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宸.黃海籌.黃羲初

安煥然

談孫中山與柔佛的關係,柔北的麻坡是其革命派的重要基地,且麻坡的同盟會志士以福建籍為主。惟柔佛南部追隨孫中山的同盟會志士,在辛亥革命前後對本地華社頗有貢獻作為者,則以廣肇府籍人表現最為突出。

廣肇籍人對孫中山革命事業頗有獻力,這點還可在1910年6月,受革命派支持的新加坡民鐸社劇團受邀前來新山廣肇會館義演,以籌款設立醫院一事,可探出端倪。

趁辛亥百年紀念,為孫中山與柔佛的歷史補遺,在此,特別介紹3位柔南的廣府人士:黃吉宸、黃海籌和黃羲初。

先來談談黃吉宸。祖籍廣東台山,有漢學修養,喜吟詩作對,有學者之風,是首批新加坡加入同盟會的志士。1910年革命派宣傳報《中興日報》和《晨報》相繼停刊後,至1911年,新加坡乃有《南僑日報》的創辦,這份報紙就是由革命黨人黃吉宸等人創辦的。其內容主要報導中國革命的發展與新馬及世界各地華社的革命活動。這份報章發行兩個星期之後,銷量達2千份,是當時華文報紙創刊以來銷量數額最高的一項紀錄。

黃吉宸的實業發展擴及柔佛南部,先後在哥打丁宜經營膠園、礦業、雜貨和戲院,遂成地方巨富,並對哥打丁宜華校之倡建頗有貢獻。據說,孫中山曾到過此地,並通過黃吉宸,把一名花縣革命派人士黎文卿介紹給當時在哥打丁宜從事錫礦業的盧錫蘭。1913 年,盧錫蘭和黃吉宸聘請黎文卿為教員,附設學校於當地的中華書報社內,並以華語授課,學生72人。未幾,黎文卿離開,師資難求,兩年後該間學校改回以粵語授課的私塾。1923年黃吉宸再與康師光、張佐廷、陳才林、李鉅章、沈大炳等合併各方言私塾,發起倡建培華學校。

黃海籌與黃吉宸是同鄉,也是《南僑日報》的創辦人之一,亦是同盟會會員。黃海籌是新山聞人拿督黃樹芬的父親。他新客南來柔佛之時,先到哥打丁宜與同宗族人合資經營當店。以籍貫和商業地緣活動來看,二黃合辦《南僑日報》以宣傳革命,不足為奇。

1920年代,黃海籌經營的當店遍布新山、麻坡和新加坡,是名成功商人,同時熱心社會活動工作。他是柔佛華僑公所的發起人,亦曾捐助新山寬柔學校,連任該校董事要職十餘年。

至於同盟會柔佛分部部長黃羲初亦與黃吉宸是同宗族人。黃羲初不僅熱衷黨務,而且熱心教育,是一位頗有辦學實踐理念之人。1913年黃羲初聯同駱雨生、陳迎祥和鄭亞吉等諸君商議,將廣肇府人的私塾育才學堂轉型為不分畛域,以華語授課的“華僑公立寬柔學校”。

戰後50年代末,寬柔中學面臨改制危機,眾人亦是在黃羲初以“學校主權必須掌握在華社手中”,曉以大義下而拒絕改制,成為全馬第一間華文獨立中學,樹立了華校典範。不論是戰前、戰後,終其一生,黃羲初鞠躬盡瘁,為寬柔華教公益事業而操心勞累,竟而忽略了自己的事業,幾至破產。惟黃羲初之奉獻華教,其心胸坦蕩磊落,精神長存。新山華社長老郭鶴堯曾說:“飲水思源,如果沒有黃羲初等的高瞻遠矚,或許就沒有寬柔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