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咯島帶動曼絨經濟發展 以海產漁業為生 曼絨展翅高飛

1.jpg
邦咯島是漁村之鄉,大小漁船盡在眼前。

曼絨的發展得以迅速起飛,重要推手之一的“邦咯島”功不可沒!

邦咯島島民以海產及漁業為生,漁民的大半生,幾乎在大海度過,漁民經歷的風浪,除了養妻活兒,也帶動地方下遊工業興起與發展,為國家的漁業經濟奉獻不少力量。

今期“曼絨系列”主要探討邦咯島漁業、海產業及土產業從過去、現在至將來的發展前景。

邦咯島(Pulau Pangkor)位于霹靂州西南部海岸,為我國公認最美麗的島嶼之一。面積約8平方公里,住有上萬島民,從早期至今,都是以漁業、海產和旅遊業為生,盛產江魚仔最為有名。

一度由英殖民政府統治

遊客前往邦咯島從紅土坎(Lumut)碼頭,乘坐渡輪到邦咯島,需時20至30分鐘的船程。

根據歷史記述,邦咯島是漁民、商人及海盜的避難好地方。在十七世紀時,為控制霹靂州錫礦貿易,荷蘭人開始在邦咯島修築堡壘,以加強對當地的控制。

1874年,英國政府與霹靂州蘇丹在當地簽訂《邦咯島條約》,該島一度由英殖民政府統治。

暫未缺人手*雷永明(邦咯島土產業者)

從事加工生產沙爹魚和魷魚片土產生意已有數十年之久,主要是供應當地旅遊區各土產店,其余批發到吉隆坡及東馬等地。

我們暫未面對人力短缺的問題。目前,加工生產都是當地人在做,如日常清洗魷魚及操控機械的工作,皆是聘請島民負責。

早期這裡旅遊業不興旺,遊客市場小,加上科技限制,以傳統人工生產的土產沙爹魚,祇有一種口味。

唯隨著時代發展,邦咯島的名聲遠播,吸引不少國內外遊客前來,間接刺激土產的銷量。

基于科技發達,透過機械加工、生產及包裝的土產,迄今已開發出14種口味的魷魚片和沙爹魚,有甜的,鹹的,辣的,脆的和軟的,能迎合不同遊客的口味。

為了滿足遊客的方便,該店也從傳統單一沙爹魚生意擴大至一站式土產店經營模式,除了本身老字號的沙爹魚外,也另外加工生產魷魚片,包括其他當地特產,如甘文閣辣椒醬、邦咯島著名海產江魚仔等,方便遊客集中選購。

恐變老人島*陳文福(邦咯島市議員)

以前,邦咯島住有約2萬5000人,基于人口外流,導致島上漁業如今走向老化,多數漁民已年過半百,孩子長大后紛紛離家背井謀生,唯有聘請外勞捕魚,不少過200名,預見未來10至20年會變成老人島。

六十年代,80至90%的島民是以捕魚為生,其中60%以華裔為主,惟今華裔漁民減至40%,而且人口外流的情況逐年趨增,迄今居住在島上的島民不到1萬5000人。

盛產江魚仔*陳源益(邦咯島海業公會總務)

邦咯島盛產江魚仔很有名,銀色光澤,晶瑩剔透,味道鮮美,漁民和外勞一般是海上即捕,船上即用燒水煮過,上岸即曬。每年3月至5月是江魚仔盛產的季節。

年尾11月至1月是淡季,海洋的水流較冷,會影響江魚仔的生長,進而這期間的江魚仔產量較少。

由于江魚仔很小,落網后,若不及時處理,容易變質腐臭。邦咯島純正江魚仔的腹部有一條銀線,很容易辨認,這是其他地點的江魚仔所沒有的。

邦咯島江魚仔保存鮮美原味,因為它沒有經過加工醃製,而經過加工的江魚仔,色澤帶黃,由于加工過程使用太多鹽,以延長保存期,所以,加工過的江魚仔會比較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