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重要節日慶典介紹

以下我們所舉例的節慶,因為都是以藏曆為準,藏曆換算成西元曆,每年 的日期都是不一樣,所以在此無法告訴各位國曆的正確日期。

藏曆新年習俗

古时候没有藏曆,人們認為桃花一開就算一個新年的開始,現在的藏曆起源於公元1027年,從那時開始,藏曆的第一天才固定為藏曆年的新年。藏曆年是西藏最盛大的節日,節日期間家家户户團聚,用吉祥如意等美好語言相互祝福,當然最重要的還有許多過年習俗與活動,絕對是您平時感受不到的,也是每位遊客最喜歡參與的節日。

進入藏曆十二月,藏族就開始一系列準備過年的東西,所先會在盆中浸泡青稞種子,也就是在藏曆大年初一那天,把發芽的青稞苗供在佛龕前的茶几上,以求在新的一年裡能豐收吉祥;到了十二月十五之後,還要開始準備白面、大米、牛、羊肉,還要用酥油和白麵炸"卡不賽"等供品,以便過年期間供佛與招待親友食用,姑娘們也會完成針線活,打掃房屋庭院。

新年從十二月二十九日正式開始,這天要舉行【古恰】活動,也就是要把屋內屋外、廚房、院子、院外各個地方,徹底打掃乾淨,在院子裡燃起一大堆堆的火堆,讓煙霧瀰漫整個山谷,除此之外,在老城區和農村裡,人們還要用石灰、白漆或糌粑粉在墙上畫吉祥圖案,有的則畫蠍子避邪(就如同我們漢族貼春聯一樣)。

也就是在房屋的正廳、房間、窗戶、廚房等處的樑、門、牆、柱和枓拱上,用土鹼或糌粑畫上表示吉祥的寶傘、金魚、寶瓶、妙蓮、右旋海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等八種吉祥圖。然後男人會洗頭,但女人是不能洗頭的(女人洗頭會不吉利的)。【古恰】:是整個驅鬼(趕鬼)儀式的重要一環,也就是先把家裡灑掃乾淨,呈現一片吉祥、新春的景致。

藏曆除夕的晚上,各家各户要吃"古突"(即麵圪瘩)並舉行驅鬼儀式。家庭主婦在做"古突"時,要故意包上一些東西(共有九種),以測試家人在新的一年裡的運氣。如吃到瓷片(“嘎玉兒”)說明吃到的這個人是好吃懶做,吃到辣椒說明嘴如刀子,吃到肉說明敬老愛幼,吃到牛糞表示經常有好運氣,吃到羊毛表示吃到的人温柔、富有耐心;吃到碳表示吃到的人心黑;吃到鹽巴說明吃到的人是個懶人;還有帶角的麵圪瘩,不難想像,那是說吃到它的人愛發脾氣等等。…等等。每一個人吃到什麼東西,都要當場吐出來,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吃完"古突"後則舉行驅鬼儀式。

新年趕鬼儀式

二十九晚上(除夕夜),還要找一個斷了一支耳柄的陶罐,在陶罐裡放一些替身的物品,可以用熬過茶葉,酒糟、辣椒、蘿蔔乾、煙灰等東西代替,隨後用麵粉捏成一個女鬼(拿一個揉好的麵糰,捏在手心哩,把手印清楚的印上去,捏成一個瘦瘦、長長,圓形狀的麵糰),準備好後,先在家裡的佛像前擺上供品,隨後由家裡的阿爸、阿媽(爸爸、媽媽)開頭,往每人的碗裡盛上滿滿一碗麵塊湯,大家都喝三口,然後將碗裡剩下的麵塊與湯(古突),往替身的陶罐裡倒,同時嘴裡要唸著說:『粥,我吃了!剩下的給您!一、二、三』,再將罐裡的粥一滴一滴的倒九次,過後開始驅邪!

驅邪的時候,嘴裡唸著祈禱文說:一面拿著麵糰捏的鬼往每個人的身上四處敲打,一面喊著說"帶走邪氣"!帶走邪氣!一年十二個月、三百六十五天,鬼魔、波折、病痛、戰爭、災荒、霜凍、冰雹等災害一個都不留下,全部都消除掉!接著詛咒:【洗的話沒有不潔白的,熏的話沒有不乾淨的,我運氣背的話,比一根羊毛還輕,您背的話比一根金子還重】,說完之後,各自從衣服的下襬撕下一根線頭,把替身包起來,吐一口口水,用鍋底或灶裡的煙灰,抹成黑色,然後把麵糰也扔進準備好的罐子裡,有些村落還幫牲畜驅邪。

驅完邪後,接著要把「替身」送到屋外去,也就是大概在晚上九點的時候,開始用火把「趕鬼」,一個男人拿著一把禾結,用火點燃,從正屋的大廳開始,不分屋裡屋外用火薰,一邊還說著:出來吧!出來吧!一直將鬼趕到屋外去,同時一位女人會在火把的前面,手裡拿著【替身】,跑到自己村落的三岔路口,將手上的『替身』摔碎在路口上,男人認真的拿著火把驅著邪魔,總想在拿著『替身』女人的衣服上,燒上一小角,但由於拿著替身的女人會躲藏起來,能夠燒到的機會可說是很小!

如果能夠燒到拿『替身』女人的衣角或身上(一點點),就象徵著這個地方所存在女鬼、餓鬼、妖魔、獨腳鬼與妖魔鬼怪所造成的疾病、戰爭、災害等病魔,已經一個不留的全部被消除掉了。據說,之所以把"鬼"扔在十字路口,是為了讓它(鬼)找不到回原宅的路,家人還要在後面燃放鞭炮,是為了讓鬼不敢往回頭走。到了十字路口,青年們在一旁點燃刺柏樹枝、樹桿,這時將隨著爆竹聲、火光,把整個山溝村莊照亮著得一片通紅,同時青年們也會對著女鬼起哄,剎時真是好熱鬧!

所以當這天夜幕降臨時,拉薩城内鞭炮聲四起,大街小巷皆是手持火把的"驅鬼人",十字路口更是火光冲天,鞭炮聲、喲喝聲、加上千百支火紅的火把,讓整個西藏的天際都映得通紅,真是熱鬧非凡!,舉目所及都會讓人熱血沸騰。

用火把送鬼的人們回來時,拿火把的男人會帶回來一個叫做『神石』的白石頭,他會將此石頭交給老阿媽,老阿媽會在神石上沾上酥油花,貢獻在正堂的白神或是護法神的跟前,當作家裡的寶唄!

初一的習俗、還要注意什麼?

初一的一早天還沒亮,便開始煨桑敬神,婦人們要到溪邊去背回吉祥福水,餵飽牲畜,隨後喚醒家人,以前在民間是以說唱老人祝福吉祥的"扎嘎"聲中被叫醒(現在多用錄音機播放)迎來藏曆新年。

這時按照輩分坐好,長輩(或由全家最大的孩子)端來五穀斗【切瑪】(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和人参果的斗櫃,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製作的彩花板)敬大家扎西德勒”。受祝福的人端坐在卡墊上,首先抓【切瑪】裡幾粒東西,順手向天上撒去表示祭神,接着抓一點送進自己的嘴裡,同時回答說:“扎西德勒蓬鬆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

儀式過後,吃羊肉煮的麥片土巴,藏話叫“截突”,這就是藏曆年大年初一的早飯。在餐桌上長輩會祝大家"扎西德勒",晚輩回賀"祝你身體健康,永遠幸福"。

這天各家各户把祝願吉祥如意的青稞幼苗、“卡賽”(油榨果)、“隆過”(羊頭)、“切瑪”(五谷豐收斗)、各種糖果擺於佛龕或藏柜上,全家人換上新衣,按輩序坐在嶄新的卡墊上喝酥油茶,吃"吉祥飯"。吉祥飯也稱為【規顛】,『規顛』是用熱青稞酒加上塊狀甜奶渣、人参果、紅糖拌好後,徐徐加上糌粑,均匀攪動煮成。

初一這天每個家庭基本上是閉門歡聚,鄰里互不走訪(前往拜訪他人是犯了大忌)。初二才會開始親朋好友彼此走訪,拜年祝賀,這種拜年的活動可持續半個月之久。

初一的中午,可以吃菜、麵條或手抓羊肉、抓糌粑。

初一的晚上,吃“香寨”,也就是用酥油炒熟羊肉塊,加上熱酥油拌好的咖喱及熟土豆塊一起煮,連汁放在米飯上吃。這種“咖喱飯”是藏族群眾最喜愛的食品之一。飯後大家互敬青稞酒,喝酥油茶或甜茶,吃油炸果子。

一般來說,藏族們過年吃的內容,也就是上述所說的方式。

有時候有些地方還會在今天延續【古恰】的活動,把沒有打掃乾淨的屋內屋外、廚房、院子、院外各個地方,徹底打掃乾淨。

藏曆年的穿著

藏族在大年初一會穿上最漂亮的服裝,以拉薩的中年婦女來說,在過年的日子裡,外面愛穿一件無袖長袍,罩着裡面的皮袍,領口、袖頭則翻出裡面天藍、紫色等素色襯衫。腰上圍一條彩虹般的“帮典”,脚上蹬一双家作的高腰氆氇鑲呢藏鞋(稱為:爽巴哈姆)。頭上戴着紅珊瑚做的“巴珠”,耳環、戒指、“口烏”,全副“武裝”,煞是好看。老年婦女不戴首飾,却要穿上大紅的襯衣。不論中年還是老年婦女,一概都梳着兩根繫着“扎秀”的辮子。

年輕的未婚姑娘不圍“帮典”,編著單獨的辮子“扎秀”,穿著的顏色更鮮豔,襯衣的花色也五花八門。城裡的姑娘不僅愛穿“爽巴哈姆”,她們還要穿一双式樣較好、擦得閃亮的皮鞋。

男人們喜歡頭戴“次仁根果”的帽子,次仁根果也就是前後各有一大沿,頂上是綉花緞子的藏式帽子,或解放皮帽,身穿大袍。只不過随年齡的增加,加深袍子的顏色罷了。過去男人還會扎辮子、戴耳環!脚下一般是長統皮靴,也有人穿小腿肚上繫帶的黑色金絲絨靴。

不可錯過的盛會

雖然默朗欽莫要從出三才開始舉行,但年初二開始就有許多藏胞前來大昭寺朝拜禮佛,因此大昭寺一年一度的【卓瑪】盛會,就此悄悄的展開,卓瑪就如同內地的朝拜觀音盛會,會有許多人來朝拜祈福轉經,也是新年最熱鬧的祈福活動。

【卓瑪】盛會:這天將近有數十萬人同時在大昭寺的八角街繞佛轉經,盛況絕對是空前,由於難得的過年期間,所以每人都把最漂亮的衣服穿出來,場面讓人感覺好像是服裝發表會,所以您可以在此看到各式各樣的華麗西藏民族服裝,有的衣服價值超過百萬的人民幣,有些樣式也是您從來沒有看過的喔!也是您來參加西藏年最有價值的活動之ㄧ。

默朗欽莫節

默朗欽莫俗稱傳召大法會又稱大祈願法會,是發願、祈願的意思,是西藏藏傳佛教傳統的節日,也是宗喀巴大師倡導的四大佛事之ㄧ。藏曆年正月初三~二十四日間舉行,從明朝永樂七年開始(1409年),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屆時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僧眾及衛藏、安多地區的信徒,都會雲集到大昭寺來作法是活動。

主要活動有迎接護法神、誦經、辯經、燃放酥油燈、舉行(欠拉)大供奉,迎請彌勒佛、進行送鬼儀式等活動,在這期間,一切權利歸哲蚌寺的鐵棒喇嘛接管。

傳召大法會,只是默朗欽莫節慶活動內容之ㄧ:也是格魯派舉辦格西學位(藏傳佛教博士學位)會考(辯經)的日子,但這個活動(辯經)已經停止舉辦十幾年了,據說今年(2005年)的藏曆過年,要恢復舉辦傳召大法會,日期從國曆02/15日到02/23日,屆時如有比較正確的消息,將隨即公佈在網頁上,到時大昭寺如能恢復舉辦傳召大法會的話,相信是全世界喜歡藏族文化者的一大福音,也是您不可錯過的盛會喔。

默朗欽莫期間大昭寺每天法號長鳴、經頌聲朗朗、供燈閃爍、香煙繚繞,寺外也是經幡飄揚、香火不斷,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節慶期間每天由當地的政府與富商對外佈施三次,直到藏曆十五的夜晚,八角街陳列酥油燈與蘇油花(燃燈節),將這個節慶帶到高潮,法會最後以送鬼儀式宣告結束。

藏曆年藏族們的遊戲

★玩克朗球:有點像康樂球,但“球”是扁圓的木塊,而且是用手指彈的,規則也完全不同,藏族百姓無論老少,都很愛玩克朗球。

★撲克牌:花樣較多,有七張、四張、三張牌等多種玩法。

★下棋:藏話叫“明瑪”,與象棋棋盤相似,但對手分别是國王和兵。

★甩骰子:“骰子”和内地“色子”一樣,但玩法不同,且用貝殼計數。

★踢毽子、跳繩:多是女孩子玩。講究的毽子,是用老鷹腋下毛做的,在漢式銅錢下掛小鈴鐺,踢起來會“蹭蹭”作響。

★博力、鞭炮:大多是男孩子玩的遊戲。“博力”是將銅錢投進固定距離上挖好的窟窿中的遊戲,但玩的規則頗不簡單,放鞭炮當然就與我們一樣了。

燃燈節

就如同我們在台灣的寺廟點光明燈的意思,雖然藏胞們每次前往寺廟朝拜,都會點上酥油燈,以表示敬意!但在點燈節點燈的意義與方式,就另有其意義了!

藏曆的正月15日在拉薩舉行,當天各寺廟的喇嘛及百姓,用五彩酥油捏塑成條狀的酥油花,掛在大昭寺兩邊事先搭好的花架上。當夜晚來臨時,酥油花燈開始點燃之後,宛如群星降落。由於蘇油花燈的形狀各異,有花卉、神仙人物、飛禽走獸等,就婉如我們的上元節的花燈會。觀看花燈的人群,還會在燈下歡樂起舞歌唱,通宵達旦,宛如嘉年華會的寫照。

由於這天傳說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成道紀念日,家家戶戶還會在自家的房頂上,點燃無數的酥油燈並唸經歌頌宗喀巴,以示紀念。

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最大的節日之一,過去佛教信徒們必須到山上去修行,修行完畢時家裡的親人,會帶著酸奶(優酪乳)到山上去迎接他們,在回家的半路上人們吃優酪乳、跳舞、唱歌。在藏語中"雪"是優酪乳的意思,"頓"是宴的意思,“雪頓"節就是吃酸奶(優酪乳)的節日。因此,雪頓節的意思是"酸奶節”。

雪頓節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7世紀以前,那時雪頓節是一種純宗教活動。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祖師宗喀巴為僧徒制定了一條結夏安居的制度,即僧徒在夏季只准在室內修習,不許到戶外活動;因為夏季是高原上各種生物最活躍的季節,也就是昆蟲在這段期間生育繁衍下一代的季節,為了免於無意間踩死萬物生寧,所以規定出家的佛教徒不得外出或在戶外活動。

這種禁止戒律要持續到藏曆6月底7月初,到開禁的日子,僧侶們才能出寺下山,屆時除了可以享受世俗百姓施捨的優酪乳佳宴外,還可盡情玩笑歡樂。

17世紀中葉,清朝皇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五世達賴為了要讓百姓一起分享這個喜悅,五世達賴遂頒發他的旨意,"雪頓"節活動期間,增加了在羅布林卡演出藏戲的內容,並且允許百姓入園看戲,這樣雪頓節便逐漸成為一年一度的群眾性節日。

由於雪頓節的主要內容逐漸演化為藏戲演出,所以又被稱為藏戲節。現在雪頓節期間,西藏各地均會舉辦各種慶典活動與法會,但最具代表性的有哲蚌寺曬大佛、羅布林卡的藏戲表演和逛林卡等活動。

薩嘎達瓦節

每年的藏曆四月十五日舉行,是西藏主要的宗教節慶之ㄧ,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入胎、誕生、圓寂和成佛的日子、又傳說是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紀念日。因此在西藏不管是僧俗,都會把藏曆四月份看成佛月,並且在這個月份念經朝佛、磕長頭、佈施、貢獻作好事,因為藏族們相信,在這個月中作功德一次的話,可以抵得平時十萬次的功德,在這個月份裡作惡的話,也會等於平時的十萬次罪惡。

所以在該節慶的期間是嚴禁殺生、屠殺牲畜,有些地方還要求三不:不說話、不吃食物、不喝茶水,要禁食二天一夜。

現在這個節日在西藏已經演變成遊園活動與預祝豐收的節慶,在這天藏民們會先前往各大寺廟朝佛禮拜,結束拜佛之後就與家人朋友約好,前往湖邊、河岸林間的草皮上搭起帳棚,吃點心、喝青稞酒與酥油茶,閒話家常或盡情的唱歌跳舞,享受青春的歡樂。

望果節

是藏族民間預祝豐收的節日,歷時1-3天,但由於西藏的幅員廣闊,緯度與海拔差異非常大的關係,因此各地農作物收成的時間不會相同,所以望果節並沒有統一的時間,一般都是在當地農作物秋收前擇吉日舉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望"藏語意為"田地”,“果"意為"轉圈”,"望果"也就是"轉田壟"的意思。

相傳在吐蕃時期,農民向苯教教主請示如何才能確保糧食豐收,教主便讓農民繞田轉圈,由捧香爐、高舉經幡者帶頭做嚮導,接著由教主領路,後面跟隨著手持青稞穗或麥穗的農民,在自家的農田耕地邊,繞上數圈後,再把各種穀穗插在糧倉和神龕上,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此延續至今。

望果節的時候,全村男女老幼身著節日盛裝,或手持青稞穗,或背負經書,打著五彩的彩旗,抬著由青稞穗、麥穗,紮成潔白哈達的豐收塔,敲鑼打鼓、唱著頌歌,繞行於各家的田間地頭田埂上,隊伍有時會拉上好幾里遠,霎時真是熱鬧非凡。

繞行結束之後,大家集會在河邊、林間,暢飲著酥油茶、青稞酒,唱歌跳舞,預祝今年豐收吉祥。現在有些地方同時還舉行賽馬、射箭、競技、藏戲等活動,節日一過也就是秋收的來臨。

沐浴節

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每年藏曆7月6日至12日舉行,歷時7天,又名"沐浴周",這個節日距今已經有800多年了。

相傳,很早以前青藏高原發生了罕見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大慈大悲的關音菩薩派七仙女從玉液池取來七瓶仙水,倒在西藏所有的河流裡。當夜,老百姓都在夢中看到一個面黃肌瘦、遍體瘡痍的姑娘跳進清澈的河水沐浴後,病態全無,容顏照人。

從此,每年夏末初秋,當"噶瑪吉日"(金星)出現的七天裡,城市、農村和牧區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動,紛紛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帳篷,圍上帷幕,鋪上卡墊,在水中嬉戲、游泳。婦女也毫無顧忌地在水中裸體沐浴。

而據藏文天文曆書記載,初秋之水有八大特點,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傷喉、八喝不傷腹,所以只要沐浴節一到,西藏各地的大小河川,都有藏族沐浴嬉戲的景象。

過了中午之後,全家大小就地野餐,品嚐醇厚的青稞酒和香噴噴的酥油茶,盡情的唱歌跳舞歡度這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

春播節

又稱春耕儀式,西藏各地農民會按照藏曆選擇喜慶吉日,春耕儀式一般從早上開始,當天男人們給著繫有紅纓和哈達裝飾的耕牛(現在也有駕著拖拉機),婦女與小孩就端著切瑪,有的揹著香草,手提青稞酒壺,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自家的農田。

儀式內容首先要在農田中燒起桑(煨桑),並不斷的在田裡澆青稞酒,祝福新的一年有好的收成。在煨桑的煙霧中,犁手們用拇指和食指粘切瑪中的糌粑,向空中灑三下(代表敬佛、法、僧),然後將手指裡剩下的糌粑塞進耕畜的嘴哩,並沾著青稞酒彈灑三次,也餵給牲畜。在接受全村老少的祝福以後,犁手們就趕著牲畜開始耕田了,也意味著新的開始與好的開始,據史料記載,春耕儀式已經有1.600年之久了。

賽馬節

每年的八月(藏曆六月),西藏各地幾乎都會舉辦赛馬節,如那曲的賽馬節、當雄、浪卡子、江孜、林芝…,幾乎只要有草原的地方,都有舉辦賽馬的活動,但規模比較大的賽馬會,以那曲的賽馬節可算是首屈一指了,一般都舉辦五~十天,這時除了旅遊觀光的遊客,還會加上四面八方來的牧民、各地的商販等匯集到此地,真可說是盛況空前的熱鬧,相信您不只可以領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風光,也可體會賽馬節的節日氣氛和民族風情。

那曲賽馬節

藏語叫"達窮",是藏北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國曆 約八月一日到十號開始舉行,為期五至十天不等。八月的藏北,風和日麗,碧空萬里,山野花草相間。

節日前幾天,藏北各地牧民身穿艷麗的節日盛裝,帶上青稞酒、優酪乳子等各類食品及圖案美麗的帳篷、卡墊,騎馬從四面八方湧向賽馬場。節日期間,賽馬場子上彩旗飄動,旗海飛揚。

比賽開始時,騎手們牽馬進入賽馬場,繞場一周後,再牽到指定地點等候。到達起跑點,騎士們便上馬整裝待命,發令聲一響,他們揚鞭抽馬,疾馳狂奔,衝向終點。這一傳統節日近年來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除賽馬、射箭和馬術表演等傳統項目外,增加了舉重、拔河、說唱格薩爾王詩歌等活動,同時還舉行大型物資交流會。

當雄賽馬會

是每年藏曆7月10日開始歷時三天,藏語稱"中仁從讀",意為請喇嘛念經。賽馬會原是慶祝豐收、開展農牧業產品交流、進行文化娛樂的活動,後來才滲入了宗教色彩的活動。當雄賽馬會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其中主要有賽馬、射箭、歌舞表演等。

江孜達瑪節(賽馬節)

江孜達瑪節又稱賽馬節,已有500多年歷史。據說在薩迦王朝時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帕巴桑布死後,他的弟子每年做祭祀以表紀念,後來因為戰亂而中斷。

西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兒子貢桑繞帕任江孜法王後,又恢復祭祀的活動。這一年藏曆4月10日至4月7日,貢桑繞帕為其父念經祭祀,並進行娛樂活動,內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動和角力、負重等娛樂活動。到了紮西繞丹任江孜法王時,也就是西元1447年,還增添了騎馬射箭、藏戲、歌舞等娛樂活動。江孜達瑪節由此沿續至今。

日喀則新年

日喀則新年(比拉薩這一地區所過的藏曆年還要早將近一個月),是在藏曆12月一日。在臨近初一的這一天前,家家戶戶的院子或門口都會壘起三角灶,用來燒已經宰殺未去毛的羊,所以這天到處都會聞到燒焦的味道,羊也會被燒的黑乎乎的,為什麼過年期間要宰羊,因為羊隻在過年期間佔重要的腳色,不管是家裡廳堂都要用羊頭來裝飾,過年期間大小菜色中都要有羊肉,所以每戶人家在過年都要宰殺羊隻;在過年前幾天也要舉行"古恰"活動,也就是說要把屋內室屋、廚房、院內院外徹底打掃乾淨,並於晚上舉行驅邪送鬼的儀式。

大年初一,家裡的媳婦或大女兒要起床熬酒,必須在公雞啼叫頭遍時,便給家人敬酒(被敬酒的一定要喝)。當您喝了 一兩 碗酒後,你若說:“現在不喝了”,就會被罰三碗;如果喝不下去的話,剩下的酒會被倒在頭上。

當雞叫三遍時,人們就帶著"切瑪"、糌粑去取"四新",也就是從別人家牛糞裡挖取"新土",從水源處取得"新水",從狗窩裡收取"新糞",(另一個待查)。取"四新"的時候,要在上述取四個四新的地方撒些糌粑粉。天亮時,人們穿著新衣到附近山上祭山神,祈禱來年豐收。新年過幾天,是根據地方風俗和條件來定,沒有固定物期限。

年末的晚上,有些人家還舉辦"新年宴",盡可能地把家人、鄰居、親戚、朋友以及能歌善舞的男女聚集起來,擺上藏鬥櫃"切瑪"、糌粑粉、糧食酒,盡情歡慶。酒宴完後,每人拈上一點"竹素切瑪"裡面的糌粑粉,聲音高亢地祈禱說:“吉吉嗦嗦,願善神得勝”!

林芝工布節

也是藏東林芝地區特有的過年,相傳很早以前,有支外國軍隊入侵西藏時,當地人由於無力抵抗,只好向各地求援。林芝工布縣的人民為了保衛祖國和家鄉,組成了一支愛國軍隊前去支援。在他們踏上征途的時候正值九月份,將士們感概惋惜不能喝上過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過年的點心,也沒有辦法享受烤著過年的青松火。工布縣的人民於是把當年的藏曆年提前到 十月一日 來過。

為了紀念當年英勇的將士,每年的 十月一日 ,工布縣的人民都要獻上三牲,並為將士們守夜祈禱祝福,久而久之, 十月一日 過工布年的習俗便形成了。

布年與藏曆新年相比,有著較濃厚的林區特色。主要活動有趕鬼、請狗赴宴、吃"結達"、背水、祭豐收女神等。

林卡節

喜愛戶外生活的藏族,夏天紛紛進入拉薩河邊的林卡遊樂避暑,稱為"玩林卡"(一般都是在雪頓節的期間,也同時在羅布林卡的樹林間,舉行林卡節)。

林卡節日活動內容非常豐富,總的來看離不開兩個主題:敬神和娛樂。每當節日到來,身穿盛裝拉薩人便源源不斷地從城裡湧向郊區的林卡,汽車、騾車、馬車、自行車、摩托車,載著人和桌椅、食品、飲食餐具,熙熙攘攘地行進在大街小路上。

藏族們會在林間搭起帳篷,帳篷大都是白色的,外面繡著藍色的吉祥圖案,樸素而美觀;每家都還用五顏六色的帳篷圍籬,將自家的帳篷圍起來,架起爐灶,安置桌椅,鋪上卡墊,擺上各種點心、菜肴、飲料,日以繼夜地唱歌、跳舞、打藏牌、擲骰子、講故事、玩遊戲、請客歡宴、喝酒狂歡,有時還觀看電影、文藝節目和藏戲,進行傳統體育、射箭、競技比賽等活動,真的很熱鬧!

仲確節

昌都類鳥齊縣的仲確”節,於每年藏曆六月十五(國曆約八月份),是昌都地區著名的民間節日,屆時來自本地區及四川、青海與雲南迪慶等地的人,都會聚集到此地來,去寺廟朝佛、轉波仍神山,寺廟也會舉行跳欠與曬大佛等宗教儀式,並進行物資交流活動,場面十分熱鬧。

谢谢分享 [s: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