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由来和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知识的尊重。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出席并授奖。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流传是因为他喜欢的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

哈~
我如果可以拿一个。。。
真是"死而无汗"咯。。
可是是我想太多了。。

我唔知有无机会le>…?? [s:21]

哈哈哈。。。。
jolly加油吧。。。 应该有机会的。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而设立的,是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 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1901年:伦琴(德国)
发现X射线

1902年: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

1903年:
贝克勒尔(法国)
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
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1904年:瑞利(英国)
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

1905年:伦纳德(德国)
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
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

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
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

1908年:李普曼(法国)
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
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
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

理查森(英国)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范德瓦尔斯(荷兰)
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维恩(德国)
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达伦(瑞典)
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913年:昂内斯(荷兰)
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

1914年:劳厄(德国)
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W·H·布拉格、W·L·布拉格(英国)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916年:未颁奖

1917年:巴克拉(英国)
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918年:普朗克(德国)
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斯塔克(德国)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纪尧姆(瑞士)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年:爱因斯坦(德国)
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玻尔(丹麦)
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1923年:密立根(美国)
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
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
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1926年:佩兰(法国)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康普顿(美国)
发现康普顿效应;

威尔逊(英国)
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1928年:理查森(英国)
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伊(法国)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1930年:拉曼(印度)
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1931年:未颁奖

1932年:海森堡(德国)
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1933年:
薛定谔(奥地利)
创立波动力学理论;

狄拉克(英国)
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1934年:未颁奖

1935年:乍得威克(英国)
发现中子

1936年:
赫斯(奥地利)
发现宇宙射线;

安德森(美国)
发现正电子

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
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费米(意大利)
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1939年:劳伦斯(美国)
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1940年:未颁奖

1941年:未颁奖

1942年:未颁奖

1943年:斯特恩(美国)
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

1944年:拉比(美国)
发明核磁共振法

1945年:泡利(奥地利)
发现泡利不兼容原理

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
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
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

1951年:考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
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
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
发明相衬显微镜

1954年:
玻恩(英国)
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博特(德国)
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1955年:
拉姆(美国)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库什(美国)
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年:布拉顿、巴丁、肖克利(美国)
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

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中国)
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

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Owen Chamberlain)(美国)
发现反质子

1960年:格拉塞(美国)
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年:
霍夫斯塔特(美国)
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

穆斯堡尔(德国)
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

1962年:朗道(苏联)
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

1963年:维格纳(美国)
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1964年:
汤斯(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

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
发明微波激射器

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曼(美国)
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
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

1967年:贝蒂(美国)
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

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
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

1969年:盖尔曼(美国)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

1970年:
阿尔文(瑞典)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

内尔(法国)
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1971年:加博尔(英国)
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
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

1973年:
江崎玲于奈(日本)
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

贾埃弗(美国)
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

约瑟夫森(英国)
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1974年:
赖尔(英国)
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

赫威斯(英国)
发现脉冲星

1975年:A·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

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
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

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
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

1978年:
卡皮察(苏联)
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

R·W·威尔逊(美国)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79年:格拉肖、温伯格(美国)、萨拉姆(巴基斯坦)
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
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

1981年:
西格巴恩(瑞典)
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

布洛姆伯根(美国)
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

肖洛(美国)
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1982年:K·G·威尔逊(美国)
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

1983年: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
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

福勒(美国)
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1984年:
鲁比亚(意大利)
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

范德梅尔(荷兰)
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

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
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
鲁斯卡(德国)
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

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
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
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
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1989年:
拉姆齐(美国)
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

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
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
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

1991年:热纳(法国)
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1992年:夏帕克(法国)
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计数管

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
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
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1995年:
佩尔(美国)
发现τ轻子;

莱因斯(美国)
发现中微子

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
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

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
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劳克林、斯特默、崔琦(美国)
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
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2000年:
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
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

杰克·基尔比(美国)
发明集成电路

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维曼(美国)
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
“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安东尼·莱格特(美国)、维塔利·金茨堡(俄罗斯)
“表彰三人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戴维·格罗斯(David J. Gross,美国)、戴维·普利策(H. David Politzer,美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Frank Wilczek,美国)
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

2005年:
罗伊·格劳伯(Roy J. Glauber,美国)
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

约翰·霍尔(John L. Hall,美国)和特奥多尔·亨施(Theodor W. Hänsch,德国)
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引用第2楼jollygoh2006-11-13 12:01 AM发表的“”:
我唔知有无机会le>…?? [s:21]

诺贝尔论坛灌水奖呀?? [s:9]

谢谢楼主的资料哦!太精彩了。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

1901年
范霍夫 (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
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
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
阿累尼乌斯(Sir WilUsm Ramsay,1852—1916) 瑞典人
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
拉姆·塞(Sir 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人
发现了惰性气体

1905年
拜耳 (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
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
莫瓦桑 (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
制备单质氟

1907年
布赫纳 (Edward Buchner,1860–1907) 德国人
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
E.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人
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
F.W.奥斯瓦尔德 (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人
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
瓦拉赫 (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
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
M.居里(居里夫人)(Marie Curie,1667—1934)(女) 法国人
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

1912年
梅林尼亚 (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
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

萨巴蒂埃 (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
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
维尔纳 (A1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
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1914年
T.W.理查兹Therdore William Richards,1968—1928) 美国人
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er,1872—1924) 德国人
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 未授奖

1917年 未授奖

1918年
哈伯 (Fritz Haber,1868—1930) 德国人
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

1919年 未授奖

1920年
能斯特 (Walter Nernst,1864—1941) 德国人
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
索迪 (Frederick Soddy,1877—1956) 英国人
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

1922年
阿斯顿 (Francis Willian Aston,1877—1945) 英国人
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

1923年
普雷格尔 (Fritz Pregl,1869—1930) 奥地利人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授奖

1925年
齐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1865—1929) 奥地利人
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

1926年
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1884—1971) 瑞典人
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

1927年
维兰德 (Heinrich Wieland,1877—1957) 德国人
研究胆酸的组成

1928年
文道斯(Adolf Windaus,1876—1959) 德国人
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哈登 (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英国人
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

奥伊勒(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瑞典人
研究辅酶

1930年
H.费歇尔 (Uails Fischer,1881—1945) 德国人
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
波施(Carl Bosch,1874— 1940) 德国人
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贝吉乌斯(Friecrich Bergius,1994—1949) 德国人
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1932年
兰米尔 (Irving Langnuir,1881—1957) 美国人
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 未授奖

1934年
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1893—1981) 美国人
发现重氢

1935年
F.约里奥—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1900— 1958) 法国人
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

I.伊伦—居里(I reno Joliot—Curie:1897-1956)(女) 法国人
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德拜 (Peter Debye,1884—1971) 荷兰人
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

1937年
哈沃斯(Sir Walter Haworth,1883—1950) 英国人
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卡雷 (Paul Karrer,1889—1971) 瑞士人
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

1938年
R.库恩 (Riehard Kuhn,1900—1967) 德国人
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
布特南德 (Adolf Butenandt,1903—) 德国人
研究性激素

卢齐卡 (Leopold Ruzicka 1887—1976) 瑞士人
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 未授奖

1941年 未授奖

1942年 未授奖

1943年
海维西 (Gyorgy Hevesy,1885—1966) 匈牙利人
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

1944年
哈恩 (Otto Hahn,1879–1968) 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
维尔塔宁(Aatturi Virtanen,1895—1973) 芬兰人
发明饲料保藏方法

1946年
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1887-1955)美国人
发现结晶蛋白酶

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1891—) 美国人
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斯坦利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1904—1971) 美国人
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鲁宾逊(Sir Robert Robinson,1886—1975) 英国人
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

1948年
梯塞留斯(Arm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

1949年
乔克(William Francis Giauque,1895-1982)美国人
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

1950年
第尔斯(Otto Diels,1876—1954) 德国人
发现双烯合成

阿尔德 (Kurt Alder,1902—1958) 德国人
发现双烯合成

1951年
麦克米伦 (Edwin Mattison McMillan,1907—)美国人
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

西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美国人
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

1952年
A.马丁 (Arcger Martin,1910—) 英国人
发明分配色谱法

辛格 (Richard Synge,1914—) 英国人
发明分配色谱法

1953年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 德国人
提出大分子概念

1954年
鲍林 (Linus Pauling,1901—) 美国人
研究化学键的本质

1955年
杜·维尼奥(Vincent Du Vig neaud 1901—1978) 美国人
合成多肽和激素

1956年
谢苗诺夫 (Nikolay Senyonov,1896-) 苏联
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欣谢尔伍德(Sir Cril Hinshelwood,1897—1967) 美国人
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1957年
托德(Sir Alexander Robertus Todd,1907-) 英国人
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
桑格 (Frederick Sanger,1918—) 英国人
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

1959年
海洛夫斯基 ( Jaroslav Heyrovsky,1890-1967) 捷克人
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
利比 (Willard Frank Libby,1908—1980) 美国人
发明用放射性碳-14 测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1961年
开尔文 (Melvin Calvin, 1911–) 美国人
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
肯德鲁(John Cowdery Kendrew,1917—) 英国人
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

佩鲁兹(Max Ferdinand Perutz,1914-) 英国人
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
纳塔 (Giulio Natta,1903—1979) 意大利人
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齐格勒(Kafl Ziegler,1898—1973) 德国人
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1964年
D.C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ekin,1910—)(女) 英国人
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

1965年
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1979) 美国人
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

1966年
米利肯 (Robert Sanderson Mulliken,1896—) 美国人
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1967年
艾根(Manfred Eigen,1927—) 德国人
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

诺里什(Ronald george Wreyford Norrish,1897—1978) 英国人
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

波特 (Ceorge Porter,1920-)英国人
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

1968年
翁萨格(Lars Onsager,1903—1976) 美国人
创立不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

1969年
巴顿(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1918— ) 英国人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哈塞尔(Odd Hassel,1897–) 挪威人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1970年
莱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1906—) 阿根廷人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
赫茨伯格 (Gerhard herzberg,1904—) 加拿大人
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

1972年
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 Anfinsen,1916-) 美国人
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摩雷(Stanford Moore,1913-1982) 美国人
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斯坦(William H.Stein,1911—1980 ) 美国人
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1973年
E.O.费歇尔(Wrnst Otto Fischer,1918-) 德国人
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

威尔金森(Cerffrey Wilkinson,1921—) 英国人
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年
P.J.弗洛里(Faul John Flory,1910—1985) 美国人
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66

1975年
康福思(John Warcup Cornforth,1917—) 英国人
研究立体化学

普雷洛格(Vladumir Prelog,1906—) 瑞士人
研究立体化学

1976年
利普斯科姆(WiHiam Nunn Lipscomb,1919— ) 美国人
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结构

1977年
普里戈金 (1lya Prigogine,1917—) 比利时人
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米切尔 (Peter D.Mitchell,1920—) 英国人
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

1979年
H.C.布朗 (Herbert Charles Brown,1912—) 美国人
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维蒂希(Georg Wittig,1897-) 德国人
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1980年
W.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1932—) 美国人
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

P.伯特(Paul Berg,1926-) 美国人
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

桑格 (Frederick Sanger, 1918—) 英国人
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

1981年
福井谦一(1918—) 日本人
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

R.霍夫曼 (Roald Hoffmann,1937—) 美国人
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1982年
克卢格(Aaron Klug,1926—) 英国人
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

1983年
陶布 (Henry Taube,1915-) 美国人
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

1984年
梅里菲尔德(Brace Merrifield,1921—) 美国人
研究多肽合成

1985年
豪普特曼(Herbert A.Hauptman,1917—) 美国人
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

卡尔勒(JeroMe Karle,1918-) 美国人
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

1986年
赫希巴赫 (Dudley R.Hercshbach,1932-) 美国人
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李远哲(1936—) 美国人
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波拉尼(John C.Polanyi,1929—) 德国人
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1987年
佩德森 (Charles Pedersen,1904—) 美国人
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莱思 (Jean-Marie Lehn,1939-) 法国人
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克拉姆(Donald Cram,1919-) 美国人
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1988年
罗伯特·休伯(Robert Huber) 德国人
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约翰.戴森霍弗(Johann Deisehofer) 德国人
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哈特穆特·米歇尔 (Hartnut Michel) 德国人
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1989年
切赫(T.R.cech) 美国人
关于发现核糖核酸催化作用的研究

奥尔特曼(S.Altnan) 美国人
关于发现核糖核酸催化作用的研究

1990年
科里(E.J.Corey) 美国人
在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贡献极大丰富了有机化学的理论宝库

1991年
理查德·R·恩斯特 (Richard R.Ernst) 瑞士人
在发展付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方面的重要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阿瑟·马库斯 (Rudolph.Quthur.Marcus) 美国人
创立和发展了电子转移反应理论

1993年
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 美国人
运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创造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 加拿大人
运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创造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1994年
乔治·欧拉(george Aolah) 美国人
发现了利用超强酸使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

1995年
克鲁岑(paul crutzen) 荷兰人
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莫利纳(1ario iolina) 美国人
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罗兰(F.sherwood rowland) 美国人
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1996年
罗伯特·F·柯尔 美国人
发现(富勒氏球C-60)

理查德·E·斯莫利 美国人
发现(富勒氏球C-60)

哈罗德·W·克罗托 英国人
发现(富勒氏球C-60)

1997年
保罗·博耶 美国人
发现“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过程

约翰·沃克 英国人
发现“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过程

延斯·斯科 丹麦人
发现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平衡的酶

1998年
沃特尔·科恩 美国人
提出的密度作用理论为简化原子键的计算打下了基础

约翰·波普尔 英国人
1970年设计了一种日后被广泛应用的计算程序,他发展的计算方法使人们能够对分子、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相互作用进行理论研究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 美国人
用激光闪烁照相机拍摄到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人
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人
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

白川英树 日本人
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

2001年
野依良治 日本人
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发现和制造手性催化剂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
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前立下的遗嘱,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举行。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评选过程

起初,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是由卡罗琳医学院的教员完成的。现在,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

现在,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程序大致为:

1.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一个工作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负责前期工作。
2.邀请生理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提名截至日期为每年2月1日。
3.诺贝尔委员会对提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候选人提交给诺贝尔大会。
4.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份)。
5.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

1901年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1902年
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iels Ryberg Finsen(丹麦)
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巴甫洛夫(俄国)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1905年
R.柯赫(德国)
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1906年
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
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Paul Ehrlich(德国)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
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910年
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llvar Gullstrand(瑞典)
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lexis Carrel(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
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914年
Robert Bárány(奥地利)
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1918年
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年
Jules Bordet(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20年
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

1921年
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22年
Archibald Vivian Hill(英国)
关于肌肉发热方面的研究

Otto Fritz Meyerhof(德国)
发现肌肉中耗氧与乳酸代谢之间相关性

1923年
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加拿大),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illem Einthoven(荷兰)
发现心电图的机理

1925年
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26年
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丹麦)
发现鼠癌(Spiroptera carcinoma)

1927年
Julius Wagner-Jauregg(奥地利)
发现利用接种疟疾原虫治疗麻痹性痴呆症

1928年
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法国)
关于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
发现抗神经炎维生素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英国)
发现促进生长的维生素

1930年
Karl Landsteiner(奥地利)
发现人类血型

1931年
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英国),Edgar Douglas Adrian(英国)
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

1933年
托马斯·摩尔根(美国)
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1934年
George Hoyt Whipple(美国),George Richards Minot(美国),William Parry Murphy(美国)
发现治疗贫血的肝脏疗法

1935年
Hans Spemann(德国)
发现胚胎发育中的organizer effect

1936年
Henry Hallett Dale(英国),Otto Loewi(奥地利)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lbert Szent-Györgyi von Nagyrapolt(匈牙利)
关于生物氧化过程方面的发现,尤其是维生素C和丁烯二酸的催化作用

1938年
海门斯(Corneille Jean François Heymans)(比利时)
发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在呼吸调节中的机理

1939年
Gerhard Domagk(德国)
发现磺胺类药物Prontosil的抗菌作用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奖金中的三分之一划拨到主基金,另外三分之二划拨到生理医学奖的专门基金

1943年
Henrik Carl Peter Dam(丹麦)
发现维生素K

Edward Adelbert Doisy(美国)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oseph Erlanger(美国),Herbert Spencer Gasser(美国)
发现单一的神经纤维具有高度分化的功能

1945年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英国),E.B.钱恩(英国), Howard Walter Florey(澳大利亚)
发现青霉素及其在治疗各种传染病中效果

1946年
Hermann Joseph Muller(美国)
发现X射线诱导突变

1947年
Carl Ferdinand Cori(美国),吉蒂·黛丽莎·柯里(Gerty Theresa Cori,美国)
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ernardo Alberto Houssay(阿根廷)
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部分作用

1948年
保罗·赫尔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瑞士)
发现高效杀虫剂DDT

1949年
Walter Rudolf Hess(瑞士)
发现间脑的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葡萄牙)
发现脑白质切除手术对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

1950年
Edward Calvin Kendall(美国),Tadeus Reichstein(瑞士),Philip Showalter Hench(美国)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

1951年
Max Theiler(南非)
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
Selman Abraham Waksman(美国)
发现链霉素,第一种有效的结核病菌抗生素

1953年
Hans Adolf Krebs(英国)
发现柠檬酸循环

Fritz Albert Lipmann(英国)
发现辅酶A及其作为中间体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1954年
John Franklin Enders(美国),Thomas Huckle Weller(美国),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美国)
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能够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上生长

1955年
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瑞典)
关于氧化酶性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1956年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沃纳·福斯曼(德国),迪肯森·威廉·理查兹(美国)
发明心脏导管术以及循环系统的病理学研究

1957年
Daniel Bovet(意大利)
发现并合成抗组胺,尤其是其对血管和骨骼肌的作用

1958年
George Wells Beadle(美国),Edward Lawrie Tatum(美国)
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

Joshua Lederberg(美国)
发现细菌遗传物质及基因重组现象

1959年
Severo Ochoa(美国),Arthur Kornberg(美国)
发现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机制

1960年
Frank Macfarlane Burnet(澳大利亚),Peter Brian Medawar(英国)
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eorg von Békésy(美国)
发现耳蜗刺激的物理机制

1962年
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J.D.沃森(美国),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M.H.F.威尔金斯(英国)
发现核酸结构及其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1963年
John Carew Eccles(澳大利亚),Alan Lloyd Hodgkin(英国),Andrew Fielding Huxley(英国)
发现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1964年
Konrad Bloch(美国),Feodor Lynen(德国)
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调控机制

1965年
François Jacob(法国),André Lwoff(法国),Jacques Monod(法国)
发现酶和病毒合成的基因调节

1966年
Peyton Rous(美国)
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harles Brenton Huggins(美国)
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

1967年
Ragnar Granit(瑞典),Haldan Keffer Hartline(美国),George Wald(美国)
关于眼睛视觉过程中的生理和化学机制研究

1968年
Robert W. Holley(美国),Har Gobind Khorana(美国),Marshall W. Nirenberg(美国)
阐明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
Max Delbrück(美国),Alfred D. Hershey(美国),Salvador E. Luria(美国)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1970年
Bernard Katz(英国),Ulf von Euler(瑞典),Julius Axelrod(美国)
发现神经末梢的体液传递物质及其贮藏、释放、失活机理

1971年
Earl W. Sutherland, Jr.(美国)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制

1972年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Gerald Edelman)(美国),Rodney R. Porter(英国)
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

1973年
Karl von Frisch(奥地利),Konrad Lorenz(奥地利),Nikolaas Tinbergen(英国)
发现动物个体及群体的行为模式

1974年
Albert Claude(比利时),Christian de Duve(比利时),George E. Palade(美国)
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发现

1975年
David Baltimore(美国),Renato Dulbecco(美国),Howard Martin Temin(美国)
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976年
Baruch S. Blumberg(美国), D. Carleton Gajdusek(美国)
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制

1977年
Roger Guillemin(美国),Andrew V. Schally(美国)
发现大脑分泌的多肽类激素

罗莎琳·苏斯曼·雅洛(Rosalyn Yalow,美国)
开发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erner Arber(瑞士),Daniel Nathans(美国),Hamilton O. Smith(美国)
发现限制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79年
Allan M. Cormack(美国),Godfrey N. Hounsfield(英国)
开发计算机辅助的X射线断层成像仪

1980年
Baruj Benacerraf(美国),Jean Dausset(法国),George D. Snell(美国)
发现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基础

1981年
Roger W. Sperry(美国)
发现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

David H. Hubel(美国),Torsten N. Wiesel(瑞典)
关于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研究

1982年
Sune K. Bergström(瑞典),Bengt I. Samuelsson(瑞典人),John R. Vane(英国)
发现前列腺素及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1983年
Barbara McClintock(美国)
发现可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iels K. Jerne(丹麦),Georges J.F. Köhler(德国),César Milstein(英国)
关于免疫控制机制理论的研究以及开发制备单克隆抗体

1985年
Michael S. Brown(美国),Joseph L. Goldstein(美国)
关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研究

1986年
Stanley Cohen(美国),Rita Levi-Montalcini(意大利)
发现生长因子

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
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

1988年
James W. Black(英国),Gertrude B. Elion(美国),George H. Hitchings(美国)
关于药物研发相关原理的研究

1989年
毕晓普(J. Michael Bishop,美国),瓦慕斯(Harold E. Varmus,美国)
发现逆转录病毒原癌基因(oncogene)在细胞中的产生

1990年
默里(Joseph E. Murray,美国),托马斯(E. Donnall Thomas,美国)
关于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

1991年
内尔,(Erwin Neher,德国),萨克曼(Bert Sakmann,德国)
发现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功能

1992年
费希尔(Edmond H. Fischer,美国),克雷布斯(Edwin G. Krebs,美国)
关于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为一种生物调节机制的研究

1993年
罗伯茨(Richard J. Roberts,美国),夏普(Phillip A. Sharp,美国)
发现split genes

1994年
吉尔曼(Alfred G. Gilman,美国),罗德贝尔(Martin Rodbell,美国)
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1995年
Edward B. Lewis(美国),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德国),Eric F. Wieschaus(美国)
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

1996年
杜赫提(Peter C. Doherty,澳大利亚),辛克纳吉(Rolf M. Zinkernagel,瑞士)
发现细胞中介的免疫保护特性

1997年
史坦利·布鲁希纳(Stanley B. Prusiner,美国)
发现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

1998年
罗伯·佛契哥特(Robert F. Furchgott,美国),路伊格纳洛(Louis J. Ignarro,美国),费瑞·慕拉德(Ferid Murad,美国)
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脏血管中的信号传递功能

1999年
布洛伯尔(Günter Blobel,美国)
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物质控制其运送到细胞内的特定位置

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瑞典),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美国),Eric R. Kandel(美国)
关于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

2001年
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美国),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英国),保罗·诺斯(Paul M. Nurse,英国)
发现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2002年
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英国),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美国),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英国)
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2003年
劳特伯(Paul Lauterbur,美国),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英国)
关于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 (美国)和琳达·巴克 (美国)
关於嗅觉的研究

2005年
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澳大利亚),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澳大利亚)
发现了幽门螺旋桿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

历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名单

诺贝尔和平奖,是由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所创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中的一个。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和平奖不应该与其他四个奖项一起在瑞典颁发,而是应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和平奖的评奖委员会是由5人组成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其成员由挪威议会任命。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不过该奖项也可以授予符合获奖条件的机构与组织。

由於和平奖的本质,受奖的对象往往很不一定能够受到所有人的认可,相较於诺贝尔奖的其他奖项,有更多的争议性,其选择的条件往往受限於和平奖的评奖委员会的立场。

得奖人列表

1901年
琼•亨利•杜南(瑞士):红十字会创办人
弗雷德里克•帕西(法国):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的创始人

1902年
埃利•迪科门(瑞士):国际和平局局长
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瑞士):国际议会和平局局长

1903年
威廉•兰德尔•克里默(英国):推动国际和平运动、领导英国劳工运动和国际工人协会

1904年
国际法研究院(总部当时位于比利时)

1905年
贝尔塔•弗赖茹劳•冯•苏特纳(奥地利):著名女作家,和平运动的代表人物。

1906年
西奥多•罗斯福(美国):美国总统,因调解日俄战争而获奖。

1907年
莫恩奈斯托•蒂奥多罗•莫内塔(意大利):记者、政论家
路易•勒诺(法国):国际法专家

1908年
阿诺尔德松(挪威):因主张以和平方式解散瑞典-挪威联盟而获奖。
弗雷德里克•贝耶(丹麦):和平主义者、政治家

1909年
奥古斯特•贝尔纳特(比利时):国际法协会主席
保罗•德康斯坦(法国):法国政治家、促进美法和解

1910年
国际和平局(总部位于瑞士)

1911年
托比丝• 阿赛尔(荷兰):国际法庭的创建人
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奥地利):记者

1912年
伊莱休•鲁特(美国):律师

1913年
亨利•拉方丹(比利时):法学专家、国际和平局局长,被誉为“欧洲人民和平运动的忠实领导人”。

1914年至1916年
没颁奖

1917年
国际红十字会(总部瑞士日内瓦)

1918年
没颁奖

1919年
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美国总统、国际联盟的最初倡导者

1920年
莱昂•布尔热瓦(法国):国际联盟大会主席

1921年
卡尔•亚尔马•布兰廷(瑞典):瑞典首相
克贝斯蒂安•路易斯•兰格(挪威):历史学家、国际议会联盟秘书长

1922年
弗里特约夫•南森(挪威):北极探险家、国际难民事务先驱

1923年,1924年
没颁奖

1925年
奥斯丁• 张伯伦(英国):英国外交大臣、《洛迦诺公约》的倡导者
查理土•格茨•道成斯(美国):“道咸斯计划”计划的制定者

1926年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法国):因在《洛迦诺公约》中发挥的作用而获奖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德国):因在《洛迦诺公约》中发挥的作用而获奖

1927年
费迪南•爱德华•比松(法国):人权联盟的创立者
路德维希•克魏德(德国):历史学家

1928年
没颁奖

1929年
弗兰克•凯洛格(美国):因倡议缔结《九国非战公约》而获奖

1930年
纳特汉•瑟德尔布罗姆(瑞典):神学家,因倡导世界基督教会间的团结而获奖

1931年
珍妮•亚当斯 (美国):芝加哥赫尔宫协会的创始人。她因争取妇女、黑人移居的权利而获奖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美国):卡内基争取国际和平奖励基金会主席

1932年
空缺

1933年
诺曼•安吉尔(英国):作家、经济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成员。他因为自己的大量反战著作得奖

1934年
阿瑟•亭德森(英国): 政治家,工党创始人之一。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

1935年
卡尔•冯•奥西埃茨基(德国):政治记者和政论家,反法西斯主义者

1936年
卡洛斯•萨维德拉•拉马斯(阿根廷): 时任阿根廷外交部长,因成功地调停查科战争而得奖

1937年
罗伯特•塞西尔(英国):国际联盟创始人

1938年
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1939年至1943年
没颁奖

1944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瑞士日内瓦)

1945年
考代尔•霍尔(Cordell Hull,美国):美国国务卿,促成了联合国的成立

1946年
爱米莉•巴尔奇 (Emily Balch,美国):妇女争取和平和自由国际同盟创办人
约翰•瑞利•马特(John Raleigh Mott,美国):世界基督教男青年联盟主席兼创办人

1947年
英国教友会(Friends Service Council)与美国教友会(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

1948年
没颁奖

1949年
约翰•博伊德•奥尔(Lord John Boyd Orr,英国):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第一任总干事,表彰其为消除饥饿所做的努力。

1950年
拉尔夫•本奇(Ralph Buncheb,美国):第一个获奖的黑人,表彰其为调解阿以战争所做的努力。

1951年
列翁•茹奥(Léon Jouhaux,法国):国际工会联合会副主席,表彰其坚持不懈的反战斗争和工人运动。

1952年
阿尔贝•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德国):医生,表彰其长期在非洲从事医疗工作的努力。

1953年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美国):美国国务卿,其倡导的马歇尔计划改善了西欧战后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54年
联合国难民署 (瑞士日内瓦)

1955年,1956年
没颁奖

1957年
莱斯特•伯勒斯•皮尔森(Lester Bowles Pearson,加拿大)

1958年
乔治•皮尔(Georges Pire, 比利时)

1959年
菲利普•J•诺埃尔-贝克(Philip J. Noel-Baker,英国)

1960年
艾伯特•约翰•卢图利(Albert John Lutuli,南非)

1961年
达格•哈马舍尔德 (瑞典)

1962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1963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 (瑞士日内瓦)

1964年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美国)

1965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美国纽约)

1966年
没颁奖

1967年
没颁奖

1968年
René Cassin (法国)

1969年
国际劳工组织 (瑞士日内瓦)

1970年
Norman E. Borlaug (美国)

1971年
威利•勃兰特(Willy Brandt) (前西德)

1972年
没颁奖

1973年
亨利•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美国), 黎德寿 (越南, 拒绝领奖)

1974年
Seán MacBride (爱尔兰), 佐藤荣作 (日本)

1975年
Andrei Dmitrievich Sakharov (前苏联)

1976年
Betty Williams, Mairead Corrigan (英国)

1977年
国际特赦组织 (英国伦敦)

1978年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Mohamed Anwar al-Sadat) (埃及),梅纳赫姆•贝京(Menachem Begin) (以色列)

1979年
德蕾莎修女(又译做德兰修女) (印度)

1980年
Adolfo Pérez Esquivel (阿根廷)

1981年
联合国难民署 (瑞士日内瓦)

1982年
Alva Myrdal (瑞典), Alfonso García Robles (墨西哥)

1983年
列赫•瓦文萨(Lech Walesa) (波兰)

1984年
图图主教(Desmond Mpilo Tutu) (南非)

1985年
国际医师预防核战组织 (美国波士顿)

1986年
Elie Wiesel (美国)

1987年
Oscar Arias Sánchez (哥斯达黎加)

1988年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美国纽约)

1989年
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 (中国西藏)

1990年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前苏联)

1991年
昂山素姬(缅甸)

1992年
曼殊(Rigoberta Menchú Tum) (危地马拉)

1993年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 戴克拉克 (Frederik Willem de Klerk) (南非)

1994年
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希蒙•佩雷斯 (以色列)、拉宾(以色列)

1995年
Joseph Rotblat (英国), 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 (加拿大)

1996年
Carlos Filipe Ximenes Belo, José Ramos-Horta (东帝汶)

1997年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 (ICBL), Jody Williams (美国)

1998年
John Hume, 大卫•特林布尔 (英国)

1999年
无国界医生(比利时)

2000年
金大中(韩国)

2001年
联合国及其秘书长科菲•安南(加纳)

2002年
吉米•卡特(前美国总统)

2003年
希尔琳•艾芭迪(Shirin Ebadi)(伊朗)

2004年
旺加里•马塔伊 (肯尼亚)

2005年
国际原子能机构及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 (埃及)

good good info…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录

诺贝尔文学奖的由来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Nobel)是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因心脏病在意大利圣雷莫逝世。生前主要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其中有硝化甘油、雷管、固体炸药、胶制炸药和无烟炸药等,另外在人造杜胶、人造丝、人造革、燃气发动机和钢铁氢氧焊接技术方面也有很多发明,共获得85项发明的专利权。从年轻时候起,他对和平事业非常关心,希望用自己的发明消灭战争,造福于人类。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1.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2.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改进的人;3.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4.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5.为民族间的和睦亲善、废止或裁减常备军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理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生理学和医学奖由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颂发;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国会选出的5人委员会颁发。

根据创立者的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近年来创作的”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章程规定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推荐书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学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一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如法国作家马·杜·加尔因长篇小说《谛波父子》,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因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赛特家史》,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因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而获奖。八十一年来,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没有颁发奖金,1904、1917、1966、1974年奖金由二人平分。1958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1964年法国作家萨特均表示拒绝领奖。

诺贝尔文学奖是这么评选出来的

A.评奖基准:诺贝尔遗嘱和诺贝尔基金会章程

诺贝尔奖的评选并非基于任何公认或众所周知的原则或标准,而只是基于诺贝尔个人生前的愿望和设想,其法律基准就是他于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签署的最后遗嘱。诺贝尔遗嘱与奖金有关的部份摘要如下:

“我其余的全部可变卖财产应按如下方式处置:资本——由我的执行人投资于安全可靠之证券——应成为一个基金,其盈利应以奖金形式每年分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中使人类受惠最大之人士。所说的盈利应均分为五份,分配如下:一份应授予在物理学领域里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之人士;一份应授予作出最重要化学发现或改进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里作出最重要发现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文学领域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士;一份应授予为各民族间的兄弟情义、为取消和削减常备军、为召开和促成和平会议做了最多或最佳工作之人士。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应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颁发;文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学院颁发;和平卫士奖应由挪威国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颁发。我的明确愿望是:评奖不考虑候选人之国籍,不论是否斯堪的纳维亚人,最够格者获奖。”

这部份遗嘱比较粗略,措辞也不那么严密,执行起来有许多实际困难。因此,《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对遗嘱的相关部份进行了必要的阐释,补充了技术性的条款。章程于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九日由瑞典国王批准,此后根据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次修改。章程确认了遗嘱中的四个颁奖机构,认定“斯德哥尔摩的学院”就是指“瑞典学院”(Svenska Akademien,英译为Swedish Academy)。各颁奖机构分别制定有关专项细则,各自负责专项诺贝尔奖的评选和颁布,设立专项“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负责初选工作(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不另设初选机构),并选出委托人组成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会。由于许多重大成果并非在一年内就可以确认,遗嘱中规定的“过去一年中”的时间限制条件被适当放宽,在章程中被阐释为“最近的成就”或“最近才显示出重大意义的老成果”,但死者的生前成果不予考虑。对于文学奖,章程把“文学”定义为“不仅是纯文学”(诗歌、小说、剧本),“而且是因其形式和风格而具有文学价值的其它文字作品”。

B.评奖机构:瑞典文学院及其诺贝尔委员会

一七八六年四月五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院的模式,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了“瑞典学院”。“瑞典学院”的正名既未挂“皇家”的头衔,也无“文学”的限定,比“瑞典皇家(科)学院”(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只少“皇家”(Royal)一词,因此经常被人混为一谈,以为文学奖和科学奖是一个机构颁发的。“瑞典文学院”是约定俗成的汉译,其基本任务其实并不限于文学,最初的重点甚至不在文学而在语言,主要是为了瑞典语言的“纯洁、活力和庄严”。瑞典文学院限定由十八名终身院士组成(堪称“十八罗汉”),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没有一位女性。院士各坐一把有编号的交椅,终生固定不变。去世院士的缺额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补选,然后经国王批准聘任,公布于众。由于以往的重点是语言,因此传统上的院士多为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文学家和作家只是少数,这种情况只到近些年来才有根本改变。根瑞典学院章程,院士中始终有一名法律界权威。一八九六年,瑞典文学院接受了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任务,其功能才逐渐向文学方面倾斜,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和作家被补选为院士,近年来终于超过半数,作为“文学院”终算名至实归。

瑞典文学院选出三至五名院士(目前为五名)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俗称“诺奖评委会”),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原则上也可以选入一名院外专家,但实际上极少实现。诺奖评委会只是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力仍然属于全体院士。

瑞典文学院的现任院士以及诺奖评委简介如下:

  1. 斯登·儒德霍尔姆(Sten Rudholm):82岁,法学家,宫廷枢密官,曾任大法官,1977年当选院士。

  2. 布·拉尔夫(Bo Ralph):55岁,教授,语言学家,1999年当选院士。

  3. 斯丢列·阿连(Sture All□n):72岁,教授,语言学家,1980年当选院士,1986年至1999年任文学院常务秘书。

  4. 拉希·福塞尔(Lars Forssell):72岁,作家,诗人,1971年当选院士,现任诺奖评委。

  5. 约然·马尔姆奎斯特(Goeran Malmqvist),中文名字马悦然:76岁,教授,语言学家,汉学家,1985年当选院士。

  6. 碧尔基塔·特罗基(Birgitta Trotzig):女,71岁,作家,评论家,1993年当选院士。

  7. 克努特·昂隆德(Knut Ahnlund):77岁,教授,作家,1983年当选院士,1996年起拒绝参加文学院活动。

  8. 奥斯登·赫斯特然德Oesten Sjoestrand):75岁,作家,诗人,1975年当选院士,现任诺奖评委。

  9. 托尔尼·林德格林(Torgny Lindgren):62岁,作家,小说家,1991年当选院士。

10.艾立克·冷罗斯(Erik Loennroth):90岁,教授,历史学家,1962年当选院士。

11.乌尔夫·林德(Ulf Linde):71岁,教授,艺术评论家,博物馆长,1977年当选院士。

12.派尔·威斯特拜瑞(Per Waestberg):67岁,作家,1997年当选院士,现任诺奖评委。

13.古奈尔·瓦尔奎斯特(Gunnel Vallquist):女,82岁,作家,翻译家, 1982年当选院士。

14.拉希·居连斯登(Lars Gyllensten):79岁,教授,作家,1966年当选院士,1989年起拒绝参加文学院活动。

15.夏丝汀·艾克曼(Kerstin Ekman):女,67岁,作家,小说家,1978年当选院士,1989年起拒绝参加文学院活动。

16.谢尔·艾斯普马克(Kjell Espmark):教授,诗人,文史学家,小说家, 1981年当选院士,1988年起任诺奖评委会主席。

17.霍雷斯·恩达尔(Horace Engdahl):52岁,文学评论家,1997年当选院士,现任诺奖评委,1999年6月起任文学院常务秘书。

18.卡塔琳娜·佛洛斯登松(Katarina Frostenson):女,47岁,作家,诗人,1992年当选院士。

瑞典文学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 ,多数都能直接阅读英、法、德、西以及北欧原著,也有几人熟悉俄语。

因此,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学的了解并不依赖于院士中该语种的专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译本。例如,马悦然教授是院士中唯一的汉学家,多年来最极力推荐的候选人一直是中国流亡诗人北岛,他以第一时间翻译北岛诗稿,使其瑞典文译本比中文原本出版得还要快而多,但至今没能使多数院士认同他的推荐。今年的文学奖得主高行健胜过北岛的客观优势,很重要的就是其作品的译本语种较多,尤其是以受西方人公认为优美语言的法文本居多。还值得一提的是,马悦然教授并非现任评委,对评选结果的影响,未必有许多人猜想的那么大。对评选结果有最大影响的,往往是评委主席和文学院常务秘书,前者负责初选,后者负责决选。

瑞典文学院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组织,也独立于任何政治和社会集团。每个院士当然都有自己的道义倾向以至政治倾向,但文学院作为整体一直避免形成干预政治的倾向。1989年,瑞典文学院内因这类问题爆发了二百年来最大的争议,以至有三名院士愤而辞职,其中还包括文学院前任常务秘书(1977年至1986年)兼诺奖评委会主席(1981年至1987)居连斯登教授,以及瑞典最著名的女作家、当时两名女院士之一艾克曼。起因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追杀《撒旦诗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萨尔曼· 鲁西迪而举世震惊,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文学院院士的基本道义倾向虽然是支持鲁西迪的,但是多数院士仍然以文 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理由,拒绝了以文学院名义发表声明的提议。因此,三名异议院士公开宣布退出文学院,尽管文学院基于终身制的规定不予批准,他们也不再参加文学院的活动。1996年,著名作家昂隆德教授也步他们的后尘,因类似原因退出文学院活动。此后,文学院开会时,十四名院士只能面对四把无人就座的空交椅。去年,原坐第二把交椅的院士去世,隆德大学的拉尔夫教授才坐上那把空了十年的交椅。因此,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15名院士选出的。

C.提名和评选程序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徵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除和平奖外,诺贝尔奖候选者都必须是个人,必须有书面形式发表的成果。由于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项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归三名候选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三名候选人;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近年来,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1. 资格确认: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在2月初提交文学院审核。由于有些候选人获多人分别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二百人左右的“长名单”。

2. 初选: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份候选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压缩到十五至二十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有些落选者是因作品为科学论文,没有足够文学价值;有些人虽然是纯文学作家,但是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学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训,首次获提名者现在一般也先遭淘汰(自称是首次获提名的李敖,今年恐怕就在此落马),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曾担任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多半会被归于此列)。在此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徵求专家的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

3. 复选:评委会到5月底提出一费体人的“决选名单”(俗称“短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有文章称,瑞典文学院在1988年曾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沈从文先生,由于他5月10日去世而错过了机会。从时间上看,这种说法很难成立。沈先生去世比“短名单”的提交期限还早20天,当时中国方面并未封锁这个消息,文学院是否在近一个月后还会把死者误列入“短名单”,就已大有疑问;至于数月后仍会误作上述“初步决定”,更令人难以置信。)

4. 决选:从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由于多数是上一年度的最后落选者,因此一般只用读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选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有关“决选者”近况的调查,也将在这三个月内完成。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文学院从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二周多则四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今年至少需要八票)。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至今有四次),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舒乙声称,1968年的文学奖最初是其父老舍胜出,但此后发现老舍早己在1966年去世,才重新选出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这种说法与评选程序出入太大。有关“决选者”近况的报告应在9月复会前已完成,文学院不等调查报告就轻率进行最后决选,然后恰恰在公布之前几天内得到老舍的去世消息,可能性太小。即使发生上述情况,最大的可能不会是当年重选,而是推迟一年再评选。据笔者的消息来源,老舍当年确实是评委“短名单”的首选,但在9月复会前,文学院就通过瑞典驻华使馆得知他的去世消息,因此就失去了由十八名院士评选的机会。“短名单”的首选比其他人的机会确实会大些,但在决选中失败的概率也不低,评奖史上不乏先例。例如,据传北岛近两年就遇到这种霉气。)

5.颁奖公告:各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也象今年一样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

每年12月10日为“诺贝尔日”,即诺贝尔祭辰,隆重的诺贝尔授奖大典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两地举行。和平奖得主由挪威国会主席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其它奖得主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诺贝尔奖每个得主除了得到一张奖金的支票外(今年高达九百万瑞典克朗),还得到一张奖状和一块塑有诺贝尔头像的金质奖章。如果获奖者拒绝领奖,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会的要求兑取奖金支票,奖金都将自动并入主基金。这样的事发生过三次,其中两次是文学奖得主,分别是苏联作家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和法国哲学大师让-保尔·萨特(1964年)。

1901年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罗马史》、《罗马国家法》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4年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莱·埃萨吉雷因剧作《在剑柄上》、《最后的夜晚》、《怀疑》等、法国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诗《米海耶》《仁那皇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05年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因小说《三部曲》、《你往何处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06年
意大利作家卡杜齐因诗《撒旦颂》,著作《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
英国作家鲁德耶德·吉卜林因诗《营房歌曲》、小说《吉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8年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9年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0年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1年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因剧本《青鸟》、《莫娜娃娜》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2年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3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4年

1915年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因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诗《朝圣与漂泊的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
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因小说《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说《希望之乡》、《幸运的彼得》、《冥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18年

1919年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
挪威作家汉姆生因小说《土地的成长》、《维克多利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1年
法国作家法郎士因小说《现代史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2年
西班牙作家贝纳文特·马丁内斯因剧本《利害关系》、《星期六晚上》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3年
爱尔兰作家叶芝因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
波兰作家莱蒙特因小说《农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因剧本《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6年
意大利作家黛莱达因小说《离婚之后》、《灰烬》、《母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

1928年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因小说《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0年
美国作家刘易斯因小说《大街》、《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
瑞典作家卡尔费尔特因诗集《荒原和爱情之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
苏联作家蒲宁因小说《旧金山来的绅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4年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因剧本《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5年

1936年
美国作家奥尼尔因剧本《天边外》、《在榆树下的欲望》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7年
法国作家马丁·杜加尔因小说《若望·巴鲁瓦》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8年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因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
芬兰作家西伦佩因小说《夏夜的人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3年

1944年
丹麦作家延森因历史小说《漫长的旅程》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5年
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西班牙语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6年
瑞士作家海塞因小说《玻璃球游戏》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7年
法国作家纪德因小说《蔑视道德的人》、《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8年
英国作家艾略特因长诗《四支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
美国科学家福克纳因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0年
英国作家罗素因“捍卫人道主义理想”的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
瑞典作家拉格尔克维斯特因小说《刽子手》、诗《在信仰的地位上》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2年
法国作家莫里亚克因小说《给麻疯病人的亲吻》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3年
英国首相丘吉尔因艺术性历史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4年
美国作家海明威因小说《战地钟声》、《永别了,武器》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
冰岛作家拉克斯内斯因写了恢复冰岛古代史诗的艺术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6年
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因长诗《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
法国作家加缪因小说《陌生人》、《鼠设》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8年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克因小说《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拒绝领奖。

1959年
意大利作家夸西莫多因诗《水与土》、《日复一日》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
法国科学家佩斯因诗歌《幻想的形式》反映了当代场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
南斯拉夫作家安德利奇因历史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
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因小说《愤怒的葡萄》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3年
希腊作家塞菲里斯因诗集《航海日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4年
法国作家萨特因作品“思想丰富,充满…探求真理的精神”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了该奖。

1965年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因小说《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6年
以色列作家阿格农因“深刻而具有特色的叙事艺术”、瑞典作家萨克斯因作品以“感人的力量表达了以色列的命运”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
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因小说《总统先生》、《玉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小说《雪国》、《古都》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9年
法国作家贝克特因在荒诞派戏剧中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拒绝了该奖。

1970年

1971年
智利作家聂鲁达因诗歌《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
德国作家伯尔因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
澳大利亚作家怀特因小说《暴风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4年
瑞典作家约翰松因小说《克里隆三部曲》、瑞典作家马丁松因“其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了整个世界”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5年
意大利作家蒙塔莱因其“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阐明了人的价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6年
美国作家贝洛因小说《洪堡的礼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7年
西班牙作家亚莱克桑德雷因诗集《毁灭或实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8年
美国作家辛格因其“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9年
希腊作家埃利蒂斯因长篇叙事诗《俊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0年
美国作家米洛什因小说《篡夺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1年
英国作家康内蒂因作品“视野宽阔,思想丰收富,创造性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2年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萨斯因小说《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3年
英国作家戈尔丁因“小说具有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技巧,和虚构故事的多面性和普遍性”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4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塞费尔特因小说《孤岛上的音乐会》、《瘟疫纵队》、《莫扎特在布拉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5年
法国作家西蒙因小说《佛兰德公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
沃尔·索因卡(尼日利亚)

1987年
约瑟夫·亚历山德洛维奇·布罗斯基(俄国--美国)

1988年
纳吉布·马哈福兹(埃及)

1989年
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

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墨西哥)

1991年
纳丁·戈迪默(南非)

1992年
德列克·沃尔科特(特里尼达)

1993年
托尼·莫里森(美国)

1994年
大江健三郎(日本)

1995年
显默斯·希尼(爱尔兰)

1996年
维斯拉瓦·希姆博斯卡(波兰)

1997年
达里奥·福(意大利)

1998年
霍塞·萨拉马戈(葡萄牙)

1999年
君特·格拉斯(德国)

2000年
法籍华人高行健因两部长篇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获奖

2001年
维-苏-奈保尔[英]

2002年
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

2003年
南非小说家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

2004年
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2005年
英国作家哈罗德·品特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名单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1969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
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 )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
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美国人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16- )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
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澳大利亚人 (1899-1982)
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5
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苏联人 (1912-1986)
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国人 (1910-1985)
前者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后者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他们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 (1912- )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英国人 (1907- )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
赫泊特·亚·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国人 (1916- )
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1979
威廉·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美国人 (1915-1991)
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 )美国人 (1902- )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
劳伦斯·罗·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美国人 (1920- )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
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美国人 (1918- )
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
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国人 (1911-1991)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3
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美国人 (1921- )
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
理查德·约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国人 (1913-1991)
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5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意大利(1918- )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国人 (1919- )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
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国人 (1924- )
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
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法国人(1911- )
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9
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
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
默顿·米勒(MERTON M. MILLER)美国人 (1923-2000)
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美国人 (1927- )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国人 (1934- )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
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英国人(1910- )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2
加里·贝克(GARY S. BECKER)美国人 (1930- )
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1993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美国人 (1920- )
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美国人 (1926- )
前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后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4
约翰·纳什(JOHN F.NASH)美国人 (1928- )
约翰·海萨尼(JOHN C. HARSANYI)美国人 (1920- )
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德国人( 1930- )
这三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德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 (1937- )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国人(1936- )
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美国人 (1914-1996)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 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
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美国人 (1944- )
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美国人(1941- )
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印度人(1933-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9
罗伯特·蒙德尔(ROBERT A. MUNDELL)加拿大人 (1923- )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
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Heckman ) 美国人 (1944-)
丹尼尔-L-麦克法登(Daniel McFadden ) 美国人 (1937年-)
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对赫克曼奖励他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麦克法登奖励他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2001
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Akerlof) 美国人 (1940-)
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 Spence) 美国人 (1948-)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ze) 美国人 (1943-)
他们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2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国人
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美国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们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2003
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Engle) 美国人
克莱夫·格兰杰(Clive Granger) 英国人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以表彰他们在经济学时间数列分析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004
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 挪威人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美国人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2005
具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因在博弈论分析方面的研究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两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因为“他们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很厉害哦!!
很详细哦!!!
我想我没这个机会拿的!!!

这些学者们很伟大啊
我们应该为他们的贡献作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