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設計,我的傲慢與偏見

作者:aaron
时间:2003年8月

原文:http://twdesign.net/design/viewtopic.php?t=1300

原名:設計者的傲慢與偏見,還記得此文寫成的時候,乃一時心血來潮,完成後也有一些回響,但張貼在某個討論區時,卻因為標題的關係,曾引起一陣筆戰,是此我改了一下。

談設計者與台灣設計的環境

我的專科同學在美工科畢業之後,一部分隨即投入美術設計工作,部分選擇升學,其他不是當兵就是另謀出路;大學的同學有些當了攝影記者,也有些走商業攝影,有些人當設計,當然也有人當業務、店員、行銷、企劃……等,工作的內容與環境可說是五花八門。

在經過專科五年的專業訓練,或大學四年的養成教育當中,雖然並非要每個人都是從事本科的工作,但為何在長期的學習之下,投入本科的工作卻是不到一半的人口?

記得有人跟我說過,這樣的教育剛好讓我們體認到,適不適合當個設計師或攝影師,然後找出自己的興趣與專長,投入更適合自己的領域!但弔詭的是,很多人的興趣專長跟所學是相關的,有些是找不到合適工作,有些則在做了一陣子之後,宣告從此不再碰這個領域的東西。

此外,就目前有從事設計領域相關工作的同學或是朋友,不管是在廣告、設計公司上班的,還是自己開工作室的,常在跟他們的談話當中,埋怨客戶、主管、工作環境…等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最常聽到的,莫過於是說客戶或是老闆不懂設計、自己的想法被扼殺、創意被扭曲,壯志豪情無法舒展!

我也在一些公司待過,也接過一些case做,我也有以上的抱怨。但回過頭來看,我不免要提出一些的質疑,一個設計者自己反省了些什麼?

常有人說,國外設計師有很高的尊嚴、很高的收入,是一個受人敬重而高尚的工作,而台灣的設計師好像是美勞代工,拼拼貼貼、在公司不是很重要,家人也搞不懂我們在幹些什麼?也有人說外國的團隊分工縝密,尊重專業;台灣的設計師則是雜事一堆,就像是美勞工人,老闆及客戶也不會尊重我們的專業。

上面說的都沒錯,但為何先進的國家可以這樣,而台灣這個經濟水平不差的地方,則無法做到?

有人看到這樣的題目,又看到行文至此的內容,可能在猜我的下一段是不是要強力去批判設計者都是傲慢的,對事情的看法都是充滿偏見的。我想先從幾個角度,來說明我的觀察與看法:

  1. 台灣的產業結構─產業的升級
  2. 台灣的基礎教育─美感的養成
  3. 設計教育的深耕─設計人才的養成
  4. 設計者的深層思考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會以這四個角度,來探討設計者與設計環境的關係,以及設計者應該如何自我提昇,在大環境還不是很好的狀況下,能夠持續向上,而非停滯不前,甚至將環境搞的更糟。

台灣的產業結構─談產業的升級

在探討台灣設計環境之前,我想先分析一下台灣的產業結構,這之中其實是緊密相關而不可分的。

當我們在苦惱經濟不景氣時,大嘆政府的無能、民意代表的無恥、現實社會的無情,而今時今日的情景,是根基於早年的經濟策略與產業發展的模式。

我認為台灣最主要的經濟主軸有兩項,一是中小企業型態的產業規格,另一則是產業代工的經營模式。這種型態的產業,自然不重視品牌與市場行銷,想當然爾,也就不重視商業以及工業上的設計。

進一步探討這樣的產業模式,由於技術掌握在國外的廠商,他們將其拆解分至各個環節的工廠進行生產,再運用其國際商業網絡與品牌形象經營,以及一定成本的廣告策略,所以錢被這些人賺走了,而工廠設在台灣,我們則必須忍受環境的污染、地位的低下。

其實國外很多的經驗可以作為借鏡,大家一定都是從勞力密集產業,升級至技術密集的產業,而歐美的很多國際事業體,早已跨足至知識產業的地位,而這是當產業到達某種經濟程度時,所必須走的一條到道路。所以回過頭來看台灣,台灣還是停留在代工與中小企業體質,雖說號稱科技島,實質的技術層面還是掌握在別人手中,普遍缺乏研發、行銷、設計的通路,這樣在台灣土地、勞力還是相當便宜的時候,我們會賺錢,可是當土地與勞力的優勢不再時,傳統產業面臨拿不到訂單的窘境時,我們的經濟也就一厥不振。

君不見很多的公司慢慢的往東南亞、大陸等地設廠,因為它們的土地與勞力成本比台灣低太多了,自然人家就不會考慮台灣。而且現代科技與工具真的很方便,可是也取代了很多的勞力,雖說市場不景氣與國際景氣也有一些關係,但是我們的產業結構不進行升級、經濟策略不進行調整、人才不積極而正確的培育,景氣想要回升,是不太可能能的事。

其實產業升級政府不知道講過多少次了,尤其台灣科技島的標語更是一講再講,但我總覺得沒有早到正確的方向。我並非經濟學者,但粗淺的認為,政府只是做更高級的代工服務,而非朝知識經濟路線邁進,這樣我們還是被別人所掌握控制。而教育部分我也是覺得很糟糕,這部分容我在第三個單元再談談我的看法。

我舉個前兩天聽演講時,一個演講者所說的例子。NIKE我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運動品牌,它最主要的產品就是運動鞋。NIKE早就不再美國本土設置工廠,主要的工廠都是在國外,但其總部還是保有800人左右。這些人幹些什麼事?最主要是研發、設計、行銷、管理、品牌與廣告等工作,可以發現這就是一個標準的知識經濟,真正的靠腦袋賺錢。

但台灣談的科技島是什麼,似乎還停留在主機板代工、光碟機代工、週邊零件代工…等工作,而CPU與許多的晶片,我們還是仰賴所謂的先進國家,所以台灣的經濟真是一個奇蹟,做代工還可以賺那麼久的錢,但再繼續下去,我們的未來在哪裡?

發完牢騷,再來正視設計的環境。因為企業規模小,所以行銷簡單,不需要要設計;因為只做代工,不需要品牌,當然更不需要設計。很多人都有接過幫一些公司設計LOGO的例子,它們也不需什麼大型的CIS,只要有個LOGO,而且大部分也不需要色彩體系之類的東西。一個LOGO要收個幾千元,好像要他們的命,覺得沒有這個價值。這樣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真的不需要這麼貴的LOGO,只是別人有LOGO,所以意思上我也要有一個,這個LOGO能不能幫我賺錢?反正我只是生產一些東西,拿得到訂單比較重要!這樣的企業體質,自然形成不重視設計的產業環境。

NIKE的牌子可以幫NIKE賺多少錢?沒有確切的數據,但大家買鞋子NIKE一定是重要的指標,原因無他,就是NIKE重視品牌、設計與行銷。所以提產業升級,像製鞋業也是傳統產業,NIKE的例子真是值得深思。

台灣這麼小,人才也不少,國民所得也不低,但總覺得在各層面上矮人一截,知識經濟也喊了很久,真的希望能早日跨過這一步,台灣才有前途,設計者才能擁有較好的設計環境。

台灣的基礎教育─美感的養成

一直以來,美育就是台灣教育環節下,最常被忽視的一環!(在马来西亚也是。。LoL)

將美育落實在基礎教育下,培養人人有欣賞美的事物,間接培養了品味與對環境的注意與尊重。

當我們看到歐美先進國家良好的住宅品質、優異的公共空間、豐實的藝術休閒時,再回頭看看我們鐵皮搭建的屋舍、醜陋的違章、四不像的公共空間時,除了羨慕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還不知能說什麼…

或許有人會說歐美國家有錢,自然享有較高的生活品質。我記得張照堂先生曾說過一句話:「文化是閒出來的」,這點我是相當認同,當你沒錢吃飯的時候,哪有精神餘力去搞文化建設。

但台灣沒有錢嗎?許多歐洲的小國國民所得未必贏過台灣,可是音樂、藝術依然環繞在他們的生活四周,而整體生活的修養與品味更是高過台灣許多。那問題究竟出在哪?

文化與品味是根基在三個基礎點上,一是經濟、一是傳統,另一個就是教育。而傳統與教育實是密不可分,傳統的思潮觀念正是有沒有在一個關鍵點上導入某種價值,因而形成了普遍的觀念,而教育正是擔任導正觀念的重要工具。

為什麼我們可以忍受髒亂的住家環境,忍受規劃不良的公共空間,忍受貧瘠的藝文活動?就是我們普遍缺乏美的素養、生活的品味與人文的思想。這是長久在教育失衡的狀態下,形成的傳統,當我們有錢而有一點時間的時候,就是一個改革的契機。這不是罵政府不重視文化就能達成的,從政府至民間,應該真正的去重視教育問題,培養可以欣賞美的人民,才能為台灣的未來,紮下穩固的文化基礎。

而這些跟設計又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

設計者跟委託者最大的衝突,常常就是設計者覺得客戶很沒水準,不懂設計,一張稿子被改來改去。除了之前文章分析台灣的產業結構所造成的衝突,另一個重點就是客戶與市場消費者沒有足夠的涵養,去欣賞設計者用心的規劃設計。因為市場消費者就是要很〈俗〉的東西,客戶自然迎合市場﹝或是廠商本身也很俗﹞,設計者的什麼設計理念及美學構成,全被當成狗屎。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客戶最熟悉自己的產品,而設計者不去了解市場與產品,一昧的鄉愿造成的困擾。這部分在下一個篇章再來探討。

總括來說,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絕非短期所能解決。但從現在開始有些體悟,開始紮根才是根本之道。我認為在構成教育與美學教育應該真正落實在基礎教育中,培育真正能夠欣賞美的群眾,這樣在能導正不正常的設計環境,讓台灣真正能夠邁入先進國家之林,並擁有豐富的文化水平。

談設計者的認知與自覺

近日,為因應加入WTO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國內許多的銀行紛紛合併,成立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而日前的「台灣好米」活動,為了鼓勵民眾食用台灣米,也熱鬧的展開各種活動,可見政府與民間企業,為因應WTO所帶來的可能衝擊,也正在全力的做準備。而設計界做好準備了嗎?

加入WTO之後,台灣將成為完全的自由貿易經濟市場,過去許多保護傳統產業的措施將一一解除,而直接面對的,是一場優勝劣敗的殘酷戰爭。前文分析過台灣產業的型態,這種中小企業的型態,是沒有任何的戰鬥力去抗衡大型企業的入侵。可以預見的,未來台灣的產業架構將會有急劇的變化,而當此時勢,身為設計者的你,看到了什麼?

連著兩個問號,正是目前普遍缺乏的東西→環境與自身角色的思索。在媒體大肆的報導WTO,以及產業為因應WTO所進行的體質改造,卻未見設計人對這個議題有熱烈的討論,這正突顯幾個問題:設計者對環境缺乏熱情與信心,或是設計界覺得自己的角色低下,不夠格去談此類國家大事。

或許有人會說這關我鳥事!但談到貼近你我的工作問題,可能就不得不去直視這個問題。

舉個例子,產業的大型化與集中化,慢慢的過去的零散設計案,會變成一個較大的行銷企劃案。過去可以接某個工廠或公司的稿子,而未來將是一個大型案子,牽涉的複雜程度與相關的要求,將是現在設計工作型態所難以消化的。所以當我們還是一台完稿機器時,就不配稱之為設計師,而僅是整個環節下的一個勞力操作者與被剝削者。所以設計工作不再只是紙上作業,或是聽命行事(這是目前台灣的設計環境),而是更多的思考、溝通、協調、控管作業流程與品質,將是設計者所必須去具備的基本能力`,這樣才能達到專業與獲得尊重。過去很多的公司喜歡找學生做設計工作,而很多的設計公司為了競爭,不惜削價以爭取客戶,而在客戶認為便宜沒好貨而要求不高,或是設計者覺得利潤低的情況下,自然品質也就不佳,這種設計環境的惡劣情況,未來面臨的衝擊,將是相當的大且驚人。

其實新的產業結構正是代表新的契機,你可以憂心社會的劇變,讓你怨天尤人,或是趕快去了解,做好可能的準備,因應未來的挑戰。產業結構變了,設計環境也將隨之轉變,設計者的角色定位也會改變,企業與社會對設計的要求也會改變,設計者對整個環境的思考也會改變。一切都在變、變、變……,過去的工作方式將不足應付未來的工作型態時,你可以選擇以不變應萬變,讓環境強迫你改變,也可以先去學習與了解,做未來知識經濟下,設計產業的帶頭者。

那我們要學習與了解哪些東西?再來的文章我分成幾個重點,主要是看未來的工作型態與設計者應有的態度與認知,來談談我的看法。我分成以下幾點來探討:

  1. 設計者對自我的認知與角色的選擇
  2. 如何充實自己的實力與素養
  3. 應有的知識與資訊的管理工作
  4. 尋找自己生命的價值

在分析過台灣產業結構、教育的失衡、WTO的衝擊之後,其實我最想說的,就是設計界本身的認知與自覺。

在企業大型化的的趨勢下,而且隨著時代的進展,像以前學一套功夫就可以應付個二、三十年,而到了今日的時空,一般人若不再持續進修,保持活力,二、三年就馬上被市場淘汰掉了。

所以我分別針對以下的議題,來看看身為一個設計者如何提昇自我,為自己、為將來做好準備。

  1. 設計者對自我的認知與角色的選擇
  2. 如何充實自己的實力與素養
  3. 應有的知識與資訊的管理工作
  4. 尋找自己生命的價值

設計者對自我的認知與角色的選擇

雖然台灣的設計環境充斥著種種問題,不管是政府、產業、教育、整體環境都有著莫大的困難存在,但值得反思的是,設計者對這個環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努力過什麼沒有?

當然我們可以抱怨政府與社會的不重視,但我們有發出適當的聲音,運用適當的方式,讓政府與社會聽見嗎?並非要大家都是激進的改革份子,而真的是設計界真的只是一群會抱怨,而鮮少建設的怪份子。

但我還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這幾年可以發現各種工商業設計與視覺傳達科系陸續誕生,也從高職美工科提昇至技術學院、大學甚至研究所,而許多從國外回國的留學生,也帶進一些新的想法與觀念,可說是相當蓬勃與多樣發展。這真的是一個好現象,當教育的層級提昇,面臨到最重要的,就是整個觀念的改造,而不再只是一種技術的使用技巧。

時代進步也改變了,現在已經不是拿著鴨嘴筆的時代,也不是拿著方格紙在那裡東拼西湊。工具形式的改變,也勢必造成許多的新舊糾葛。很多從手工完稿,進展到電子印前系統,到整個數位化的設計環境,常自傲的說電腦只是一種工具,跟鴨嘴筆、方格紙沒有兩樣,最重要的是腦袋裡的東西。這句話我只認同後半段,沒錯,腦袋裡的東西是最重要的,但工具已經不是工具那麼的簡單,而是整個工作流程、工作習慣、思考與邏輯的重大改變!數位化的工作形態,需要的是數位化的網狀思考。而你不得不去適應與學習,因為這是整個世界無可避免的趨勢與潮流。

我不知道現在還在求學的學生當中,有誰實際經歷過黑白手工完稿的階段?至少據我了解的,現在的課程,絕大部分都跟電腦有關。有聽幾個資深的設計師抱怨過,現在年輕的設計師,沒有將滑鼠握在手中,就不會思考。這無所謂對不對,重點是,你有沒有真的去思考些什麼,而這個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當你拿著鴨嘴筆畫在方格紙上時,跟你用電腦與滑鼠處理畫面時,在許多人的看法中,只是工具的不同(我懷疑,很多時候僅是一種懷舊的情感)。比較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東西,電腦真的為視覺開創了更高的可能性,視覺工作者也隨著環境的衝擊,在視野上也有較大的空間。所以當數位時代的來臨,以前的思考模式早已不足以應付現實的狀況,思考是必須的,數位化、網路化的思考模式,才能應付這訊息萬變的時代。

工具早已演化了,就好像現在不會拿著石矛石斧去打仗,整個戰略佈局也跟以往大大不同,思考的方式有要有所改變。更重要的是,了解工具的特性,為設計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駕馭工具,而非被工具拖著走。所以設計者首要認知到時代與工具的差異,在這個時代及未來台灣面臨的結構性變化,要去思考到如何當一個真正的設計師,一個操控工具的人,而非當一個工具的操作者。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不是當一個美勞工人,而是成為一個知識經濟下的設計師,一個能夠掌控、協調、創造的知識工作者。

如何充實自己的實力與素養

當我們意識到思考的重要性時,腦袋很重要,但基本的功夫還是要有。什麼是基本功夫?不是要大家PHOTOSHOP玩的多好、CORELDRAW畫的多棒、3D軟體用的多出神入化,而是知道怎樣運用這些東西,讓一個設計案能夠完美的呈現!

一個案子不只是電腦軟體的問題,從接到案子開始,就是一連串的協調、思考、溝通、發想、管理、創意、製作的過程。當我們回頭看所謂的設計概論時,對設計的定義,我想並不是單純的點線面,或是造形與色彩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思索設計的內容,引發創意的觀點,並將其想像圖形化,最後才是製作的問題。

因此第一步就是思考!思考什麼?這牽涉到設計者對環境、社會到個人的認知,也因此身為設計者必須廣泛的閱讀,唯有透過不斷的閱讀,才能培養自己的設計思維。我所謂的閱讀不只是看書,而是更廣泛的參與展覽、演講、討論等等,因為這是獲取與吸收各方面經驗的管道,藉此開拓眼界,廣納見聞,而不會去侷限在狹隘的思考空間。

有一句話常被廣告人使用:創意是用腳走出來的!因為要多走多看,才能去觸動靈感,閉門造車自然表現有限。廣泛的閱讀,看看人家的表現內涵與表現手法,對設計者是莫大的幫助。

有了靈感與創意,也知道怎麼做了,當然不可眼高手低,基本的設計能力也是必備的。而在這方面,首先就要去了解媒體、認知媒體,不管是平面、電視、網路、廣播、戶外招牌、POP……等,要知道我們在設計時,最後都是承載在媒體上,因此要去思考媒體的運用策略,這還牽涉行銷、企劃、媒體運用、表現方式等複雜的問題,你或許會說,哪有那麼麻煩!這正是分出高低的方式,或許台灣現在不需要觸角廣泛的設計師,但未來這將是基本能力,不去建立這樣的認知,是很難提升到一定的層次。

應有的知識與資訊的管理工作

在觸角廣泛的向四邊靠近之後,接著下來,就是知識的管理與資訊的管理。你今天看了什麼書,聽了什麼演講,參觀什麼展覽,這些都是片段零碎的資訊,我們必先把這些資訊理解並分類管理,知道什麼資訊在哪邊,這才會形成有用的資料。而更重要的,知道怎麼用這些資料,才會形成我們的知識。而更深層的去思考之後,就是所謂的智慧!

我從設計者的認知開始,講到工具的轉變,再談到設計的思維。先充實自我,才能應付真正的挑戰,而許多設計人最糟糕的,就是一開始的認知不清,而後忽視閱讀的重要性,進而輕忽資訊管理的重要。

資訊管理是有方法,尤其數位時代,就應該善用數位的管理,建立屬於自己的資料庫。資料可以從網路、或是其他媒體中取得,但你得到一項不錯的資訊,就應該思考怎樣的建檔分類,以便於將來的取用,不管是個人電腦、PDA等工具,都可以幫忙我們做資訊的管理工作。

而知識的管理就複雜多了,也因為每個人的思維不同,如何去建構自己的知識管理,就端看個人的思索方向。目前我所採用的是網站的方式,透過建立一個網站,需要涉及的各個層面相當多,從架設的主題選擇、空間選擇、架構的設計、網站的管理,在在都需要花時間與精力去做,而且可以強迫自己寫文章,讓自己可以思考許多更深層的東西。當然架網站是一種方式,從簡單的維護一個討論區開始,從整理文章、判斷與維護討論區文章的優劣,都是慢慢的來形成自己的主見與看法,這些都是屬於知識管理的範疇。而設計者在那麼大的設計領域中,也應該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的知識,才是屬於你的知識。

所以先從自己資訊的管理開始吧!好好的整理資料,讓它成為有用的知識工具。

尋找自己生命的價值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短暫的,我將人生粗分成四個階段,每個階段以20年計,很多人或許第一階段懵懵懂懂快過了或是已經過了,第二階段還是處於一種無知的狀況,第三階段很多事情已是無能為力,第四階段更是準備進棺材了。如果現在開始,不去探求自己生命的價值,空虛與落寞感是免不了的。

什麼是生命的價值?我覺得就是為自己尋找一個定位,並且真心的喜歡它。你可以不認同我前面所說的一切,也可以覺得現在做某些事情就很好了,這些都是自己的抉擇,但問題是,你真是如此的想,自己心態的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去抱怨,努力去批判,抱怨並不等於批判。對現實設計環境大家都可以提出見解,也可以說什麼東西不好,但問題是你努力了嗎?抱怨只是消極的態度,真正找出問題的所在,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看法,才是積極的作為。

你可以尋訪山林的幽靜、教育與播種新的一代、在商場上橫衝直撞、走上街頭抗議社會不公,只要你真正的認知到自己的價值,不管做什麼,才會覺得不虛此生。

設計的環境可以由產業的外力來強迫改造,當然也可以由內部的覺醒來促成進步,不管如何,若你覺得環境不佳的時候,就是應該發出聲音的時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