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燥糕快失傳 百年傳統糕點姓周橋亮相

1.JPG
周玉清(右)等人在橋民家中,品嚐周橋傳統小吃。

2.JPG
與姓周橋歷史一樣悠久的芋燥糕,手藝瀕臨失傳。

姓周橋百年傳統糕點亮相,芋燥糕瀕臨失傳!

“玩具故事”計劃屬下的第十一間玩具圖書館周日在姓周橋民眾會堂設立,在簡單的開幕儀式上,出現了一種平日難得一見的傳統糕點,那就是姓周橋先輩從中國家鄉帶過來,製作手藝瀕臨失傳的芋燥糕(又稱芋燥龜)。

這種形狀與檳城常見的紅龜糕無異的糕點,最大分別在于糕皮。芋燥糕的糕皮是以芋頭最頂端部分蒸熟搗爛成泥,加上糯米粉揉成粉團,然后包上綠豆餡蒸熟。蒸好的糕點顏色深沉,吃起來帶清香味。

主辦當局以周橋上的一些傳統小吃,例如芋燥糕、碩莪炒、南瓜糕和蘿蔔絲餅等招待來賓。玩具故事計劃的顧問,即檳州首席部長夫人周玉清和主席沈裕成醫生吃后都贊不絕口。

姓周橋橋主周忠進說,芋燥糕是周橋的先輩從中國家鄉帶過來的糕點小吃,相信與橋的歷史一樣悠久。

他說,這種糕點看似簡單,只是一層糕皮包著綠豆餡,但做起來工序很多。他還記得,以前主婦們製作芋燥糕需要用上三四天時間,也因為這樣,目前越來越少人懂得做,只有一些老人家還保留此手藝,可說是瀕臨失傳了。

芋燥糕是周橋橋民用來祭拜神明的糕點,平日一般不會製作。據懂得做這種糕點的老橋民葉秀蘭說,每年農曆三月的保生大帝神誕,以及五月的張天師神誕,他們就會做芋燥糕來拜神。

巴剎的糕點攤也買不到芋燥糕,想要品嚐這種糕點的美味,只有在一些特別的日子到姓周橋來,看看有沒有好運氣了。

多年沒做仍記得葉婆婆分享製作法

85歲的周橋媳婦葉秀蘭婆婆,是少數仍懂得製作芋燥糕的老人家。雖然多年沒有動手製作這種糕點,但提起製作的詳細方法,她依然滔滔不絕。

她當年是嫁到周橋之后,從家婆那裡學會做芋燥糕。她說,他們採用芋頭最頂端部分,那部分通常沒人要。去皮后切成細絲,然后在烈日下曬乾。

她說,要做芋燥糕時,就把曬乾的芋頭絲泡在水裡,之后瀝乾,用大火蒸熟。熟后用石臼搗爛成泥,再和上糯米粉做成粉團。

她說,和粉團時可以適量加些糖,然后包上餡,用糕模印壓成龜形,就可以拿去蒸了。

她說,芋燥糕一般包的是綠豆餡,他們都是自己煮餡,從煮豆子到做成餡,同樣花費許多功夫。綠豆餡通常有甜或咸兩種口味,甜的加糖,咸的則加薑和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