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次征戰推翻夏王朝 湯王定都於亳立商朝 姓氏有源

湯氏來源商代開國立基成湯王,又稱商湯王。

成湯,帝嚳(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之子契的14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

他在夏朝任方伯之職,專管征伐之事,是商族的首領,夏末時,帝桀為君,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盪不安,湯王見其形勢,產生代夏的雄心,開始實行滅夏計劃。

經過11次征戰,湯王滅掉了夏王朝的3個重要同盟國家豕韋、顧、昆吾,之后再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棗商朝,定都于亳(金安徽縣毫州市)。

商殷湯同出一源

后來,遷都于商(今鄭州市管城區),最后遷至朝歌(今河南縣淇縣)。

其后子孫一直以其名為氏,是最早形成的湯氏。

另外,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之父名弘殷,許多殷氏之諱,殷將氏改為湯氏(也有改為商氏),在歷史上,商殷湯同出一源。

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后世的湯氏,主要是繁衍于中山和范陽兩地。

現在各地的湯姓人家,應該也大多來自河北省的中部,因在唐代時,中山指的是今河北定縣,范陽則指的是現在河北大興縣一帶。

湯氏的祭祖地為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區及河南省淇省。

湯悅才華受皇室器重

湯姓歷史悠久,家世顯赫,但湯姓名人卻不多見。

在唐以前的歷史中,很少出現湯姓名人,這種沉寂的現象曾維持一段長時期,直到五代才有湯姓名人見諸史冊,從而打破沉寂的局面,這位名人便是南唐宰相湯悅。

湯悅最初是位以文章出名的才子,曾經仕南唐為宰相,凡是李家皇室的書檄教詔,都出自其手,后隨其主歸宋,被趙匡胤封為光祿卿,他的才華深受宋朝皇帝的器重,曾奉敕撰“江西錄”十卷。

宋代以后,湯姓逐漸繁榮起來,南宋有大臣湯鵬舉、宰相湯思退、學者湯千、畫家湯正仲。

明代,湯氏也是名人輩出,除了跟從明太祖平天下,被封為信國公的湯和,及那位大膽指責朝廷信私人,塞言路的名氣響亮的湯顯祖,戲曲家兼文學家湯顯祖、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愛國學者湯文瓊;清代有理學家湯斌、畫家湯貽汾、學者湯球。

近現代有微生物學家湯飛凡、畜牧學家湯逸人、學者湯用彤等,可謂人才濟濟。

最早發源地河南境內

湯姓系承于商湯,故湯姓最早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

由于商朝歷經7次遷都,故商代湯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圍一帶中原地區。

秦漢時期,湯姓尤以河北一帶繁衍最旺,故在湯姓的發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陽郡兩大郡望,此期亦有湯姓南遷于交趾(今越南河內西北)。

史載,漢武帝時,南越歸順,武帝派湯璋于交趾,職刺史。魏晉南北朝時,北方軍閥混戰,中原時有烽火,湯姓遂大舉南遷,主要向東、南兩個方向避亂。

唐末五代時,從黃巢起義始,中原湯姓再度南遷,其路線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蘇、浙江等地。

從清康熙時開始,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再由台灣遷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帝汶、澳洲等地。

國內湯氏零散各地

雪隆湯氏宗親會正積極尋找湯氏宗親,希望可帶動大家相聚一起,聯繫情誼,也瞭解本身姓氏淵源。

該會會長湯和克指出,大馬湯氏宗親居住地非常零散,有些地方甚至只有兩三戶人,適耕莊算是較集中的一區,約有十多戶。

他說,國內湯氏人分居柔佛昔加末、芙蓉、巴生、蕉賴、依約、砂拉越詩巫等。

“我們約在2003年開始籌備湯氏宗親會,后在2006年正式註冊公會,目前有140名會員。”

他透露,他們最大目標是成立馬來西亞湯氏宗親會,可惜目前只有南馬和雪隆成立宗親會,未達至社團註冊局規定需有5州都有宗親會的條件。

他指出,該會每年都會舉辦交流會,每兩年辦晚宴,提供各地宗親相聚機會,也曾邀請中國宗親來馬。

“大馬湯氏人多來自廣州和永春,也有些來自福州、客家和海南村。”

湯氏歷史名人榜

湯克寬:

明朝抗倭名將。曾屢敗倭寇于溫州、奉化、寧海、寶山、蘇州、松江、海豐,后為廣東總兵。

湯天池:

鐵畫家(鐵畫是用鐵鑄成線條,再焊接而成的一種美術作品。主要是借鑒國畫的水墨、章法、佈局,線條簡明有力,蒼勁古樸)。相傳,他受鄰居蕭雲從的影響比較大,是鐵畫的創始人。

湯和:

明代初年開國功臣。因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被授封信國公。明太祖朱元璋謀解諸將領兵權時,首先上書歸返故鄉。

湯顯祖:(1550~1616)明代戲曲作家、文學家。

湯恩伯:國民黨軍高級將領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