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錫礦業風光再現 設博物館重溫歷史

1.jpg
博物館分為2個部分,即館外的各種採錫沙泵展覽,館內則展覽相關石像、模型、圖片及文物。

開礦採鍚知多少?

早在14、15世紀時,大馬半島各地錫礦的蘊藏量豐富,國內多個城鎮早年也因豐富的錫礦,而變得繁榮與富裕,直接或間接使到當地居民受惠。

其中,位處霹靂州南部的金寶,也曾經因錫礦而聞名。

為讓后人對金寶早年的開埠史有進一步的瞭解,並對當地曾經輝煌的採錫光輝史留下印記,馬來西亞錫礦工業前任會長丹斯里丘思東,特創辦“近打沙泵錫礦博物館”,讓后輩緊記過去,再走向未來。

從事錫礦業長達41年的丘思東,也曾于1995年至2008年期間,3度中選為馬華金寶區國會議員,他披露,近打錫礦博物館佔地將近一畝,是由貨艙改建而成,共有2棟建築物,前座是單層,后座則是雙層。

丘思東指出,博物館共分2個部分,首部分是展覽當時的沙泵採礦,第2部分則是展出當時的採礦文物及文件等。

他說,博物館內的則以相關石像、模型、圖片,以及文物的展覽為主。

收集資料非常困難

“我想將博物館打造成為非常完整歷史文物中心,不論是採礦器具、過程、文件、文物,特別是歷史的歷程,都能夠收集在內。”

丘思東指出,關于採礦的歷史、資料與歷程的書籍不多,尤其是採礦文物的保存,也變得非常稀少。

“在收集資料方面非常困難,經過2年多的時間,才能使博物館成形,因經過27年的錫市崩潰后,大部分採礦器材的機械及器具已遺失。”

他也說,博物館內的採礦器具一部分為他本身擁有,另一部分則是同行所贈送。

丘思東繼承父親衣缽

祖籍中國廣東梅州人的丘思東,從事錫礦業長達41年,他是于1949年繼承父親丘蘭生的衣缽,而其父當年從中國南來便到了金寶,曾做過錫米山的買辦。

丘思東追溯回過去時透露,其父在從事買辦一段時日,存到錢后,便做了錫米貿易商,接著才進入採錫礦行業;其父大約是于1930年投入錫礦業。

吁政府重振鍚礦業

錫礦業尚未沒落!

丘思東吁請政府不單要鼓勵,更應該協助國內的鍚礦業振興,因為目前國內每年的錫礦產量是2000多公吨,但每年的消費量卻達3000多公吨,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他說,這主要是生產用途廣泛的高科技產品,如有錫成分的芯片,也廣泛被應用在各類電器零件方面。

他也說,目前國內有些地區還有藏錫量,希望政府多加協助該行業的發展,也有助帶動國家的經濟。

錫礦業帶動經濟

丘思東指出,大馬能發展至現今的情況,錫礦業的貢獻可謂非常大。

他說,當年各族先賢為開拓錫礦工業,歷經無數的苦難和艱辛,甚至犧牲性命。他決定創辦近打沙泵錫礦博物館,讓年輕一代能夠緊記先賢偉大的付出與貢獻。

“錫礦工業經過一個世紀的積極開採,制造數十萬就業機會,賺取大量外匯,繳納許多直接與間接的稅款,並也帶動各行各業的設立。”

他指出,錫的開採逐漸蔓延到大馬半島各地,錫更制造成各種形狀的小錫塊,作為硬幣之用。

“錫礦工業的創立,造就社會與國家的經濟繁榮,也奠定國家發展與進步的堅固基礎。”

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觀

丘思東非常歡迎國內外對采礦工業有興趣的人前來參觀,以了解錫礦工業發展的歷史、當中所遭遇的苦處及貢獻。

“這個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與,但也希望民眾能夠捐款作為維修經費。”

他指出,該館免費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觀,相信該博物館能成為一個旅遊景點,並希望從中帶動金寶,甚至是霹靂州及全國的旅遊業。同時歡迎各界人士或是學術團體組團前來,皆時博物館將安排講解人員,帶領參觀者參觀博物院及交流。

往后,他將繼續充實博物館的內容,如採礦文物、文件,以及歷史收集等。他也已寫好4本相關書籍的初稿,並會在接下來陸續安排翻譯為英文及編輯成書。

採錫技術分為4種

丘思東指出,當年馬來西亞的採錫技術共分為4種,即明湖採礦、沙泵採礦、地下採礦,以及鐵船採礦。

“在后期階段,則結合湖採礦技術與沙泵採礦技術,形成一種生產成本低,及安全性與收成量高的新採錫技術。”

館內有4組小模型

他說,館內也分別設立4個以小模型所砌成的展示品,主要是為了呈現明湖及沙泵採礦技術,及后期2個技術結合的情景,原因是沙泵技術還未發明時,一般上都以明湖採礦技術為主。

“沙泵在初期也並非用作採礦,主要是用作抽去地下的水源,讓人進行明湖採礦,直至有人發明沙泵可以用作採礦,沙泵採礦技術才真正興起。”

丘思東說,館內的4組小模型,分別代表明湖採礦時期、沙泵抽水採礦、沙泵技術採礦及2個技術相結合的時期,當時已接近八十年代了。

引進西方採礦技術

丘思東指出,隨著時代變遷,採礦業也不斷引進西方高科技的采礦技術和機械,如離心泵、蒸汽機、柴油車等,也于早期相繼被廣泛使用。

“自1985年10月24日國際錫市崩潰后,馬來西亞從世界上最大的錫產國,演變成今日的錫消費國。”

他披露,雖然國內現在每年還是有出產超過2000公噸的錫礦,但每年的消費量卻是3000多公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