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紀事

小鎮老雜貨店 留住這記憶

小時候,家裡一頭半月總會有個小伙子騎著摩哆來送貨,有時候是糖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是玉米雞糠椰渣之類的家畜飼料,偶爾是洗衣粉、洗碗精、掃帚、膠桶等日用品。

送貨的後生,大家叫他“南達仔”,“南達”是他們家雜貨店的寶號,南達仔,顧名思義就是雜貨店的小老闆,也就是“南達”的第二代傳人了。

那是雜貨店遍地開花的年代,一個彈丸小鎮就有近十家雜貨店,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家他們屬意的雜貨店,我們家屬意的雜貨店,就是菜市旁的“南達”。

歲月匆匆過,我們家從村屋搬到現代化住宅區,去年,一家霸級市場在離小鎮十公里處開張營業,人潮趨之若鶩;再近一點,幾個公里外的鎮上,超市、迷你市場和便利店越來越普遍,漸漸地,我們家就與南達漸行漸遠,少有來往了。

樸素的小鎮上,老菜市也翻新了,雜貨店結業的結業、易主的易主、裝修的裝修,轉型成迷你市場的也有幾家,唯有南達50年不變,店面依然是最初開業的模樣,只是更老舊了,角落裡的蜘蛛網也更厚了。

這次回鄉,拿著相機冒昧登門造訪,老闆一臉愕然,隨即展露出小鎮人特有的憨厚笑容,“你就拍吧,但我們不懂得說話哦。”

看店的依然是陳家三兄弟,還有小弟的太太,小弟送貨的摩哆進進出出,這邊聽見他的聲音,那邊又不見了人,不多久又聽到噗噗噗的聲音由遠而近來到店外!

“給客人送貨啊,不送貨,怎樣跟超級市場競爭?!”身材精瘦的他笑笑說。歲月不留人,記憶中的“南達仔”蒼老了許多,兩個哥哥也兩鬢斑白了。

閒聊時,我報上家父名字,老闆立刻做了一個恍然大悟的表情,“哦──,你們家以前在火車路,現在搬去XX對不對?很久不見你爸媽了,他們好嗎?”

──傳統雜貨店就是有人情味,因為做的是街坊生意,老闆和顧客之間的感情特別深厚!

店外來了一個騎摩哆車的少年大聲叫嚷:“事頭婆,4干米,要好的米。”老闆娘應了一聲,然後一邊用鐵製杓子把白米裝進塑膠袋,一邊留意計重秤上的刻度。

干,或叫干冬,古老馬來社會的重量單位“gantang”的譯音,雖然1977年已經改用公制,但小地方的人還會用“干”。“老一輩的人用慣了,我們就自己換算囉。”老闆娘說。

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樣變,老雜貨店依然讓顧客隨意酌量購買,再以秤計算價錢。對於老顧客,賒賬也是被允許的,賬目記在小本子上,月尾才一次過付清。

我在這間老雜貨店裡,嗅到一種人世間久被遺忘的味道,人情味。

也許再過個十年,這種味道也會消失,後繼無人,隨著第二代掌舵人老去,南達極有可能也要結業了。

“租來的地方,不能怎樣改變,找到三餐吃就算啦,下一代也不要接手啦,工作辛苦,時間長,一年才休息7天,我們也不想下一代這樣辛苦啊!”老闆笑笑說。

走過半個世紀,如今遍地開花的不再是傳統雜貨店,而是24小時便利店、迷你市場、超市和霸市,小小的南達,也只有這樣悄然走進歷史。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宜康省 從榮隆到全國低價王

我的父親賴寶田,母親蔡碧珍,他們在1955年開了“榮隆”,200方尺的mom-and-pop store(小店),賣不到200樣東西,我還記得店裡有一個鑿有兩個洞的小桌,一邊放銀幣,一邊放鈔票,錢都掉進下面的抽屜。這就是收銀柜,只有我們家的人才可以靠近。以前賒賬也很普遍,賬目記錄在3個5的小簿子裡,月尾才結賬。顧客要買白糖,我們就用報紙卷成圓錐,量了倒進去,綁上繩子讓顧客提著走。

附近大概有5、6家雜貨店,榮隆的生意算是最好的,因為我們的價錢很公道。1974年,榮隆搬到店屋,1978年,20來歲的大哥去了新加坡一趟,回來後把榮隆改成迷你市場,還聘用了一個收銀員。

以前,掌柜收錢的一定是自己人,現在變成外人,當時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變成迷你市場後,顧客可以碰到貨品,可以挑選,老一輩可能不喜歡,但年輕人都喜歡。老一輩的顧客還是希望我們為他們服務,所以,我們還是照舊給老顧客賒賬,也照舊送貨。老顧客多,你總不能說改就改。

初期,雜貨店要轉型,父親一時也接受不來,因為覺得做得好好的為甚麼要改。老一輩比較保守,年輕人就比較衝,我們堅持一定要改,因為我們看到了這一行的前景。父親後來也答應了。

我在紐西蘭唸完會計,工作幾年後,回到家裡幫忙。6個兄弟們都回來了,因為大家都覺得這門生意是有機會的。

1990年代,迷你市場從1間店面擴充成4間店面,名字正式改為宜康省。要真正轉型,就要有一個現代化、各族都可以接受的名字,於是我們想到“Econsave”,意思是“經濟”“實惠””便宜”。我們的特點就是便宜,幫助顧客節省,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我們的目標是中下階層,未來也一樣!

那是一次重要的改革,賒賬、送貨服務正式終止,一切朝向系統化經營。從那時候起,宜康省逐步發展成超級市場甚至霸級市場。

今天,我們是馬來西亞食品雜貨市場上的5強,去年,營業額更突破了10億令吉。

我們的口號是“比一比我們的價錢”,很多時候,宜康省的價錢都是全城最低的,這一點無庸置疑。不過要說環境的舒適度,我們就無法跟外資霸級市場比,其實,我們要做也可以,但成本肯定大大提高,到頭來,貨品的價錢也會提高。所以,我們不會去跟它們比舒服,我們走我們自己平民化的路線,照顧中下階層。

宜康省多次獲得貿消部頒給“公道價格獎”,“公道”和“低價”,是當初父母親經營“榮隆”的宗旨,也是宜康省在過去、今天和未來最大的堅持。
1.jpg
2.jpg
3.jpg

99 Speedmart 從協和到雪隆連鎖王

1987年,我在巴生直落玻璃河邊路開了協和貿易公司,20x70尺的標準店屋,有刨椰,有賣火水、煤氣、炭,米、麵粉、白糖、江魚仔、大蔥用秤的,還有一個單門冰箱,賣牛油和汽水。

那時候的雜貨店喜歡叫貿易公司,方便以後擴充事業不必再改名。我當時也在為自己的未來舖路。出世8個月,我就得了小兒痲痺症,唸完小學後,無法到巴生市上中學,只好在家自修,賣零食、“地甘”,賺點小錢。幾年後,我覺得應該為未來打算,於是19歲那年動手術把腳骨拉直,再去考駕照,23歲,以1萬7000零吉的資本開了協和。

早上8點開店,晚上11點關店,我知道這是我唯一的機會,不成功便成仁。3年後,協和的生意達到飽和點,我開始想如何改革。1992年,我把協和賣給舅舅,另外在巴生衛星市開了99Speedmart迷你市場,以時代感、衛生、整齊的形象,給顧客最多的便利。

那時候迷你市場很多,我想,要脫穎而出,就要薄利多銷,賣得比雜貨店更便宜。我們也進行制度化管理,貨品固定性放在顧客熟悉的地方,耗用量大的日用品如麵包,都擺在最顯眼處。

我們把超市的商品濃縮在迷你市場裡,譬如超市賣10個牌子的嬰兒紙尿片,最暢銷的3個牌子,我們就拿來賣。

1995年我們開第一家分店,接下來每年都開一到兩家分店,2004年後,我們找到了發展模式,分店增加得很快,去年和前年,開了30家左右,前幾年則是10多20家。

有人問我幾時衝出雪隆,我覺得至少這一兩年還不需要。我們要的市場不像超市那樣大,只要有兩三千戶住宅,有商店集終點,我就可以開店,所以,適合我們開店的地點還有很多。

我也不要求每家店生意都很好,只要收支平衡,有少許利潤,就可以生存,可以生存,生意量就會慢慢增加。

我們的口號是“又近又便宜”,又貼近消費人,又便宜。每買一樣東西就去霸市或超市應該會很累吧,而且花時間,到附近的迷你市場或便利店或雜貨店,幾分鐘就夠了,更省時間和金錢!

台灣的便利店做得很好,想要做到那樣可不簡單,但我們可以學習。在未來,我希望店內能增設即食食品,增加鮮果菜,以及小販需要的東西如飯盒、大桶莊食油、牛奶等。

說回傳統雜貨店,我覺得它們有它們的優勢,它們有送貨,有賣煤氣,有賣17公升莊的食油,它們可以透過送貨這一管道,賣我們不能賣的東西,所以生存空間是有的。

或許未來我們也可以有送貨服務,你看以前麥當勞只可以在餐廳吃,現在可以送到家裡,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是嗎?
1.jpg
2.jpg
3.jpg
4.jpg

挑戰大賣場

要生存,門面要顧好

年輕的一代很難想像,破落又邋遢的街角雜貨店曾有一段繁榮昌盛的過去。回到半個世紀前,1950年代,全國的雜貨店有近5萬間,70年代,也有約4萬間,今天,只剩2萬多間,其中包括傳統雜貨店、迷你商店和超級市場,如果單是傳統雜貨店,數目恐怕只有數千間。

馬來西亞雜貨商聯合會總會長連興泉說:“1970年代,我們就鼓勵會員改變,店面要整齊,燈光要亮,要做架子,商品分門別類擺好。要生存,門面一定要顧好!”

“能聽取勸告的都能繼續生存,或轉型做迷你市場,或連鎖經營,或做成超級市場。拒絕改變的,生意越做越小,利潤少,工作時間長,年輕一代讀了書,不願意接手,父母親也不希望他們辛苦,雜貨店後續無人,只好關門。”他搖頭擺手嘆道。

社會轉型,“大糖果盒子式”的超市、霸市直接衝擊傳統雜貨店,50年內,傳統雜貨店從5萬間銳減至數千間,有人說這個行業已經日薄西山,氣數將盡,對此,連興泉大力反駁:“雜貨行業不是夕陽行業,很多大機構想進軍雜貨零售業,市道不好,超市倒閉了很多,迷你市場卻越做越好,最近,國家稻米局(BERNAS)想到鄉區開零售店,跟我們雜貨店競爭。我也一直跟貿消部長說,你千萬不要讓外資霸市開小型超市,打擊我們鄉區的雜貨商啊!”

他認為,為了一支油、一包鹽或一塊菜瓜布,人們不會跳上車到幾公里外的超市,而是就近消費,光顧鄰近的雜貨店或迷你商店。“在鄉區,雜貨店也是為窮苦人民服務,買不起一包米,可以散買,沒有錢,可以月尾才付,這就是我們的服務。”

外資霸市把大減價大拋售喊得通天響,競相招認“全城最低價”,連興泉翹起嘴巴說:“你以為它們真的便宜?它們就拿幾樣東西在門市丟而已,像洋蔥蒜頭盛產,它們就拿來拋售,事實上,其它放在架上的東西都比我們貴,貴至少20%!我們雜貨商的利潤很薄,賺不到10%的利潤,韓國快熟麵我們才賣8塊多,霸市賣13塊,麻油我賣16塊2,霸市賣19塊95,我們賣白糖,還賺不到兩三分錢!”

只要逮到機會,連興泉就會滔滔不絕力陳市場當前的各種現象,給小雜貨商打氣。

當了30年會長,他今天還在苦口婆心勸告傳統雜貨店經營者要勇以求變,“時代不同啦,現代人喜歡逛商店,看到掃帚、雞毛帚吊在頭上,他們不喜歡,看到店裡有蜘蛛絲,更加不喜歡!”

零售巨頭的小店試驗

正當許多傳統雜貨店黯然走入歷史時,國際大企業卻對零售雜貨業虎視眈眈,這一年來,素來以“大”姿態示人的外資零售巨頭,開始考慮“大小”兼顧,開設小面積的社區商店。

年頭,以霸級市場為核心業務的Carrefour,就宣佈要在今年內於雪隆區開設100家Carrefour Express,這種獨立便利店只有霸市的10%面積,銷售商品約有4000種。

第一家Carrefour Express於去年3月開在吉隆坡旺沙瑪朱,有點類似7-11便利店,卻多了一些日用百貨。接下來,Carrefour Express也在梳邦、八打靈再也、安邦等地繼續設點。

這種新模式商店主攻社區,並用後台採購優勢,壓低價格,吸引社區居民。業者普遍認為,本地雜貨業正進入第3波轉型期,“規模小,選址靈活,深入社區”的小型社區便利店,預料將成為零售業最有潛力的新業態。

比之標准超市或霸市,這類業態的商機所在就是成本低,具有低價優勢,而地理位置又比大賣場更靠近民居!

在中國,Carrefour Express也在去年開業,它介於大賣場和超市之間,70%~80%商品為生鮮、雜貨食品,再加上少量的百貨日用品。

英國零售業巨頭Tesco開設的Tesco Express,以及美國零售業巨頭Walmart開設的“惠選”店也先後打進中國,作為迅速擴張的重點,兩家商店同樣以社區客源為重,在商品架構上,強調生鮮食品和日用品,運用後台採購優勢,進行低價銷售。

目前,這些門店正對不同類型的社區消費者進行需求測試,一旦掌握了,就可快速複制,遍地開花。

時局顯然又一次發生了變化,大賣場不再吃香,在歐美,由於超級大賣場的競爭越來越同質化,導致小規模零售店火速興起。

今年,Tesco投資2.5 億英鎊(約13.3億零吉)在美國開設100家店舖,第一批商店的名字叫Tesco Fresh;Easy,在模式上和它成功的歐洲小店模式同出一轍──賣場僅為1萬方尺左右,擁有極小量的店內倉儲以及精簡的員工制度,採取自助結賬系統,由顧客自行刷商品條碼付賬。

在歐洲,Tesco這麼做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地產的價格總體偏貴,過大的門市超出了Tesco的承受能力。近90年的發展歷史,讓它建立起一套迴異於競爭對手的零售模式,除了店面小之外,Tesco還有一條精簡的供應鏈,實行一天多次運貨、店內零庫存以及其他的優選措施。

11年前,當Tesco走出英國時,它選擇了以大賣場的形式開拓海外市場,不過,以賣麵包等食品起家的Tesco當時在英國還沒有一家大賣場,全部是小巧靈活的雜貨店式的超市。這一次,面對覬覦已久的美國市場,Tesco選擇了回歸,重新祭出自己的看家本領──雜貨店!

就在Tesco回歸傳統的同時,美國本土的零售巨頭Walmart和其它零售商如Giant Eagle Express也開始了自己的小店試驗,以減低地價越來越貴的壓力。

以上種種,再再預示雜貨店風潮即將捲土重來,傳統雜貨店作為歷史最悠久的鄰裡社區店,是不是應該重整旗鼓,整飭店舖,努力將顧客拽回來呢?

雜貨店要這樣經營才賺錢!

百貨迎百客

作為零售業,雜貨店突出一個“全”字,要做到百貨迎百客的至高層次,訣竅概括起來可分為以下三條:

1.小商品力求齊全,單說針,不但有各種型號的縫衣針、繡花針,還有織襪子的針、縫棉被的針等等。

2.拾遺補缺,經營大賣場不賣的商品,如鍋蓋鈕、暖瓶塞、茶杯蓋、老太太的髮網等,給顧客帶來方便。

3.善於體察顧客的需要,雜貨店的經營思路是──不對顧客說“沒有”二字,而回答“我幫您找找看”或“我替您想想辦法”,並設一個添貨本,記下顧客的需求和聯繫方式,以便貨到時及時通知顧客。

提供社區服務

雜貨店貼近民居,一般情況下消費者步行5至10分鐘便可抵達,營業時間長達12小時甚至更久,幾乎全年無休,銷售的商品主要以即時性消費、小容量、急需性等為特徵,顧客從進入店內到離開只需3分鐘左右。既然享有這樣的利民特性,雜貨店也可以塑造成社區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公用電話、代售郵票、代訂車票和飛機票、代沖膠卷等服務。

尋找利基市場

“利基”是現代創業投資術語,英文為“niche”,當人們說打算攻某個“niche market”,意味此市場有“洞”、有機會,譬如一般大商家還沒想到的商品,或者大商家不想做的小生意。對傳統雜貨店來說,不容易在超市中找到的傳統食品、傳統用品等,都有很好的利基市場。

鮮貨服務

在英國,讓便利小店經營好轉的一個重點是鮮貨服務,尤其是麵包和牛奶,零售商和供貨商達成一致,搞好鮮貨服務,推出一些確保新鮮牛奶和麵包供應的舉措,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鮮貨服務的良好信譽,將流連在超市和霸市的顧客拉回來。

最後,但願每一家街角雜貨店都能脫胎換骨,萬年長青,收銀機噹啷噹啷運轉個不停!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南達”??!! 布先的雜貨店哦!!就在巴刹那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