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THAN BARU 拱桥

拱桥新村(KAMPUNG KANTHAN BARU/KANTHAN BAHARU)位于近打县珠宝区(CHEMOR),是怡保最边缘的新村之一。

这个新村距离怡保市区约十六公里。

在1940和1950年代,拱桥的原名是干登,分为上干登与下干登。

目前以潮州人占大多数并以种植蔬菜和油棕维生。当地村民民风朴素,人口逐渐减少,但仍保留着各宗族的文化与宗教色彩。此外,村里的公共设施与建构都有良好的发展及改善。

由于离怡保市区较近,大部分村民们都选择把小孩送到市区去接受小学或中学程度的教育,所以该村的中华华小学生人数也随着降低。

村内的就业机会不多,没有旅游景点,只有客家酿豆腐、河婆擂茶和芽菜鸡等名食。


拱桥新村之地图

历史与背景

霹雳州的拱桥新村(KAMPUNG KANTHAN BARU)大约在1946成立,是所有附近的居民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约在四零或五零年代时,这个新村的原名被称为干登(KUALA KANTHAN),分为上干登与下干登。“拱桥”名字的来源是源自附近一条建在桥上的火车轨道而命名的。新村的位置于距离怡保大约十六公里左右,也是霹雳州最边缘的新村。它位于怡保及和丰之间,未有南北大道前,是北上槟城的必经之路。

他的特定地标是传统华人新村的拱门,建于1992年。异于其他新村的是拱桥的拱门介于拿督公庙和警察局之间。

拿督公庙建在村民主要出口以保佑村民出入平安。

在新村还未成立前只是一片园丘。由于当年政府为了要切断人民提供粮食给在森林里的「马共」而把所有居住在附近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再以铁刺网重重包围着,而形成了现今的拱桥新村。

2.jpg
可见的是「拱桥」周围杂草丛生,此桥只作审美之用,新村的历史的代表

3.jpg
拱桥大牌楼,建于1992年,位于新村入口处

根据罗氏村长与他的乡委理事们提供的资料与讯息,得以了解到关于拱桥新村的历史背景。

在1950年,英国政府正与马共对抗,当时的人民也因两方面的对抗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身为人民的一份子,若被政府发现你是接济粮食给马共者,将会被看成反国家分子,进而把你关进牢房。

相反的,如果你不协助马共,马共将会对你不利。从中可以了解的是,当时的人民处境是多么的左右为难。

许多人民因此而无辜受累,而当时的情景不是现在年轻的一辈所能想象得到的。

为了打击马共,在政府的一声令下,所有建在郊区疏疏落落的农家屋必须搬迁至一个集中地点。

当时,军警的军车就协助居民把拆下的茅草或板屋搬运到现在的拱桥新村,再给予每家划定的屋地自行建造屋子。突而其来搬至一个生疏地点,让村民们都感到不知所措。最后,大家只能咬紧牙关,立志要在村内一起并肩生活。

同时在搬迁时,马华公会给予每户人家若干的津贴,协助村民暂时渡难关。

除此之外,在村民搬迁后,他们不但行动受到约束,同时每人每天的粮食都受到控制。譬如说,每个成人每星期限定只能买若干的米粮,食量较大者有时是不够吃的。

每当村民要进出新村时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查。到了晚上七点过后,村民们都禁止外出。当时的种种条例约束着村民,他们有一个时期被迫共同煮大锅饭吃。然而,在这个时期生长的村民是最不幸的一群。

当地的物产随着年月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于刚成立期间拱桥的物产有锡矿和西米(俗称沙谷米或SAGO)。

在六零至八零年代,也就是约在二十年前,该村盛产木薯,也因此被誉为“木薯之乡”。可是,后来大部分的厂商都进口外来货,导致木薯业一落千丈,日渐减少。

当地村民都以农业维生,所以盛产各类蔬菜。最近新开一间油棕厂,村民把所採集的油棕卖给厂商。

4.jpg
已经停止运作的薯粉厂

5.jpg
现在只负责包装薯粉,并没有再制作出产

到目前为止,拱桥新村的人口一共有四千五百余人,并且由初期的两百余家住户逐渐增加至六百余户。

这个新村不再是纯华人居住的地方,村民包括华、巫、印这三大民族。近这几年,不少友族和外劳也搬迁入拱桥。然而大多数拱桥年轻一代选择在外坡找生活,其中以新加坡和吉隆坡占多数。

拱桥一些旧板屋已重建成砖屋,村里还建有花园住宅区、公寓、小型旅馆及商店以应付需求。然而,村子附近依旧是属于政府的森林、农耕物和草丛。


拱桥新村里的板屋与砖屋构造

基建

一、 基础设施

拱桥新村怡保管辖区,从以前的穷乡僻壤慢慢地发展成今日的新村。

新村的水源已从以前的河水改成自来水,也有少数人家仍用井水。从前的河水供应是来自一条清水河(SUNGAI KUANG),可是清澈的河水已遭到污染。

此外,新村已经使用电能以取代从前的油灯。至于废物处理,那是由怡保市政厅负责。比起以前,排污系统已有所改进,改用成抽水系统把污物处理掉。

2.jpg
拱桥新村各方面的基建发展已有进步及改善,可见道路不再是以前的黄泥路

在这通讯发达的世界,该村除了使用电讯局提供的通讯服务,也使用手机通讯,可是使用手机的人数居多。

在医疗方面,附近设有四间私人诊疗所,政府诊所则设在邻近的TANAH HITAM,还有一间新建的,只有医药助理的KLINIK SATU MALAYSIA。

治安方面则设有一间警察局。除此之外,村民们也成立了警卫团,俗称青衣队,以及刚设立的治安自救队来维持新村的治安。可是该村没有消防局,最靠近的消防局位于距离约十一公里的和丰。

3.jpg
拱桥新村警察局

4.jpg
拱桥新村治安发展委员会

虽然该村比较小,但各方面的设备皆齐全。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村里也设有让民众进行庆典活动的大会堂、学校、庙宇、巴刹、茶楼、约八十间店屋等等。

5.jpg
巴刹—卖食处


在大路上可见的一些店屋

最近,该村也重建了新村碑楼和篮球场。此外,村委会也安装了三部电眼【CCTV】以防止罪案发生。据村长说,拱桥是唯一一个设有电眼的新村。他还打算在未来再安装两部电眼以增强村内之安全措施。

7.jpg
篮球场

8.jpg
电眼安装处

二、 交通

至于交通方面,一直都在发展中。至今,黄泥路已经减少,多数都铺成了柏油路。在村子里,最为方便及常用的交通工具是脚踏车和摩托车。村长说几乎每一家平均都拥有二至三辆车子。此外,乡村也有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公共巴士及火车。因为拱桥离怡保最近,距离大约只有十六公里左右, 所以村民们可乘搭汽车或巴士,可在二十至三十分钟到达市区,非常方便。

村里只有一间托儿所。有些村民会把孩子送到学校里的学前教育班, 而有些却选择送到私人的幼稚园去。

这些托儿所及幼稚园是在大约二十年前成立的,至今总共有大约80 至90 位学生,每一间至少有二至三位老师。

村里也有一所小学,那就是中华华小(SJK © CHONG HWA)。因为这是华人新村,所以没有其他源流的小学,即使是印裔也把他们的子女送来中华小学,因此都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

拱桥中华华小成立于1950 年代,至今已有大约60 年了。早期的村民生活艰苦,缺乏物质,虽然如此,秉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精神”,村民还是不忘创办华文小学,让孩子们接受启蒙教育以改善生活。

这间历史悠久的中华华小之校训是德、智、体、笑、群。此校位于新村正中心,学生往返学校也不远,非常方便。


拱桥中华华小

这间小学在往年辉煌时光时共有900 至1000 名学生,不过现在人数已一度下降。目前中华华小共有一位校长,23 位教师和约430 位学生。中华小学共有六班,每个年级各一班。

2.jpg
旧的两层楼校舍

3.jpg
新建的三层楼校舍

中华小学原本是钢骨水泥的两层的校舍。虽然学生人数逐年降低,但为了让学生们有机会享有更完善的设施,该校刚新建了一栋三层楼的校舍。

除了原有的基本设备如:办公室、教室、礼堂、篮球场、大草场、食堂、电脑室、图书馆/资料中心、中华校友会资讯厅等,新校舍也新添加了几间教室、辅导室、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室、生活技能室、乐器储藏室等。

这证明了中华小学非常注重学生的教育,建立这些新设施,以便让纯朴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事务,以免莘莘学子追不上科技的发展而日后被时代淘汰。

由于新村村民不多,这里没有中学。小六毕业的学生都到十六公里远的怡保市镇升中学。


(左到右)中华校友会资讯厅、电脑室和图书馆/资料中心

5.jpg
篮球场及草场

6.jpg
食堂

7.jpg
辅导室

为了让村民们能活跃地参加社交活动,拱桥新村所拥有的社团组织也很齐全。其中包括中华校友会、乡团公会、醒狮团、福利组合、政治组织(马华)、睦邻计划、人民警卫团、治安自救队、浮罗交怡计划资料中心(图书馆)等。村长说治安拯救队是在今年刚成立的,主要目的是负责维持村里的治安。

不过很遗憾的是,虽然被当为图书馆的浮罗交怡计划资料中心久已存在,但目前还未运作。村长解释说这是因为缺乏人手去担任管理图书馆运作的工作,所以暂时没有活动。此外,该村曾经在政府推动的近打县美化新村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中华校友会


河婆同乡互助会

3.jpg
醒狮团

4.jpg
睦邻计划


浮罗交怡计划资料中心,即所谓的图书馆

另一方面,拱桥新村的村民包括华、印、巫三大民族,其中以华裔占最多而马来民族占最少。他们的信仰包括了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的宗教。

由于只有大约一两户马来人和少数的印度人,该村并没有建立回教堂或基督教堂。不过,这个新村有一个特色。虽然人人有着不同的信仰,但村长说每一户人家都会设有各自的神台或神像,所以每当要拜祭的时候,就很方便。这也显得信仰在村民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该村大部分的华裔都是潮州人。新村里也设有寺庙让信徒膜拜,例如:拿督公庙、关帝庙、义山、尼姑庵和斋堂。尼姑庵及吃斋堂都是只有女性修行的地方。关帝庙礼堂是耗资村民三十余万零吉在1990 年建造成的。

拱桥新村里的村民都过着悠闲自在、简单自足的生活。他们不只为人亲切,而且待人有礼。他们的生活圈子都围绕在家庭和邻居之间。村民们彼此的认识与了解很深,大家都不分你我的互相照顾。

6.jpg
拿督公庙


关帝庙


关帝庙礼堂,可作庆典之用。


尼姑庵,名为“祥光庵”


每一户人家各自的神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