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福街“合發”撐大樑 製造三輪車邁向夕陽

“合發”招牌從朱友春的曾祖父那代開始傳承了80多年,在三輪車行內屬人人皆曉的名字。

這些看似破銅爛鐵的腳車骨架將是製造三輪車時重要的材料。

朱友春為他親手製造的三輪車換上內胎。

朱友春的雙手因長期接觸機油而變得污黑。

三輪車,曾是檳城人主要的代步工具。三四十年前,老檳城想要去哪裡,只要一伸手,就能夠截停三輪車,而學童也乘三輪車到學校上課。

當時,檳城還有逾千輛的三輪車;到了今天,州內的三輪車剩下100輛左右。

乘搭三輪車的本地人越來越少,導致三輪車的數量也跟著減少。由於三輪車的需求量大大減少,製造及維修三輪車的行業已邁向夕陽行業。

上世紀60年代,檳城還有約有10間製造三輪車的店號,目前位於義福街的“合發”已經在製造三輪車的行業中“獨撐大樑”了。

檳城三輪車製造業的老行尊“合發”公司第4代掌門人朱友春(52歲)感慨地說,“合發”這招牌已經傳承了80多年,由曾祖父所留下,但是到了他這一代,招牌還能否傳承下去已經是個未知數了。

不強逼孩子繼承父業

已是3名孩子父親的他說,他一方面希望“合發”這老招牌能夠後繼有人,但是另一廂卻又希望孩子能夠讀多點書,所以不強逼孩子繼承父業。

他說,其中一名孩子已經出來社會了,另外2人還在求學,他認為,除非孩子有興趣,否則將不會要求孩子跟隨他的腳步製造三輪車。

回想起當年,他說,他在中學畢業後不想繼承父親的事業,於是就到北賴鋁鐵廠當技術人員,而且一呆就是10年,直到父親患病要求他回家幫忙,加上任職工廠發生意外,他才毅然決定投入與三輪車為伍的行業,迄今也有20年了。

“當年我的父親生病,要我回來幫忙,而且剛好那時候我的工廠發生了數次的爆炸事件,導致3位同事喪命。就在那時候,我覺得工廠的工作不安全,就決定辭職,回家幫忙。”

他說,初時合發公司只是製造小販四輪車、小販三輪車、載貨三輪車和修理腳車,並以提供維修服務為主。因此,他從父親那裡學習的是修理腳車的技術,在邊學邊做下,技術就慢慢上手了。

1個月製1輛三輪車

“至於製造三輪車,是在我接管生意後,有人訂做時,才開始做的,而製造一輛三輪車需要花費1個月的時間,相當費時。”

他說,他未曾向人拜師學習製造三輪車,這門手藝是靠著修理三輪車時拆拆裝裝的過程中自行學習,累計經驗和自己摸索後,才學會的。

他謙虛地說,手工藝這行業其實沒有甚麼大不了,只要肯學習,就可以上手了。

三輪車業吃力不討好
朱友春:好徒弟難尋

雖然製造及維修三輪車在檳城也許會面對後繼無人的危機,但是朱友春對招收徒弟的看法是,只要有興趣、肯吃苦、肯學習,才能夠完全投入這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他認為,在現今的時代要找到一個好徒弟並不容易,因為年輕人都不想及沒興趣在這種老行業中發展,而且這種工作需要的時間長,還要經常接觸機油而導致手指骯髒。

他坦言,三輪車製造業是一門能夠糊口的行業,不過需要以血汗換取金錢,由於是一門手藝,手停就是口停。

“若有很適合且志同道合(有興趣學習製造三輪車)的人向我討教,我將願意將手藝完完全全地傳授。”

wah almost 10 years liao…
so geng now wan to find 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