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封閉並與世隔絕 "孤獨癖"遺傳根源找到

據俄羅斯有關媒體3月19日報道,日前,義大利科學家在應對一個非常嚴重的疾病:孤獨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新成果.以博洛尼亞大學實驗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心的葉蓮娜·馬埃斯特裏妮教授為首的義大利科研代表團參加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通過共同努力發現了在孤獨癖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因。

通常,科學家們稱帶有以下特徵的非正常的心理狀態為孤獨癖:自我封閉、反應遲緩和與世隔絕。據《自然和遺傳學》雜誌報道,來自全球19個國家的120多名科學家分別代表各自所在的知名科研機構參加了此項名為“孤獨癖·基因”的研究計劃。

據報道,該國際科研小組共研究了1168個家庭的基因,而這些家庭中都至少有兩名成員患有孤獨癖。通過對這些家庭的基因進行研究,科學家們確定了一種有缺陷的基因,而正是這種基因負責著孤獨癖的發生和發展。目前,科學家們正借助最新開發出來的科研儀器來研究這些患者的DNA。

專家們表示,孤獨癖是一種極其複雜的神經學疾病,其中兒童孤獨癖的發病率為千分之六。許多兒童在患上孤獨癖後不僅不與周圍的小夥伴進行交往,而且和自己的親人也不願意交流。之前科學家們在研究這種疾病時發現,孤獨癖是諸多神經機制紊亂後發病的,而引起神經機制紊亂的因素不僅有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且遺傳因素絕不容忽視,同時科學家們認為遺傳因素在孤獨癖的發病中還具有比周圍環境更大的影響。

該國際科研小組此次研究的目標是繪製出孤獨癖“遺傳圖”。據葉蓮娜·馬埃斯特裏妮教授稱,一旦他們繪製出孤獨癖“遺傳圖”,這將為早期預防和有效治療孤獨癖開闢一條前景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