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從1886年開埠迄今已達123年歷史,除部份以鋅片及木料建築而成的建築物,隨著歲月流失而消失,其餘的磚石材料建築已成古跡。
古跡是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之一,但古跡面對現代化的衝擊,正急速的消失中,特別是舊式的建築物。
古老店舖喚起思古幽情
在金寶來說,除廟宇、教堂、學校,可窺見傳統古老建築物風貌外,也能從古老具百年歷史的店舖建築物,令人思古幽情。
如位置於金寶務邊街余東璇的“生和號”,還有“義記號”,以及移民社會的特質“會館”等建築物,還有金寶的“地標”之一“矮仔舖”,也算是令古跡愛好者珍愛的寶貴遺產。
目前比較流行的是建築物“門面保存方式”,可說是對古跡的折衷保存方式之一,但這種保留法是否能保留下古老建築物的原本精神和涵意,有待專家確定。
為此,記者特訪問關心古跡保護者的心聲,讓大家攜手把古跡傳遞下去。
張國強:政府應撥款助保遺產
萬邦刁灣睦鄰計劃中心主席張國強指出,如果真的需要重建陳舊破爛的建築物,門面保留方法或是其一可行的辦法。在多年前,新加坡相當流行,目標是藉這個方式,讓先賢的建築藝術構思能延續下去。
他說,新聞、通訊及文化部應協助撥款給予民間,讓彼此間共同維護古跡的生存空間,減輕民間的財力負擔,保存國家與人民遺產。
周立生:“橫推門”傳神
建築師周立生指出,古老的建築物是當地民間的共同記憶與歷史文化,金寶已建埠超過100餘年,其中具歷史古跡建築物今已消失,它包括金寶余東璇別墅,十分可惜。
他說,當年建築工匠者,多來自中國,他們具有傳統手工藝技術與才華,除把家鄉的建築風格在大馬延續,並揉和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構造,形成一個獨特中西交流的結晶品,如“橫推門”十分傳神。
曾廣煜:保存先賢藝術風貌
萬邦刁灣清英連花同鄉會會長曾廣煜指出,維護、承傳與發揚不同的傳統建築物古跡,人人有責,因為它保存先賢的精神藝術風貌。
他說,這是全人類的共同寶貴遺產,也是國家獨有的歷史文物,政府與民間都要重視。無心的過失,將永遠無法恢復舊貌,同時也讓後代的文化藝術精神承續中斷,無可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