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天氣較涼爽,食量與食欲比夏天大,若不注意等到冬天體重就可能明顯上升,因此想控制體重就得從秋天開始。中醫針灸減重對於局部肥胖的作用較刺激,還可搭配電療加強,不過若是常生病的人不建議針灸,身體過度疲累的人也不要再加電療,以免身體不適。
中醫師會針對不同體質的人扎針,可局部減重是因為利用扎針該部位,改善此處血液循環,減少脂肪堆積。而只要是減重就會針灸主穴位,分別是中脘、關元、天樞、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可抑制食欲、促進腸胃蠕動,也有些許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不過要全身減重的效果較差。但若怕痛或是較常生病、體質虛弱的人就不適合針灸減重。
針灸減重
準備背心短褲
由於扎針處有在腹部與大腿,建議多帶一套背心短褲,方便進行針灸。通常1周2次,每次30分鐘,1次療程為1到3個月,視個別狀況而定。要避免減太快而傷身體,第1個月每周減重1公斤較適合;第2個月每周減重0.3到0.5公斤,而通常第1個月減重效果最快。
扎針可搭配電療
針灸減重會扎針主穴位,為右列的中脘、天樞、關元、曲池、足三里、三陰交,並針對以下4個證型:脾虛、胃熱、肝鬱、肝腎兩虛,再分別扎針其他穴道。若搭配電療可加強穴位刺激,中醫師在施予電療前會先診療,像若有心血管疾病、過度疲勞就不適合搭配。
主穴位
中脘:在兩側肋骨交界處最下方與肚臍連線的中點
天樞:肚臍左右2側約2個指頭的地方
關元:肚臍下方約4個指頭的地方
曲池:手肘彎曲時,位於摺紋頂端凹陷處
足三里:膝下4指寬,小腿外側凹陷處
三陰交:下肢內側內踝骨的上方3橫指處
4證型
愛吃冰易導致脾虛
愛吃冰飲、不愛運動屬於脾虛型肥胖。雖然這類型的人常拉肚子,但還是容易肥胖,原因是因為脾虛導致無法將營養轉化成能量傳達全身,反而會導致廢物累積在體內,形成水腫。中醫會再加強陰陵泉的穴位針灸,消除水腫。陰陵泉位於膝蓋內側凸出圓骨處。
愛吃東西形成胃熱
胃熱型肥胖常見於年輕女性,愛吃東西、胃口很好。胃火大,消化功能吸收好,更容易導致過度肥胖。中醫會加強內庭的穴位針灸,可瀉胃火、抑制食欲。內庭在足背第2、3趾的交縫處,左右各有1穴。
以吃解悶致肝鬱
肝鬱型肥胖常見於喜歡以吃來紓壓的人。會再針灸太衝與內關穴,舒緩情緒。太衝在足背上,大拇趾與第2趾間的趾縫後3橫指寬度處;內關在手腕內側上方2寸處。
老化致肝腎兩虛
肝腎兩虛型的防胖常見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更年期等,因老化使肝腎機能差、新陳代謝變慢。會加強血海與太谿穴位針灸,補肝腎、調整荷爾蒙。太谿在內腳踝與腳跟連線的中點,血海則是在大腿內側,膝上3指寬之處。
飲食控制
許多肥胖都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所以除了針灸之外,也要搭配飲食控制。
勿以蘋果代替正餐
正確的飲食控制是1天攝取不要超過1200大卡,3餐要定時,不要吃過量。若斷食、1天只吃1餐,或只吃蘋果取代正餐,會使身體新陳代謝速度變慢,反而使體內廢物堆積,而造成肥胖,沒有足夠的熱量與營養也會傷害身體,因此不可以用斷食或只吃蘋果來做飲食控制。
先喝湯再吃飯
吃東西時若吃很快且大口吃,容易在沒注意的情況下吃下過多食物,建議小口慢慢吃,延長用餐時間,使飽足的感覺有足夠時間傳達到大腦,就不易吃下過多食物。正確的飲食方式是,先喝湯再吃蔬菜,最後才是主食或肉類,這種順序有助於增加飽足感,以減少食物的攝取。不過腸胃弱的人不適合此種方法。另外,晚上6點以後或是睡前4個小時前不要吃東西,以避免累積過多熱量在體內而導致肥胖。
運動瘦身 每天運動30分鐘
運動能消耗體內脂肪,利用針灸減重也要搭配運動,建議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如到別層樓去上廁所、搭電梯時提早2個樓層出來,增加身體活動量。每天晚上睡前可做床上運動,可鍛鍊腹部、臀部、大腿肌肉,也可舒緩下肢水腫的情形。若腳無法抬高90度,可在臀下或是腰際加枕頭,雙手放在腰側,使力撐床面,頭、背、臀部都在床上,讓雙腳離開床。
Step1
平躺床上,床勿太軟,雙腳伸直交叉抬起,與身體成90度。
Step2
雙腳打開到最大極限,再回復到先前交叉的樣子,重複100下。
專家說
針灸可搭配耳針
通常針灸完之後,會搭配耳針做平常的穴位刺激。在耳朵穴道處貼上磁珠,每天按摩3次,可促進新陳代謝,抑制食欲,洗澡或洗頭時不必拿下來,碰到水要擦乾。
運動飲食要並行
不論是針灸、運動、飲食等減重方法,最好在醫師指導下合併使用,因為造成肥胖的因素很多,建議運動、飲食要並行,才不會造成身體的傷害,體重又沒有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