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與佛法

般若心經與佛法

~一九八一年講於台南市~

一、 般若心經的宗旨
〈一〉描述我們自己
〈二〉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三〉般若
二、般若心經的重點解說
〈一〉五蘊〈色受想行識〉及四諦(苦集滅道)
〈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三〉色不異空
〈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五〉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心經神咒的讀音和意思
〈七〉「摩訶般若」是佛法的核心
三、佛教的分類
〈一〉佛法
〈二〉佛學
〈三〉佛道
四、「摩訶般若」就是最真實的佛法
〈一〉「摩訶般若」是「眾生平等,自他不二」
〈二〉「摩訶般若」是「沒有分別」與「照」
〈三〉修行要真正上路,必須有人「以心傳心」
〈四〉安祥就是「摩訶般若」
〈五〉學佛的目的與態度
〈六〉「摩訶般若」的味道
五、「觀心」的方法
〈一〉修行不可落入「無記空」及胡思亂想
〈二〉「看心看淨」與「觀心」的差異
〈三〉「觀心」的方法
六、擴張心量,才能「大同小異」
七、沒有分別心和想念,不影響工作
八、要擴張自己生命的? 炡鶠A要調和自己的心



一、般若心經的宗旨

〈一〉描述我們自己

般若心經有一個重點,就是描述我們自己。我們不管讀任何經典,首先要
有個概念,它並不是說道理,也不是說別人,而是說你自己。你若從你自身來
解釋經典的話,就會覺得非常親切。假如你認為它是學問、理論的話,就會感
到非常晦澀。

〈二〉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為什麼叫般若心經?「般若」是佛教的一個核心,而「心」就是核心、精
華,換句話說,般若心經就是大般若經〈佛說般若的法〉的核心、精華。屬於
般若類的法很多,像金剛經、大般若經都是屬於般若系的,般若系的經很多。
那麼這部經以二百六十個字作為大般若經的精華,所以叫「般若心經」。

〈三〉般若

般若心經講的是什麼?當然講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什麼東西
呢?「般若」就是一切生命的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共相。假如我們從形式上
看,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從本質上看,每個人的生命彼此都沒有差距,所以
說「眾生平等」,一切的生命同一素材。

很多人把「麻哈巴尼亞」〈摩訶般若的梵音〉? I葬了,把真實的自己埋葬
了,所以他是迷。因為迷,他就不能夠從現象上了解實質,因為現象跟實質是
有差距的。

譬如我們看這個杯子,我們說它是不動的、沒有生命的、靜止的,但是從
科學的觀點看,任何物質都是原子的堆積,那麼原子當中有電子,而電子一刻
不停地在旋轉,它怎麼會是靜止的呢?你不能因為你的眼睛看到它不動,就認
為它是靜止的,那是絕對的錯誤。假如我們由更高級的眼〈像佛眼、法眼、智
眼……,這些比我們的肉眼更高級〉來覺察,那麼更能清楚地了知它的實相,
而不只是光憑常識來判斷說「它不是靜止的」。

佛法常常講到「實相」,什麼叫「實相」?是說我們生命原來的面貌、最
後的面貌以及它的本質。我們的人生為什麼苦呢?因為我們被五官所欺騙,認
為這些東西是靜止的、不動的;其實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它本來是虛假
的,我們卻認為它是真實的。大家都知道:「一切的東西只是一個創造的能,
只是一個趨勢」,並沒有一個永恆存在的東西,在大宇宙當中沒有任何一個獨
立存在的東西。我們看見水裏起了一個泡,瞬間就破滅。就拿我們這個星球來
說,以大宇宙的眼光來看,它也只是一個過程,並不永恆;因為它不永恆,只
是一個過程,它過去沒有,將來也沒有,所以它是「空」的,並不是「有」
的。你若認為它「有」,你就執著它,那你的煩惱就來了。

二、般若心經的重點解說

〈一〉五蘊〈色受想行識〉及四諦(苦集滅道)

一切的煩惱產生在什麼地方呢?產生在五蘊。五蘊是什麼東西呢?就是色
受想行識。

「色」,代表物質,是有形的,可以觸覺的。那麼我們父母給了我們這個
肉體,就是「色」;大宇宙因為因緣條件組合的物質,也是「色」。

「受」,就是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感受當中,最低級的思維就是感受、印
象,由印象再產生經驗。小孩喝水,告訴他燙,他不相信,燙到了,第二次告
訴他燙,他要吹一吹,他會試一試,他不會很莽撞地就喝下去,這個就叫什
麼?這就是「受」。有了感受以後,他才相信。譬如我們吃東西,有味道很香
的感受;我們聽音樂,有美的感受;看到一個畫面,感覺到它很美。

爾後,我們把這些感受、印象和經驗,加以比較、分析和選擇,然後我們
就有了「思想」。由低級的印象、經驗,產生高級的思維作用。高級的思維作
用也只是藉由印象、經驗來分析、比較、歸納、演繹,產生了思維的作用。這
就是「想」。

低級的動物沒有思維的作用,牠的行為是低級的,只有本能。什麼叫本
能?我們有個器官,就有它的功能;有了功能,它就有反射。假如我們的腸胃
空了,肚子餓,就想吃。就一般的動物而言,食、色是牠的本能,自衛是牠的
本能,牠沒有高級的「行為」。那麼人因為有了「思想」,所以能夠用認識來
指導行為,這是人的特? 磲漲甈陛C這些都屬於「行」的範疇。

因為我們的「行為」是用認識去指導,這個「行為」就是「分別」的反
應,由於內心的「分別」產生了種種不同的行動,而再加上你自己的「意
識」。「意識」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你片刻不停的想念。有時候你雖然沒有想
念,但是你還是有寡頭意識,也就是說你不覺得在想念,實際上它在想念,這
個叫「意識」。

因此,修行的方法就是要時時了解「你在想什麼」。假如你自己腦筋目前
在想什麼,你都不知道,那麼將來煩惱來了,「為什麼煩惱」你也不知道;而
自己有煩惱而自己又不知道,這個叫「無明」,並不是別的叫「無明」。

人煩惱的來源就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產生的,為什麼叫五蘊?蘊是
蘊藏、堆積,愈來愈多,愈來愈聚集起來,這五種因素聚集起來,就是我們苦
的根本。

心經講:「無苦集滅道」,所謂的「苦」,我們人生的本質都是苦。不但
你我苦,希特勒苦;不但希特勒苦,秦始皇苦,漢武帝苦,沒有人不苦的。秦
始皇的權利可以支配一切,但是他不能使自己不死。他想逃避死亡,受了徐福
的欺騙〈到海外找尋長生不死藥,結果一去不回頭〉,到他臨死的時候還大大
地發脾氣,說這個人騙了我,他難過得不得了,所以他苦。苦,就是一種煩惱
的別名。「苦」是怎麼來的?就是由於「集」,就是聚集五蘊〈色受想行識〉
形成的。什麼叫做「道」?你要把那些聚集的東西「滅」掉,然後就是
「道」。「苦集滅道」就是佛教講的「四諦」,「四諦」就是四種真實。

〈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開頭就講「觀自在菩薩」,什麼叫「觀自在」?就是「觀察自在」,
對於宇宙人生完全觀察,不再有什麼格格不入的地方。

如果他不是學木工的,你要他做個桌子,他自在嗎?他也不自在。他不是
助產士,別人生小孩,請他幫忙,他是手忙腳亂,是沒辦法幫忙的,沒有下手
的地方,他能自在嗎?你若這樣解釋「自在」,當然是不通的。

所謂的「觀察自在」,是因為行深般若波羅蜜;不但行般若波羅蜜? A而且
很深。般若波羅蜜有深有淺,剛剛來的時候是一種安祥感,那就是般若波羅蜜
了;然後這個安祥感打成一片,過去招之不來,最後揮之不去,這個就比較深
了;你再深一點,忘掉般若波羅蜜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忘呢?因為我就是般
若波羅蜜,另外沒有般若波羅蜜了,所以那就很深了。如果照這個很深的程度
去「觀察自在」,什麼事情來到了眼前,不再懷疑,不再為表相所欺騙,他一
看就知道它的實質,為什麼呢?因為他的修證已經到達一切事物沒有發生的源
頭。

我們爸媽剛剛生下了我們的時候,我們連大便都會抓來吃,我們有什麼意
識啊?我們有什麼「分別」啊?沒有。這個「分別」是後來由記錄慣性慢慢地
形成的,就法相宗而言,這個叫「我執」、「第七末那識」。你有了「我」,
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我喜歡跟他玩,我討厭跟他在一起;這些都是
「分別取相」。有了「分別取相」,就有了煩惱。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的「多」是什麼意思?「多」就是到達、成就。到
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很深的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人為什麼傷腦筋
〈用腦筋就傷腦筋〉?因為不用「照」而用「分別」。如果你不用「分別」而
用「照」,那五蘊根本就沒有了。「照」,莊子說得 ? 雃n:「至人用心若
鏡」,說一個修行到家的人用自己的心像鏡子一樣--事情來了,我清清楚
楚;事情走了,我不留痕跡。你是男生,我也知道,我不會把你誤會成女生;
你是女生,我也不會把你誤會成男生;我都很清楚,但是什麼事情過去了,就
沒有了,只有光明,只有精神,而沒有印象。

一般人的毛病就是喜歡把自己的腦筋當做錄影機,就記錄下來了。記錄下
來了以後,就好像一塊畫布,你畫上一幅畫以後,你不能同時再畫第二幅畫。
你若再畫第二幅畫,那就亂七八糟了。所以它就變成有限,就固定,就不活
潑,就沒有天機。

什麼叫做「照」啊?「摩訶般若波羅蜜」本來就是「照」的,「摩訶般若
波羅蜜」本來就是沒有分別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個什麼東西?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沒有污染以
前的生命,也就是我們生命的基因,也就是眾生平等之所以然,也就是自他不
二、生佛平等的基礎,以上講的都是說「你真正的自己」。不只是佛法這麼
說,哲學也是這麼講:「凡是真實的,一定是原來如此的,又是普遍如此
的。」因為是原來如此的,所以你可以去找一找:你的思想是原來如此的嗎?
不是。地球是原來如此的嗎?原來沒有。依照星雲說,它是由一個星雲的氣體
變成液體,液體變成固體,然後形成地球;等它具備了生存的條件,然後有生
物發生。那麼事實上它是不是原來有這個地球呢?原來沒有。你這個身體原來
也沒有,原來沒有的身體,若沒有生命的基因,就不可能產生生命,雖然它沒
有形態,但並非沒有知覺。

這個不用「分別」,就知道好壞、就知道男女、就知道是什麼東西,這個
就叫「照見」。如果你用「分別」,你第一眼看到一個人,說他是那裡人,這
個人的個性如何,這樣你的「分別」就太多了,那就不叫「照」了,那叫「分
別」。一「分別」,就有了執著;執著多了,就忘掉真實;忘掉真實,愈陷愈
深,就迷失了自己。所以必須能夠用「照」,然後這個五蘊就皆空了,色受想
行識就不用? F。因為真我出來了,假的東西他就不要了、擺脫了。能夠擺脫假
的東西的圍困,這個就叫「解脫」。

〈三〉色不異空

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那麼這五種聚集的東西〈構成我們生理的條件跟生理
功能的這些東西〉,就擺脫掉了,才能夠說「色不異空」。

為什麼「色不異空」呢?今天一切有形象的東西,在它的本質上並沒有這
些東西,原來也沒有,以後也沒有,只是一個短暫的現象,因此說「色」跟
「空」並沒有區別。就宇宙來講,就是空間無限大、時間無限長;你用這個眼
光來看,這個地球是有一定的壽命。所以他「照見」,他能夠用智慧的眼去
看,不被現象所迷惑,他看到這些現象的本質、真相都是「空」。所以你要用
智慧的眼去看一切,一切的東西都不要執著。

〈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般若心經為什麼告訴我們這些呢?因為我們必須生活、存在在現象界,但
是我們在心靈上又必須超越一切的形態、形式,然後我們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一切佛教經典的目的是要使一般的人能夠擺脫生老病死苦,能夠不執著自
我,能夠不埋沒了自己真實的生命,在最低的限度要使人活得自在逍遙。一個
人到了沒有執著的時候,他就自在、逍遙。

如何能夠沒有執著呢?你可以說「直心」,你也可以說「用心若鏡」,但
是沒有比使你的「麻哈巴尼亞〈摩訶般若的梵音〉」發露來得更直截了當的
了。「麻哈巴尼亞」可以使菩薩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就是把錯的當作對
的,非的當作是的,這個叫做「顛倒」;遠離顛倒夢想以後,他就沒有幻想,
他就不胡思亂想,而到達究竟涅槃。涅槃是什麼?就是「尼爾巴拿〈梵
音〉」。「尼爾巴拿」是什麼?就是「定慧圓明」;「定」就是不動搖,
「慧」就是智慧飽滿,「圓」就是生命達到圓滿的境界,「明」就是放光、光
明。

〈五〉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話怎麼講
呢?就是說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說至高無上,沒有比它更高
的了。「正等」等於什麼?等於你原來原本如此的生命的感受。「正覺」是什
麼?正確的覺受、正確的覺醒、正確的覺悟。「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他能
得到呢?因為他依靠「麻哈巴尼亞」,依靠「真我」才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
由此可以知道,佛菩薩都是靠著「麻哈巴尼亞」而得到解脫,成為聖者。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我們眾生的生命素材,也是成佛的一個足夠的條件。佛
經上說:「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說得多明白!因為你把你自己埋沒了,並
不是說「你不是佛」。你只要把你原來的佛性恢復、開發出來,那你就成佛
了,古人叫做「舊佛新成」。你本來就是佛,你忽然埋沒了自己,你現在又覺
醒自己是佛,就成功了。

〈六〉心經神咒的讀音和意思

般若心經後面的咒語,它的讀音和意思如下:

揭諦揭諦--去呀!去呀!

波羅揭諦--彼岸去呀!

波羅僧揭諦--大家都到彼岸去
呀!

菩提薩婆訶--疾速完成覺道。菩提就是佛,就是覺醒了。

般若心經這個咒的意思,就是:「去呀!去呀!彼岸去呀!大家一起到彼
岸去呀!到達內心偉大智慧的解脫彼岸。」為什麼這個句子要用這麼長呢?因
為離開你的心就沒有解脫,因為整個大宇宙都是你的心,所以你不管到哪裡
去,也都是在你心裡,大概就是如此。

〈七〉「摩訶般若」是佛法的核心

「佛法」講來講去,講了什麼呢?講到「你」,也是講到「我」,講到我
們每個人的心,講到我們每個人生命的作用、形態、功能與弊病,然後又點出
「什麼是我們真實的生命」。所以我們說佈大〈佛陀的梵音〉是三界的慈父,
大慈大悲,使我們能夠脫離苦海,過著自在灑脫的生活。那麼我們人生最高的
境界,就是要過著「真我」的生活,也就是過著「麻哈巴尼亞」的生活。如何
才能夠過著「麻哈巴尼亞」的生活呢?就是說要按照「佛法」去修行。

三、佛教的分類

佛法籠統的講,就叫佛法。實際上,今天我們觀察整個佛教界的表現,可
以把它分成幾類:

〈一〉佛法

第一個就是佛法。什麼叫「佛法」?就是成? 簹漱隤k;直截了當,不談理
論,因為原來也沒有理論,究竟沒有理論,「麻哈巴尼亞」根本與理論絕緣。
理論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分別心。你若沒有分別心,也沒有理論;所以當我們
離開分別的時候,也就沒有理論了。所以,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接了當。
大致說明如下:

1.密宗

密宗就是「破窪大法」〈開靈〉、「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禪宗是
叫你參個話頭,抱著這個話頭去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不疑的話,你就
不悟了,這是禪宗的方法。如果把禪宗的方法用到密宗的話,完全不相應,完
全背道而馳,那是犯了天大的錯誤。而密宗是叫你一點都不要懷疑,相信就是
如此,你就唸這個咒,就觀想,手就結這個印,這樣就會成佛。你只要有耐
心,花上時間,那麼你必定成就。而且你的師父還鄭重地告訴你:「你若不成
就,我下十八層地獄」,師父發了那麼重的誓,而又有這麼大的信心,那徒弟
就這麼去修。

2.禪宗

但是禪宗不是那樣,它說你依靠佛,佛不能救你,你自己自作自受;你自
己修行,你自己成佛;別人幫你修行,他成佛,你不成佛;所以你一定要疑,
要發掘你的問題,而突破你的問題。所以參禪要形成一個疑團,一旦把這個疑
團打破,你就 ? 艅頩y悟,立刻見性成佛。

佛是什麼?佛就是覺,就是對你生命的覺醒,發掘「什麼是你真實的生
命」,而覺醒到「那個虛假的自己不是我的永恆的生命」。「凡是真實的,一
定是原本的」,哲學家說的這句話,在佛法用得上。怎麼用得上呢?你把你構
成生命的條件與內容,一個一個地加以分析:「我原來有肉體嗎?我原來沒
有;原本有思想嗎?原來沒有;原來有眼耳鼻舌身意嗎?沒有」,所以說「無
眼耳鼻舌身意」。你原來的真實生命沒有這些的話,你把這些先擺到旁邊,你
看看剩下來的還會不會有生命?那個最後丟不掉的、剩下的就是你的生命,那
就是「麻哈巴尼亞」。到那個時候,「麻哈巴尼亞」就發露了。這時候你照樣
吃飯、睡覺、看電視、聽音樂……,但是你絕對沒有分別心。你看電視,眼睛
不再是錄影機;你聽音樂,耳朵也不是錄音機,聽過去就算了。我也曾經跟各
位說過笑話,叫各位做個實驗,我說:「當你們幾位聽我擺龍門陣聊天,我說
的每一句話,你們都聽得懂,我不是咬文嚼字,很通俗嘛,但是我保證你回家
去,通通忘掉。你不相信,你就實驗。」為什麼?當「麻哈巴尼亞」的光出來
以後,就會使人消失了分別心,你能帶走的,就是一顆安祥的心。當「麻哈巴
尼亞」出來以後,如 ? G一個人心的污垢比較少〈也是我借用的名詞「心的電
阻少」〉的話,那你就會很清楚地感覺到--你的確是沒有在想什麼了,的確
已經沒有想念了,你也沒有睡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參瞌睡了,這個就是
「麻哈巴尼亞」。你要抓住它,要保持它,這個就是禪宗講的「保任」。

3.淨土宗

淨土宗就是唸阿彌陀佛。有沒有淨土?有,所謂的「心淨則土淨」,無往
而不自得;因為無往而不自得,所以到處都是淨土。唸阿彌陀佛也是一種方
法,你唸到「唸而不唸,不唸而唸」,除了一句佛號,再沒有想念,放下這句
佛號以後,看看「它是個什麼?它不是個什麼?」那麼真心就出來了。若有個
明眼人一點,他就知道了;若沒有明眼人點醒,就會當面錯過。

「麻哈巴尼亞」出來了,固然很可貴,但是最可貴的,要你自己知道了才
行,否則就會當面錯過。你若不知道,這叫「無明」。你要知道「喔!原來這
就是我自己!」區別就在這一點--「知不知道?」。

4.修學禪宗的幾個走向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不要去找道理。分別心重的人不能夠修這種方法
〈佛法〉。修這種方法,也不相應;他若修密宗,就會走火入魔;若修禪宗,
就會形成下面的幾種禪:

第一、口頭禪:嘴巴光會說,他沒有那個境界;理,他可以說是透徹,說
透徹是很難的,但是「行」他沒有,所以這個東西叫口頭禪。

第二、文字禪:文章寫得很好,禪呢?自己無份--沒有自己的份,所以
這個叫文字禪。

第三、葛藤禪:抓住古人的公案,一條一條地看,看又不懂,不懂又不肯
放,鑽到裏頭不出來;看懂了一條,認為這是真理、這就是開悟,那叫葛藤
禪。

第四、野狐禪:用分別心全力去追求它,忽然一旦找到了「是這個道理,
不錯」,但是他沒有「行」,沒有境界,麻哈巴尼亞沒有出來,只是分別心的
累積加強,就是說相似,並不全等,這種叫「野狐禪」。所以古人批評這些口
頭禪、文字禪、葛藤禪、野狐禪,不是沒道理的。

第五、還有一些人,他修行,道理懂了,他再沒有疑惑,可以斷惑了,但
是「行」沒有,境界沒有,沒有就不能成聖,他不能發光。聖人是有光輝的-
-生命的光輝,他的生命沒有光輝,他知道那麼多,那叫「半截禪」,只有一
半。

第六、還有一些人,他的生命有了光輝了,他也去做了,也做得到,有了
境界了,但是一問他,他一句也說不出來,他也無法幫助別人解脫,這個也是
叫「半截禪」,這個叫死水裏面的龍,他不能興風作浪,也不能顯神通,他的
生命就蜷伏、萎縮在一個池塘裏。

說到佛法,大概的情況就是如此。

〈二〉佛學

說到佛學,就是華嚴宗、天台宗、唯識法相宗,都是鑽研理論的。尤其華
嚴宗學的人很多,專門研究華嚴經,探討理的世界、事的世界,講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還有一些研究佛學的人,用圖解方程式、代數座標的方法去解釋心
經的,什麼叫四智、八識、五蘊、六根、六塵……?用圖表畫得很清楚。他們
把它變成一門學問、一種知識,不太講究修行,也不求「麻哈巴尼亞」發露,
只管一輩子研究經典。這個叫佛學。

真正鑽研佛學的像唐三藏(玄奘)他們,拼命的思維,拼命的鑽,鑽鑽
鑽,鑽到山窮水盡,鑽到沒有道理的時候,喔!柳暗花明,真實的境界就出現
了。所以鑽研佛學的人也可能解脫,就看你的根器夠不夠,有沒有明眼的師父
來指導你。若沒有的話,鑽研了一輩子,也摸不到門,生命就很容易蹉跎。

〈三〉佛道

什麼叫「佛道」呢?成佛的道路。成佛的道路就是學習佛的「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譬如說佈大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所以你也得托缽。

佛道的典型就是「南山宗」,又叫「律宗」,說你吃飯該怎麼吃,說話該
怎麼說,走路該怎麼走,坐有坐相,臥有臥相,每天規定日中一食,到了中午
才吃一餐,早上不能吃,晚上也不能吃。如果你忽然有病,怎麼辦?不吃會死
啊,那就煮稀飯當藥來吃,那不能當飯,說那是藥。這是佛道,事實上,佛並
不那麼苦行。

今天的佛教大致上有這三大區分,那麼各位學什麼好呢?學佛法,講究成
佛的方法。

四、「摩訶般若」就是最真實的佛法

〈一〉 「摩訶般若」是「眾生平等,自他不二」

佛法講:「眾生平等,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就是說我跟你不是兩個
人,這是說什麼?是說生命的本質上不是兩個人。「眾生平等」,不管你是貴
人、有錢人或是窮人、做大官的人或者是小市民,儘管他在社會階層的劃分是
不平等的,但是在生命的基因、本質來講是一個;不但是眾生都平等,而且眾
生〈我們凡人〉跟佈大也是平等的。為什麼平等?因為生命的本質相同。

我曾經問一位禪友說:「你怕不怕鬼?」,他說:「我怕」。我以前也怕
啊!那我現在怕不怕鬼?不怕。我現在為什麼不怕呢?第一個我清清楚楚地知
道、見到了生命的永恆,而且清清楚楚地見到了--只要你跟鬼不同類的話,
鬼對你是敬而遠之,他認為你不是朋友,他不理你。而且當你的「麻哈巴尼
亞」發露了以後,就像各位昨天下午的那個味道〈心靈的覺受〉,你們是不知
道什麼叫做怕。以各位現在的心境,不要說鬼,十殿閻王來了也不在乎。為什
麼?因為「麻哈巴尼亞」的關係。如果「麻哈巴尼亞」出來了以後,你們當然
就沒有恐怖,什麼都不怕,你們也遠離顛倒夢想,你們只是一個「直心」。什
麼叫「直心」?就是沒有分別的心。

〈二〉 「摩訶般若」是「沒有分別」與「照」

說到「沒有分別」,大家很容易誤解:「如果我沒有分別,那麼我走路會
踩到溝裏去;我剛才嗑瓜子,會抓到香煙頭往嘴裡放」,那你就完全誤解了。
一個安祥很深的人,他沒有分別,也沒有想念,你找他聊天,他照樣跟你聊,
他一如往常照樣吃飯、喝茶,但是他的確是沒有分別、沒有想念。大家不要以
為「沒有分別」就會變成一個木頭人,「沒有想念」就表示麻木不仁,絕對不
是如此。其實,「沒有分別」就是用「照」,鏡子出來的影像比你眼睛所看到
的要清楚多了。比方說我自己吧,我若不戴眼鏡的話,那個相片裏是男人、女
人?我都不知道。假如我不戴眼鏡,我的確看不清楚遠處的男女。像在座的兩
位把眼鏡拿掉,看東西大概也不頂理想。所以你的眼睛不如鏡子可靠,你的心
若跟鏡子一樣的話,看東西絕對客觀。

大家不要誤會,「沒有分別」並不是說這個人失掉了作用了,不會走路,
也不會講話,也不會拿東西,不會如此。你看章太炎有一次在讀書,讀得忘了
吃飯,他姊姊就炸了一盤年糕,放一盤白糖,說:「這是年糕,這是白糖,你
先吃完了再看書。」他看得正帶勁啊,他就沒有看,抓年糕只用手摸,抓了年
糕就蘸著吃,抓了蘸著就吃,等? @會兒吃完了,姊姊來收盤子嚇了一跳,以為
食物中毒,為什麼?因為嘴巴黑了,他蘸的不是白糖,而是墨汁,他蘸著墨汁
吃光了,那盤白糖原封不動。像他這樣子,好像是無分別,但是他不是無分
別,而是分別擺到書上去了,他集中了。我不是經常跟你們講集中嗎?集中的
時候,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他的心靈集中了,沒有分心,做學問就是靠這
個。不過,像他那樣子,就是脫離中道。

什麼叫做「中道」?你本來吃三碗飯的,人家給你吃一碗,你一定餓得難
過;如果硬要你把這五碗吃完,你的肚子一定脹得難受。你吃三碗飯,就給你
吃三碗,這樣子才合乎中道。中道就是「中」,打靶打到紅心就叫「中」,不
是稜模兩可、無是無非、什麼都好,不是這樣。

〈三〉修行要真正上路,必須有人「以心傳心」

修行人要真正上路,必須靠「緣」。「緣」就是條件,什麼叫條件?就是
導線。你要叫電燈、檯燈亮,要有條件,你要把插頭插到電源上。如果只有電
源,而沒有這根線,就缺乏這個條件了,這根線就是使檯燈亮的條件。而你想
要開悟的話,開悟就是「麻哈巴尼亞」的發露,首先你必須知道「麻哈巴尼
亞」的味道是什麼,然後你才能夠想辦法保持它。那麼誰能給你這個味道呢?
你 ? n認識有這個味道的人,然後他會傳染給你。講得不好聽的話,就是傳染
給你,使你的心產生共鳴;講得高貴一點,就是他的光使你產生光合作用,用
禪宗的術語叫做「以心傳心,心心不異」。因為他好像蓋印一樣,這個私章蓋
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蓋出來的印跟私章一樣,完全不走樣,也就是同質--
質完全相同。

〈四〉安祥就是「摩訶般若」

不管怎麼樣,人活在這個現象界,你若不了解你自己為什麼煩惱,你若不
了解你為什麼今天這麼輕鬆、愉快,那都叫「無明」。你忽然煩惱,卻找不到
原因,就是「無明」;你忽然高興,也不曉得為什麼,這還是叫做「無明」。

所謂「相對非真」,什麼叫做「相對非真」?煩惱與快樂是相對的,這個
不真實。我們不應該有興奮,興奮過去以後,會有更大的空虛,我們應該保持
什麼?保持內心的安祥。內心的安祥就是「麻哈巴尼亞」。佈大講:「眾生本
來是佛」,所以你我大家本來就是佈大,跟佈大一樣,而只是祂恢復了、覺醒
了,而我們沒有覺醒,我們認為「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五〉學佛的目的與態度

我們學佛的目的不在於學知識、理論,不在於會講,而在於成佛。你說:
「成佛!我不敢當」,那就叫自卑了,那就叫自暴自棄,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
佛。我們學佛正確的態度就是「既存在又超越」--我們生活在現象界,但是
我們的心用的是「麻哈巴尼亞」、實在界的心。我們用實在界的心生活在現象
界,那麼一切的煩惱自然就不會沾染我們。當我們用無分別的心、用「麻哈巴
尼亞」出來以後的心,那你的朋友一定更喜歡你,為什麼?因為你很自在,也
不做作,也不故意把嗓門拉大表示我很大方。

〈六〉「摩訶般若」的味道

「麻哈巴尼亞」就是這樣子,很通俗的,我想各位都已經感受到--也沒
有參瞌睡,也沒有想念,這個就對了。那麼事情來了,你也很清楚的,古人
說:「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你腦筋清清楚楚的,走起路來,不會走到
水溝裏去,也不會走到稻田裡去,你放心,生活跟以前沒有什麼兩樣。古德
說:「還是過去的人,不是過去行履處」,是說你還是你這個人,你的生活還
是跟過去一樣,只是你的生活感受不同了。這種感受,佛法就叫做「正受」。
正受就是六祖壇經裏智隍禪師所說的「得到正受」。

人的心要開朗、輕鬆,永遠保持輕鬆。煩惱是自己找的,也就是自己製造
煩惱。人不應該活在煩惱裏,煩惱會使你的心光變得很黯淡。因為很輕鬆、很
愉快,使你的心光開朗了,光就射出來了。當你的心光出來以後,就無往而不
自得,到處大吉大利。

一個耍聰明的人,絕對不聰明、不精明,分別心重的人不精明。

只有「麻哈巴尼亞」發露了,才是真正的定。

五、「觀心」的方法

〈一〉修行不可落入「無記空」及胡思亂想

說到「坐著不動」,六祖講:「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坐著不
動」是不對的。人總有靜的時候、動的時候,現在我們都坐著,有什麼不對
呀?但是你不要故意地坐,不該坐的時候,你要去坐,說這是功課、這是修
行,這個不一定正確。

你們修行的時候,第一個、不要犯無記空的毛病--什麼都不知道,不要
犯這個毛病。有了這個毛病,死了以後就變成木石,到了器世間了。第二個、
不要胡思亂想,要集中想念於一件事情。假如我們做學術,像一般的讀書人在
研究功課,會不會污染你?不會,這叫正念,八正道有正念,這叫正念。

〈二〉「看心看淨」與「觀心」的差異

我們坐著而且姿勢擺得很正,幹什麼呢?在觀心。六祖常常批評別人:
「看心看淨」,但是六祖壇經裏面可以找到很多地方是談「觀心」的。「看心
看淨」跟「觀心」有什麼不同呢?「看心看淨」就是說看自己的心,而且要讓
它靜,也就是說「妄念起,念起即止」,那個六祖不贊成。六祖是教你:「看
你的心是個什麼樣子?」也就是說當你不思善、不思? c的時候,你的心是個什
麼樣子?六祖教惠明就是這麼教的。

〈三〉「觀心」的方法

我教各位「觀心」的方法,當你在「觀心」的時候,你看你自己在起什麼
念頭,你也不要去干涉它,你就看,用你的「真我」來看你的分別心以及種種
的想念的活動;你看多了以後,你再盯著它,它難為情,它就不動了;等到它
不動的時候,那時候就只有「你」存在,你就會清清楚楚地認識到「什麼是麻
哈巴尼亞」。

那麼你觀久了以後,當你做事的時候,你是否還要觀心?不需要,因為你
的想念跟你的動作是一致的,自然就沒有雜念了;當你沒有事、要想的時候,
你必須知道「我在想什麼」,你若不知道而想,那就會隨它轉,被你內部虛偽
的念頭所轉,轉得你頭昏腦脹。修行只要這樣做就夠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修
行方法。

六、擴張心量,才能「大同小異」

有些人煩惱重,因為度量小,度量小就是沒有容量。人,基本上要止惡行
善,我們知道這個事情不好,我們就不做了,這是基本的要求。但是在真正的
要求上,要善惡並容,不要看到好人說:「喔!你很好」,看到壞人就不要理
他,不是這樣的。壞人都不要理他的話,那誰救他呢?那壞人豈不是永遠壞?
大同世界永遠不能實現了。

孔子講的大同世界,就是佈大講的淨土。我為什麼講這個話呢?因為六祖
講:「佛法在世間」。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是到了菩薩的境界了,那麼就可以
「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我們只煩惱
自己沒有一個貢獻自己的機會,並不是為了自己有所獲得而貢獻自己;「外戶
而不閉」--房子的大門都不要關了。但是今天的社會就不行,水準這麼差,
你把門鎖了幾道,窗戶? 晹傅K欄杆,小偷都給你鋸開,那就無法「大同」了,
那是迥然不同嘛。你是好人,他是小偷,那不同,大有不同。

「大同」就是「小異」,「大同」就是大的原則上大家愛別人、大家幫助
別人,人人不自私,人人貢獻自己,而不佔有別人的,這個是大的原則相同。
至於說今天開飯,我吃稀飯,你不能吃麵條,這叫「大同」,那樣就錯了。
「大同」裏面包括「小異」,你喜歡看電視的看電視,他喜歡聽音樂的聽音
樂,他喜歡散步的散步,他喜歡打羽毛球的打羽毛球,這個就是「大同」、
「小異」。「大同」並不是全同,「大同」就是說包容性很大,彼此尊重個人
的興趣,彼此同意別人跟自己的差別。那這樣的話,不就調和了嗎?一調和的
話,「大同世界」就出現了,沒有罪惡,沒有仇恨,只有道德,只有愛,那就
是佛講的「淨土」。我曾經講過一句話,就是「莊嚴佛土,成熟眾生」,「莊
嚴佛土」就是說把世界莊嚴起來,一切不莊嚴的、邪惡的都去掉;「成熟眾
生」,眾生沒有成熟啊,比方說開了花沒有結果,這不「成熟」;開了花有結
果,果實又長得紅紅的,熟透了,可以吃了,甜了,成熟了。

有些人很聰明、很有頭腦,但是想得太多。你沒有事,用「照」不要用
「分別」,你用「大同」嘛;你不承認「小異」、不接受「小異」,就表示你
反對「大同」;你若贊成「大同」,你要接受「小異」,因為彼此當中有差
別。拿夫妻為例,比方說先生喜歡吃甜的,太太喜歡吃辣的,那各人吃各人
的。若說今天不許吃辣的,那不叫「大同」,那叫做「矛盾」。「大同」就是
「小異」,常常調和別人,常常接受別人跟自己不同的意見,這樣才能「大
同」。如果說我現在正在看電視,你為什麼聽音樂呢?這樣會打起架來,那就
「同」不了,那叫「大打」--大打出手,不叫「大同」。所以要講調和,調
和就是要先把自己的心調和,然後自己的家庭調和,然後自己的環境也會調
和。你到了這個境界,你所工作的環境自然就會調和。你不到這個境界,分別
心重、我執重,就會不調和。

有些人很聰明,天分很高,但是他的毛病--想念很多。若沒有那個必
要,你腦子也不要再去想,讓腦筋休息一下。你想多了,慢慢地就想入非非,
產生若干不必要的誤會。你用分別心,是自尋煩惱;你若不想,很快樂。

七、沒有分別心和想念,不影響工作

當然,或許有些人會說:「你沒有分別? 腄B沒有想念,像你這樣子不好,
你會把天下的事情都耽誤了。」我今天不是給自己吹牛,我到的單位都是很壞
的單位。我到了甲單位,甲單位是問題最多的;我到乙單位,是因為乙單位出
了紕漏才調我去接任的……。有些當主管的要求部屬說:「你的衣服釦子沒有
扣,你講話不是這樣講的;你吃飯時嘴巴不要發出聲音來,否則像豬一樣」,
這樣子的要求,不好。只要一打架,你跟他講多少道理都沒效。那個喜歡打架
的單位,我去了以後,我也不講話,我根本不跟誰講道理,我跟任何人不講這
些道理,我講這些幹什麼?有些人,他不是那種人,我對他講道理,對他是一
種虐待,他坐不住了,他拜託你不要講了,說:「你叫我請客,我都幹,但是
請你不要講了。」有沒有這樣的人?有。他說:「我寧願請你看電影」,免得
在這裏聽你「黑白講」〈胡扯〉,真的有這種人喔!所以我到任何單位,我都
不講道理。我會跟他們聊天,講一些「今天天氣不錯啦,今天的菜不錯,
……」,只講這些,不講正經話,也不講做人的大道理,他們自然就不打架
了。

八、要擴張自己生命的磁場,要調和自己的心

我們為什麼有毛病?為什麼跟別人處不來?因為我們主觀,度量狹小。我
們有一點點不滿意就擺在心裡,三 ? 捖ㄝ齯ㄓF;剛剛忘記了,第二天看到
他,又想起來了,又煩惱了。身心是有連帶關係的,那些精神消化力不強的人
都容易得胃病,你去注意這件事,這樣的人腸胃都不太好。如果你昨天生氣,
今天就忘記了,還把他當成老朋友拍肩膀,這樣的人吃飽了就睡,不會得胃
病。

人是物以類聚的,假如你想改善你的環境,你必須先從自己調和起。我常
常講:「要擴張自己生命的磁場」,當你心力強的時候,你生命的磁場就大。
磁場是有作用的,它有影響力,在這個磁場之內,它會發出一定的作用。你沒
有磁場的話,你影響不了別人。你說:「我要說服他」,你不說,他可能
「服」;你愈說,他愈不服,那裡能說服別人呢?那是個笑話。人都有個性,
都有自尊,如果你勸別人:「你要這樣才好,你不這樣就不好」,他說不定會
頂撞你:「我好不好,都沒有關係,不要你管」,真的有這種人喔。所以說服
別人不是個辦法,你只要修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什麼是「行有不
得」?這個事情搞不通了,你不要怪這個、怪那個,你說:「我自己修行不夠
好,不夠安祥,不夠調和」,能夠這樣子,你就進步了。

你們還要把「歹勢」(閩南語,不好意思)去掉,那麼「我」就沒有了,
不要有「我執」。你會「歹勢」,就是有「我執」。要把心打開,當你把心打
開以後,也沒有什麼叫「難為情」,也沒有什麼叫「不好意思」。

當你自己調和的時候,你就無往而不利;當你不調和的時候,常常會出紕
漏。你不調和,畫圖的時候鉛筆就容易斷,切菜的時候容易傷到手,它就是這
樣子。你心裡不調和〈心亂〉的時候,處處都會出問題。
Budd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