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村不只是一條村

作者:蔡思潔

很遺憾也很無奈,豆蔻村拆村看來勢在必行。不管是檳州政府還是聯邦政府,都保不住這條擁有200年歷史的印度村。

豆蔻,曾是16世紀引發葡萄牙、荷蘭及英國展開激烈海上霸權戰的一種珍貴香料,據說,當年荷蘭曾為了取得印尼一個盛產豆蔻的島,而以現在的紐約與英國交換,說世界史因豆蔻而改寫,也不誇張。

在檳城,豆蔻是一則開埠史。但我很納罕,豆蔻村在拆村風波以前,一直籍籍無名。以盛產豆蔻聞名的檳城,多年來,竟然對一個與開埠史有著密切關係的歷史小村如此地忽略。

查閱資料,才知道,豆蔻村因早期種植豆蔻而得名,它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當時,有一位叫布朗的英國地主,在自己的園坵裡僱用了大批印度工人,這個園坵就是後來的豆蔻村,這些工人在此地住下後,一代傳一代,可說見證了整個檳州的興衰史。

來到這裡落腳的印度人,不僅對這片土地貢獻他們的勞力,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聽說,豆蔻村的印度同胞每年1月都會慶祝豐收節――彭歌節,其中有一項活動,就是村民合力搶奪奔跑亂竄的牛頸上的頸巾,誰搶到最兇猛牛隻的頸巾誰就是勝利者。

這流傳自南印度的傳統活動,讓我想起了西班牙潘普洛納奔牛節。潘普洛納只是個擁有18萬人的小城,但每年都有大批遊客慕名前去觀看奔牛節,成了重要的觀光景點,回頭看看豆蔻村的搶牛巾活動,不但一直默默無聞,相信隨著豆蔻村被拆,這個傳統活動也將跟著湮滅。

豆蔻村問題絕不是普通的舊房拆遷問題,不是賠錢了事就好,畢竟豆蔻村不只是一條村,發展商粗暴的怪手,拆除的不只是一間間的板屋,它推倒踐踏的還是一段珍貴的歷史記憶。

我不知道在大馬,已有多少個豆蔻村被輾死在發展巨輪之下,但只朝發展看的官商(不管是前朝政府或是當朝者)並不在乎,而民間也似乎對古蹟、對歷史過於冷漠,以致獨立52年來,高樓越建越多,烙有歷史印記的土地越來越少。

若在歐洲,這種有歷史刻痕的地區,不只圈地保留蓋博物館,讓下一代人瞭解祖先的歷史,甚至可能發展成旅遊重鎮,不但守住歷史,也為居民另謀一條生路。我們何時才能學會尊重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