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我们的敌人

敌人”——谁是我们的敌人


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不过,首要的问题不是唯一重要的问题,在明确谁是敌人之后,还有一个也很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敌人”、“敌人为什么会成为敌人”以及“我们该如何处置敌人”。

理解“敌人”的含
义,关键要从“敌”字说起。因为“敌人”这两个字,如果去掉前一个,就剩下了“人”,概念的外延就大大地扩展了。仅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它就包括了你的友人、亲人、情人、客人以及不相干的路人等等。

“敌”的本来意义是“相配”、“相当”、“对等”等。“敌”者“抵”也,如“势均力敌”、“匹敌”是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果写做“敌万金”,也不为错。人们常说的“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敌”,也是这个意思,如果理解为“仇敌”,就不通了。“敌人”的本来意义是“对手”;后来演变为“对头”,这大概与利益有关;再后来就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这是感情因素使然。

如果超越感情色彩,客观地分析,敌人其实就是妨碍你发展和前进的人,就是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人。如果他不碍你的事,无论如何不应该把他当作敌人。

遇到敌人,如何解决呢?

第一选择是“逃之夭夭”。说起来不体面,是吗?那就说“一走了之”好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这是《孙子兵法》首选推荐的经典战术。其实也没有什么不体面,只要结果是成功的,就是体面的,而且会成为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荣历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不朽之处就在于成功地“逃”脱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和追击。于是红军就壮大了,发展了;于是国共就合作了,“国军”就和“共军”成为“友军”了。“敌人”不是就被“解决”了吗?

第二个办法是化敌为友。有很多敌人你是逃不过的。当你不得不面对敌人的时候,想办法把敌人变成朋友是最佳选择。

解放战争时期成功的战例比比皆是,但是最成功的战例是和平解放北京,因为它代价最小,胜利最大,因为它使傅作义的全部人马从国民党军队变成了解放军的力量,对我方来说是双倍的成效。

在改革开放的当今,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战例。不过你得承认,最成功的要数厦门的那个赖昌星。(这个例子,叫人有些尴尬,是不是?)他是走私集团的头子,他的敌人是谁?当然是政府,是海关,是公安,是税务,赖畅星把他们中的许多要员一个一个都变成了自己的“朋友”。真朋友还是假朋友?谁能说得清呢,反正这些人为赖昌星服务比“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多了。

解决敌人的其他办法就不用多说了,无非是打败敌人,消灭敌人。但是要知道,与前面两种选择相比,这些办法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已。因为既然是敌人,他就是你的对头,你要消灭他,他也要千方百计消灭你。这次你把他打败了,他以后会以十倍的疯狂向你反扑。

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首要的问题不是全部的问题。在明确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之后,第二位的却是更重要的问题是设法尽可能地减少敌人,甚至把敌人变成朋友,至少不要把朋友变成敌人。解决这个非首要的问题,需要高超的本领,如何学会这个本领,这恐怕是更首要的问题。

能够打败敌人的是英雄,能够把化干戈为玉帛的是圣贤。

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