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EC介绍(特别给honda迷)

對車有研究的人,相信無人未聽過Honda的VTEC系統,這是一套沿用在F1賽車上的活瓣開合控制技術,首次被應用在本田旗艦NSX身上。但真真正正令VTEC系統街知巷聞,則是應用於CR-X及Civic上的B16A 1.6公升4汽缸VTEC機器。它能夠以自然吸氣結構突破每公升100匹馬力輸出大關,性能與耐久性於同級中未逢敵手,而且其售價及耗油量更比Turbo引擎低一大截。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車迷為VTEC引擎那獨特的「轉TEC」聲及其狂野的高轉爆炸力著迷。久而久之,愈來愈多人對VTEC趨之若鶩。

無可否認,Honda的VTEC是一套極之聰明,而且成本低、效率高的排/進氣控制系統,對今後NA引擎發展影響深遠之餘,更帶動其他車廠探索NA引擎的潛能。

VTEC — Variable Valve Timing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顧名思義,一套由電子控制的可變活瓣正時控制系統。要了解VTEC如何聰明,就先要理解活瓣的運作原理。

基本的4衝程引擎,活瓣開合由凸輪軸控制。凸輪軸的橫切面就像一隻雞蛋的橫切面,它的作用是控制活瓣打開時間的長短,凸輪頂端至中心點的距離就等於活瓣進入深度。活瓣打開時間愈長、入得愈深,表示有愈多的空氣進入氣缸內燃燒,從而獲得更強動力。這種被稱為高角度凸輪軸(hi-cam),或俗稱「快cam」,其作用角通常於264∘以上,例如272∘、288∘,甚至304∘都有,進入深度多於10mm。生/死氣凸輪軸不同作用角亦直接影響著生/死氣活瓣的開合重疊時間(over-lap)。

然而,「快cam」的過多進氣量只適合高轉所需,低轉時汽缸內壓不足,反而引發出低扭乏力、穩定性差等問題,怠速「打冷震」甚至自動死火更是常見現象(賽車於起步前突然死火通常就是這個原因)。

一般街車著重慳油與扭力,馬力輸出只是次要,所以都不會用上「快cam」。Honda的VTEC就是一條凸輪軸內同時包含低、高角凸輪,做到低轉有扭力,高轉有馬力的「神奇」系統。其實VTEC系統的結構並不複雜,它與一般OHC引擎的分別,就是在凸輪軸與活瓣中間多了一組3個可以個別或一組活動的搖桿(rocker arm)。VTEC凸輪軸(生或死氣)每汽缸有3個凸輪(較普通4活瓣引擎多1個),外邊兩顆是低角度、中間夾著高角度,在引擎低、中轉速時,搖桿組分開,頭尾兩支挺桿被凸輪軸帶動壓向活瓣。高轉時(原廠設定於5,500-6,000rpm),由電腦控制的油壓橫栓將原本分開的3支搖桿組連結起來,由中間的一個高角度凸輪帶動,進入「快cam」狀態,亦即是玩車人士所鍾情的「轉TEC」了!

相信各位都會聽過人講「大TEC」同「細TEC」,即是DOHC VTEC同SOHC VTEC。因為DOHC兩個凸輪均有VTEC裝置的關係,能夠藉著生/死氣先後或同時轉「快cam」,從而改變低、中、高轉下的動力輸出,增加出力的漸進性;而SOHC的VTEC開合時間則同時進行,故此動力輸出曲線圖清楚列出,引進會出現兩次峰值輸出點。

在Honda VTEC推出之後,同類原理的可變活瓣控制系統相繼出現,例如三菱的MIVEC及日產的VVL系統。至於日本另一大車廠豐田的VVT-i,雖然都是一種可變活瓣控制系統,但其類型卻與VTEC截然不同。
vtec01.jpg
vtec02.jpg

cool!~

我也要一輛!

cool man, thx for 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