇,也可以吸引到更多遊客來玩。”

苦候地契無下文

儘管農業發達,當地農民多年來欲向土地局爭取合法耕地來耕種,卻苦等無下文。美羅農民協會財政劉道奮說,其實以前農民耕地時都屬合法耕種,無奈約20年前,一些大集團向政府取得農耕地的地契後,就向當地農民逼遷。

他忿忿不平地說,為逼農民搬走,一些大集團還用剷泥機摧毀農民辛苦耕種的農作物,取地後便把農耕地改為油棕園,再轉手出售牟巨利。

雖然農民數十年來申請地契無效,但他們堅持不放棄。美羅農民協會在18年前成立後,一直積極為農民爭取合法的農耕地與利益。

劉道奮說,單是美羅就有超過1000英畝的農耕地,受影響的農民約三百多戶。

“這些農民對國家的貢獻巨大,只希望政府能夠聆聽農民的心聲,不要忘記他們所付出過的汗水與辛勞。”

百年古廟香火鼎盛

美羅大街旁有一間“太上老君”的百年古廟,廟宇牆上雕琢精緻,顯得雄偉壯麗。

這裡的居民以華人居多,且以佛教為主,因此古廟香火鼎盛,遊子過年回家鄉時都會到此一拜,祈求神明的保佑。

根據廟內的歷史記載,這座古廟建立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當時是由先賢林亞銀女士(別名白勞麻)創辦,多年來都是依靠善心人士捐獻經費來維持。

林亞銀女士原籍廣東,惠陽縣人,丈夫廖榮先年輕時南來到大馬後,居住在美羅的吧咕,經營新和昌錫礦生意。

廖榮先事業略有成就後,就對建設該廟不遺餘力。後來,該廟經過數次的重建工程,就建成如今這座宏偉的廟宇。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二至初十六,廟裡都會舉辦慶祝太上老君的千秋寶誕酬神儀式,還會邀請外地的粵劇團演員為眾人表演歌台戲,每日兩場,讓小鎮生色不少。

劉道奮說,在長達15天的酬神儀式中,不但廟裡人山人海,該廟還會每天施齋給公眾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