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店人情味

在很多城市人的觀念裡,傳統雜貨店這名詞如果不是被定位為“童年回憶”,則一定是瀕臨絕種的行業。這也難怪,現代人小至一粒芝麻,大至一包10公斤的白米,大家的掃貨目的地,一律鎖定可以購物兼散步的超市或霸市。

當超市霸市迷你市場還沒有雄霸大小城鎮時,人們要採購吃的喝的用的,如果不是上巴剎,就是到雜貨店。開門七件事的柴米油鹽醋醬茶,統統在這裡解決。那個年代的雜貨店可以賒賬,會為顧客送貨,大家有商有量,形成每家每戶的食品用品補給站。

這麼說,不代表傳統雜貨店已無容身之處。新村,甘榜和華人聚居的老街區,還有它的身影。去一趟傳統雜貨店,可以感受原始的購物經驗,重溫婆婆媽媽的採購樂趣。在這裡,買糯米可以問怎麼裹粽子。買罐頭可以瞭解怎麼將罐頭煮得更好味。買麵粉的話,老闆娘可能還會和你分享她炸年糕的經驗……

老店雜說
從昌盛到式微

1950年代,全國有近5萬間雜貨店。到了70年代,也有約4萬間,今天,這個數字減至兩萬多間,這包括傳統雜貨店、迷你商店和超級市場。單是傳統雜貨店的話,現在只剩下數千間。

隨著舊社區生活方式被打破,傳統雜貨店自80年代開始已漸漸被較大、低價、讓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的24小時營業便利商店、超市和霸市取代。這也大大改變人民的購物習慣。

馬來西亞雜貨商聯合會總會長連興泉在位30年,至今仍舊在報章上不斷鼓勵同業求新求變,讓傳統雜貨店不至於日薄西山。

但是,傳統雜貨店還是在後繼無人,或在難敵競爭下一間接一間關閉。

檳華商業聯合會不久前也有過新嘗試,即聯合多家雜貨店和迷你市場,聯名在報章上刊登貨品促銷廣告,模仿霸市超市那樣的紙上促銷宣傳做法。但,讀者的反應卻一點也不理想。

現有的傳統雜貨店主人,大部份抱著做好本份,比如提供優惠價格、送貨服務、賒帳等服務,讓顧客知道雜貨店的好。

當然,轉型求變,比如進展成燈光明亮,舒適新穎的迷你市場,也許能讓傳統雜貨店走出新路。

然而,轉型後的傳統雜貨店,也已不再是那停留在我們記憶長廊上,有著舊感情舊回憶的雜貨店了。

比一比
超市購物VS雜貨店購物

儘管超級市場佔有絕對的優勢,但雜貨店仍然有它的利基,那就是販賣不容易在超級市場中找到的傳統食品貨品,拾遺補缺一番。雜貨店主人和街坊顧客之間的交誼,也是傳統雜貨店的人氣所在。

價錢
超市:常有大拋售活動,讓顧客貨比三家。
雜貨店:商品售價和超市霸市的差別不大,有者售價甚至低過超市。

貨物
超市:當然比雜貨店多,應有盡有,一個家庭所有食品用品,一個樓層就解決。
雜貨店:貨物種類比超市少,但儘量走拾遺補缺路線,比如賣鍋蓋紐、椰骨掃把、熱水瓶塞這些難在普通商店和超市買到的物品。

服務
超市:整個購物過程都是自助的,除了付錢柜台上收錢找錢的收銀員。
雜貨店:經營者多是有關社區居民,做的是街坊生意,所以和常光顧的顧客有說有笑,可以賒賬。對一些老顧客或購買一定數量的顧客,還會附帶送貨服務。

方便
超市:位在市區,距離住宅區有一定距離,購物之餘,必須付泊車費或過路費。
雜貨店:位在居住社區裡,只需步行、騎腳車或乘摩多就到達。

雜貨店8大精品

有些東西,是非要到雜貨店才可以買到的。

或者應該說,除了雜貨店,很多商店都沒有再賣這些東西,或以這種傳統方式做買賣了。

  1. 粽子繩【綿源】
    香蕉樹幹曬乾後製成鹹水草似的粽子繩,既安全、耐用又衛生。當然,你也可以發揮創意,將它用來綁繫東西,化身作“綠色包裝”。

  2. 潮州四色牌【益和號】
    阿嬤才會玩的四色牌。那是古早人的日常消遣,用來多動腦筋,不是志在賭錢。

  3. 椰葉枝掃把【萬發】
    椰葉枝即是lidi,這種環保型掃把用來掃集水和落葉最適用。

  4. 椰絲刷子【一般傳統雜貨店】
    用來刷地板、廚房和浴室的椰絲刷子。

  5. 咖啡粉【益和號】
    散裝的傳統咖啡粉,也只有傳統型雜貨店在賣。罐子打開來,咖啡香已四溢。

  6. 紙傘【益和號】
    湖南紙傘, 用油紙製成,既有古味又帶些魑魅。這傘平日並不會用上,它是用來告別生命的殯儀用物。

  7. 傳統紅煙【益和號】
    這種傳統捲煙,很少雜貨店賣了。它是五六十歲以上年紀煙民熟悉的。打開白色的煙捲,將本地煙草絲包在裡頭,就是這班老煙民喜愛的煙味。據悉,這土產捲煙從前最受媽姐歡迎。

  8. 亞答籽餅乾【一般傳統雜貨店】
    這頂著繽紛彩糖的橢圓形小餅乾,是成長於七八十年代孩子們的集體記憶之一。來到傳統雜貨店,就會看到它的餅影。

後記
想念舊時味道

人生中有許多第一次,是在傳統雜貨店完成的。第一次一個人出去採購(7歲時步行去雜貨店買一斤糖)、入學時擁有的第一個鉛筆盒(媽媽在雜貨店買的)、第一次學做果凍(在雜貨店買的果凍粉)……細細碎碎的舊事,拼湊起來就是一部時光機。

那間讓我完成這些人生中許多第一次傳統雜貨店,還安然在家鄉營業。忘了最後一次去是幾時,但那種雜貨店獨有的氣味,一閉起眼睛就可以記起來。白米、火水、梳打餅、麵粉、糖、馬鈴薯的味道,全部混雜在一起,百分百的市井之味。寫完綿源、萬發,還有和益雜貨店紀事,想來該回去和那個家鄉久違的,出口成章的雜貨店老板娘見見面了。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你一定以為,一間80幾高齡的雜貨店,理應抖落一店塵埃不是的。賣菜街的綿源雜貨店雖然是檳城最老的傳統雜貨店之一,但它從未被街坊遺忘。

儘管賣菜街繁華不再,念舊情的街坊,熟悉環境的顧客群,每天都會走進綿源來。一打雞蛋、一包米、半斤白糖,甚至一罐鮑魚罐頭,總有流動不止的顧客,在這個他們覺得親切無比的地方買東西。

黃金年代

從前人們常說,要過好生活,嫁給雜貨店的老板,或老板的兒子,準不會錯。這話對綿源的第二代主人梁清源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嫁給他的梁太太,忍不住點頭跟我們說:“是啊,以前的媒人都這樣說。”

梁清源在貨倉一邊把方便麵整理裝袋,一邊和我們聊起那一段大馬傳統雜貨店的光輝期。他說,自出娘胎開始,他就在雜貨店裡幹活了。“我媽懷我時,我就“跟”著她在店裡忙了。那時候,雜貨店凌晨6點開店,晚上10點關門,一家人都沒有閒下來。買東西的人不停的進來,不停的出去。60年代最好景,米啊油啊糖啊鹽啊,不停在賣。”

超市還沒有進駐這個城市之前,像綿源這種位在市中心和巴剎地帶的雜貨店,便是處在最有利位置的雜貨店。他們兼賣海味,也為熟悉的顧客,譬如中餐廳和小販送米、送蛋,腳踏實地的開拓客源。

一派樂觀

現在,他的兒子們都擁有自己的事業,沒有人說過要繼承老店。就像所有後繼無人的老行業一樣,像梁清源這種克勤的一代,都抱持著做到不能再做那天為休止符。“傳統雜貨店就是這個命了。還好街坊都支持,生意沒有以前熱鬧,但肯做的話還是可以的。”

守著一間老店過了大半輩子,梁太太幽默開朗,一點也不古板守舊。她從柜台的抽屜裡掏出了她家公梁老先生的黑白人頭照,恭敬的說:“哪,這就是我家公,綿源是他創設的,沒有他就沒有綿源。”果然是好媳婦。

問她如何處理店裡過千樣貨物。她說,打前鋒的是一些分別裝在箱子桶子,最多人採購的洋蔥蒜頭、方便麵這些。走進店裡,秤量的糖鹽、麵粉、白米糯米,都擺在最接近收錢柜台一旁,方便要看店要守柜台的主人眼手並用。米袋下還有大瓶小瓶的醬油。

大包小包

牆壁兩旁的櫥柜,分別用來排放各種罐頭。梁太解釋,傳統雜貨店的罐頭,多半擺在雜貨店的中央,即貨格的中央位置。這是因為,罐頭食品是較多人購買的商品,這麼做等於方便顧客。

抬頭看,吊起來賣的大包小包也不少。那些可以存留一年半載,主要在佳節才用得上的發菜、魚鰾和海味等,都包在大透明膠袋裡吊高。梁太說:年底了,農曆新年已不遠,這些貨源很快就用上。

有趣的是,我們在店裡發現了鹹水草。但,梁清源卻說那是香蕉樹幹做成的粽子繩。在橡皮圈還未盛行時,鹹水草主要用來綁繫用紙張包裹的食品。這不就是我們提倡環保行動時常掛在嘴邊的綠色包裝嗎?!這香蕉樹幹製成的“蕉繩”,這時應可派上用場了。

店齡:約90年
主人:梁清源
店址:賣菜街

雜貨擺位置

  1. 各類餅乾(排列清楚,吊起來賣,方便選購)
  2. 方便裝咖啡和飲料(和餅乾靠在一起,顧客通常買了餅乾會再選購方便裝咖啡)
  3. 醬料、罐頭(靠牆,排列整齊)
    繪圖:許柳青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椰骨扫好耐无用过咯。。。[s:141]

逢政府宣佈糖盐米油价格有变,檳城的报章摄影记者就会不约而同来到林荣贵的“和益號”,拍摄店里的糖盐米油的特写。主人林荣贵从来高度配合,愿意上镜之余,他每次都热情叮嚀:隨你们拍。

像和益號这种卖油、白米、火水、红烟等传统杂货店必备的老式杂货店,现在的確买少见少。和益號走他的蓝海政策,70岁的老人家笑起来露出两颗金牙,用浓厚的福建土腔说:我们做杂货店的,也要敬业乐业啦!

传统有价

70岁的林荣贵,有两颗金牙、短袖衬衫、短裤、拖鞋、头髮油亮,典型的唐山阿伯打扮。老人家50年不变的造型,和他70年不变的和益號如出一辙。

老人家耳聪目明,谈起传统杂货店的前景,他的看法和別人不同。“儿子在欧洲住过,他回来后跟我讲,英国啊,巴黎啊,意大利啊,那边都有杂货店,大家都习惯去杂货店买东西。但我们这里却不一样,杂货店一直在关,像我们这种传统的,剩下没有几间。但,我相信这生意有得做,尤其现在经济不景气。”

省时省钱

杂货店虽面对霸市超市的竞爭,但林荣贵指著店里散卖的麵粉、白米、香烟和各种罐头说:“去超市买东西是很方便啦,但也很容易把一大堆没用的东西带回家。有时明明只想买一包米,但看到別的,又经不起诱惑买了了一堆吃的用的,到头来是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划不来。”

老人家的分析没有不对,看那些不断走进和益的顾客就知道了。杂货店堆满吃的用的,所谓空间就是一道缩小得只容一人行走的缝隙,但客人倒是自在的。外劳进来要一根烟。阿婶买了一瓶油,还多要一斤米。女佣替她的madam进来买了一斤咖啡粉。还有附近修车场的工人,特地来买火水。

“传统杂货店就是这样方便,你走进来买了就走,不必浪费你的时间和金钱。现在我们也有很多供应商,价钱和超市霸市几乎一样的。节俭的家庭主妇,都会到杂货店买东西。”他说得头头是道。

坚守岗位

活到这把年纪,林荣贵本来可以含飴弄孙,好好养老,但他不想辜负爸爸的心意,除了週日休息,他一週工作6天,朝八晚八,每天12小时,劳作时间比年轻人还要长。店里没有助手,老人家一脚踢。为了方便顾客,他不离开杂货店一步,午饭都在店里吃。住家就在附近,太太每天中午给他送饭。

“不会退休啦。不捨得的。这杂货店是我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在杂货店,可以替居民服务,可以赚零用钱,可以动脑筋,人不容易老。”站在“益和號”招牌下,林荣贵咧开嘴笑。他的两颗金牙在中午大太阳折射下,闪著耀眼的光。

店龄:约70年
主人:林荣贵
店址:崔耀才路

杂货摆位置

  1. 椰丝刷子(吊在店前,让主妇路过时容易见到)
  2. 火水、煤气等(店前,方便顾客买了就走)
  3. 罐头、包装食品(显眼的靠墙架子部位)
  4. 空罐子等(不太有用,但总会用上的物品)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八九十年代的万发杂货店非常威风。生意做得好还不算,这小杂货店曾多次获得商品摆设竞赛大奖,风头很健,吸引市民到来参观他们如何將美禄啊奶粉啊洗衣粉啊这些食品用品,像艺术品一样摆满店面。

现在呢,万发杂货店虽不及从前热闹,但买气还是不逊色的。第二代掌店人林永生坚守著这曾经团结他们一家人的杂货店,每天忙著送货、招呼客人和照顾孙子。

画纸板人

万发十几年前的风光事蹟,林永生仍引以为傲。那些奖状他还掛在墙上,奖状虽然有点发黄,食品公司早已不搞甚么摆设竞赛,但这份荣耀还是伴著他们一家人,专心一致的把万发好好经营下去。

杂货店商品摆设竞赛,是各大食品用品公司於八九十年代,在全马进行的竞赛。参与的杂货店,需要把有关商品摆满店內,谁家摆得最多最美最有心思的,就是贏家。这种不復再的竞赛,见证的正是杂货店好景的年代。

“那时候,太太负责设计和绘图,也把商品摆满店內,整间店像开party一样,过程要花费很多心思。比如,美禄是有关商品,竞赛时期昔逢世界杯热潮,那太太就会画上球星马拉多纳的英姿纸板人应景。到了洗衣粉摆设比赛时,太太又会画一个洗衣的纸板人,还要製造泡泡效果呢。”林永生兴奋的敘述这些开心的往事。

名人之后

他的太太郭丽丝的確拥有一双巧手。她年轻时,白天忙著看顾孩子,在杂货店干活之余,晚上特地抽出时间为杂货店妆点。说起过去为商品摆设比赛下过的努力,她现在还是充满激情。

“我喜欢绘画,喜欢一切能够发挥创意的东西。那些看过我作品的人都说,如果我往绘画的路发展,应该是不错的。但,我这一辈子已经离不开杂货店,这是我的家我的生活。想起那些得奖的经歷,我就觉得自己没有白活。”郭丽丝的祖父郭碧丰,是檳城早年的 “闽南诗人”,曾有新加坡学者做过他的个人研究。

白领买饼

抽离这段光辉的日子,万发杂货店还是务实的。杂货店和安顺路巴剎两对望,拥有绝佳的地理人和关係。去巴剎採购的人们,会顺道到这里买点东西。那些光顾了数十年的老顾客,从来对它不离不弃。林永生说,近年他卖得最多的是饼乾。不少顾客喜欢他种类多又新鲜的饼乾。

这里卖30几样饼乾,为了方便顾客,饼乾包成小包装,整排吊在店外,形成有趣的饼乾队伍。“饼乾和方便装的三合一咖啡,还挺受附近办公室白领男女的欢迎。附近有很多办公室大楼。办公室都有茶水间,我们定时给他们送饼乾和咖啡。”

一些刁钻的用品也只有在这些传统杂货店买到,比如糖袋。这天,就有顾客走进来想买糖袋。糖袋即是那些包装白糖的大袋。

林永生把白糖装进大缸里零售,余下的袋子並不丟弃,洗净放在一旁,这天就有顾客特地来找它,买了几个回家。

店龄:57年
主人:林永生
店址:Siang Teik Road

杂货摆位置

  1. 各类饼乾(排列清楚,吊起来卖,方便选购)
  2. 方便装咖啡和饮料(和饼乾靠在一起,顾客通常买了饼乾会再选购方便装咖啡)
  3. 酱料、罐头(靠墙,排列整齐)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