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来历

旧历七月初七日晚,为“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其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其它三个传说故事是 《孟姜女》、《白蛇传》、《梁山泊祝英台》)。这是从原始的日月星辰神话发展而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之于《诗经·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蹊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得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譬喻银河两岸的星汉徒有织女、牵牛之名,却织不成有文采的织物,拉不了备有车厢的车子。汉代《古诗十九首》形容牵牛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使两者发生了联系。至南朝梁殷云《小说》已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女。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梁吴均《续齐谐记》指出了相会日期:“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暂诣牵牛。’至今云织女嫁牵牛。”这一故事经历代演变,在民间传说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遂成了动人的神话传说。

民间相传,织女本是天帝的孙女,却爱上了人间的牛郎,因而结为夫妇,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并且生了一男一女。不料,事为天帝不容,乃命众神将将织女捉上天宫惩罚。牛郎闻讯急忙用扁担箩筐挑上两个孩子追上天空,将要赶上,忽被王母娘娘用银簪所划成的天河阻隔。从此,天河两岸就有了两颗明亮的星,据说那就是牛郎和织女变的。牛郎星旁边还有两颗小星,这便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牛郎织女平时不能见面,只能在每年七月七夜里会一次面。天下的喜鹊为让牛郎,织女于七夕相会,便密集于天河之上,成为一道“鹊桥”。故民间老人盛传“七月七,喜鹊稀。”后世,民间据此出现了拜银河、乞巧等许多民俗活动,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节日。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摘 ]
1.gif

七月话“乞巧”

这个节日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记载见于孔子删定的《诗经·小雅·大东》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践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起。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由此可见,春秋以前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型就产生了,但没有七夕渡河之说。到了汉代,在《诗品·汉古诗十九首》里就有了:“迢迢牵牛星,咬咬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寒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由此可见,到了汉代虽然它们仍为“二星”,但人物的形象己跃然纸上,还出现了“天河”的情节。并且在汉代的《淮南子》一书申也出现了“鸟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说法。到了南朝梁的文学家殷芸的《小说》一书里则有了:“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伶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右为壬)。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至此,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梗概已具完备。在民间,使它更为丰满、多彩、动人,逐渐成为一个扣人心弦的纯朴而又坚贞的爱情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个节日除“乞巧”名称外,又叫“七夕节”、“女节”、“女儿节”、“少女节”、“巧节”。所谓“乞巧”,就是七月初七的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意思。因此,在旧时这一天大都是妇女进行活动。《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这儿的穿针是少年女子集在一起比赛穿针。夜间,借着香头的微光,从老太太的手中接过一根针,七根线,谁穿上线,谁就算是乞得巧了,穿得快者最巧。从“穿针乞巧”又发展到“浮针乞巧”。过去在北京地区就有这一习俗。《宛署杂记》就有“七月浮巧针”的记载:“七月七,民间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日下,会女自投小针泛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因此卜女之巧。”这一风俗又叫“丢针儿”。

另外,在这天还有供奉牛郎织女的迷信活动,这里就不赘述了。
1.gif

七夕

旧历七月初七日的夜晚,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牛郎织女–年一度相会的时刻。旧时,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故谓之“乞巧节”。少女少妇们有拜银河、丢针儿等活动。

由于人们受牛郎织女神话的影响,认为织女心灵手巧,在凡间曾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因此,每年七月初七晚上,趁着她与牛郎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为之祭拜,则更灵验。虽近于戏乐,但也是希望自己心灵、手巧、幸运的到来。

拜银河、或曰拜双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少女少妇们几个人一伙事先约好,在谁家祭拜。多是推选庭院幽美或有花园的来担任主办者,大家分摊采购祭品。在前一天各自斋戒沐浴,准备停当,届时大家到主办者家里轮流焚香礼拜。有的则是主动发起,口头或下帖邀诸相好的姐妹们前来祭拜、聚会。但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各自祭拜的为多。

祭拜双星的供案均设在庭院或花园里,最好是设在葡萄架旁。

供案上,陈设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闻香果等时令鲜品。在花瓶里插上鲜花。有的南省客居京师者,还要将胭脂、淀儿粉之类的化妆品摆上去,说是献给织女用的。

少女少妇们盛装打扮,仿佛仙女下凡,在月下秉烛焚香。并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少女不外乎希望自己长得更美丽或嫁个如意的郎君;少妇们则希望早生贵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宠爱。

大家祭罢,将祭献给织女的花粉分成两半,一半扔在房上,说是给织女用,一半留给自己用。妇女们相信使用与织女共享的化妆品,可以保持自己的青春美貌。而后参加祭拜的妇女有的围座吃瓜果;有的未成龄的小女孩则根据老人们的传说,头顶红布,蹲到葡萄架底下,去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哭声。

早年,祭罢双星后,老人们便给每人一根针、一根线,让姑娘们同时穿引,看谁穿得快,谁把线首先穿进针孔,就算是乞到了灵巧和智慧。但明、清以后,却流行“丢针儿”的游戏。有的在初六日晚上,设水碗于花下。初七日中午,妇女们将平日缝衣或绣花用的针投入碗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下有花朵、鸟兽、云彩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巧”的象征。谓之“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糙,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所以“妇或叹,女有泣者。”(见《帝京景物略》)

此外,京师各大道观从七月初一日起,立坛祭祖北斗七星,名日“七星斗坛”。尤以斗姥宫最盛。道士们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

昔日梨园(戏剧界)每值七夕,必演《鹊桥会》或昆曲《长生殿》。民国以后多演《天河配》谓之“应景戏”。

民国以后,只留下了老人们的传说,民间并无活动。仅残存小女于七夕蹲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相会的哭声而已。

七夕诗存

【年代】:现当代
【作者】:柔昆
【作品】:集句咏七夕

相思欲写相思意,
相思泪滴相思字。
眉间心上,
脉脉此情谁寄?

鸳鸯帐里鸳鸯被,
鸳鸯枕上鸳鸯睡。
天上人间,
幽幽此恨谁知。

【年代】:元
【作者】:乔吉
【作品】: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崔徽休写丹青,
雨弱云娇,水秀山明。
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
水洒不着春妆整整,
风吹的倒玉立亭亭,
浅醉微醒,谁伴云屏?
今夜新凉,卧看双星。

【年代】:南宋
【作者】:朱淑真
【作品】:鹊桥仙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
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
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行香子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
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
浮槎去,
不相逢。

星桥鹊驾,
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
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
醍儿雨,
醍儿风。

【年代】:唐
【作者】:林杰
【 题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年代】:唐五代
【作者】:曹邺
【作品】:古相送

行人卜去期,白发根已出。
执君青松枝,空数别来日。
心如七夕女,生死难再匹。
且愿车声迫,莫使马行疾。
巫山千丈高,亦恐梦相失。

动画片

七夕之约

不老的传说

七夕的思念

七夕情人节

七夕会鹊桥

七夕相约

七夕惊喜

七夕星空

谢谢分享^6

不错哦,谢谢分享[s:2]

nice… thk for sharing…

謝謝啦~ [s:2]

七夕节快乐!!!
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在古老有一个习俗。
那就是,在七夕晚上拿一盘水放在月亮下,然后去照一照,男的会更英俊,女的更美丽。

今天…可以看见月亮吗??

这里的天气最近不是那么好~

祝大家七夕节快乐!!!

已是昨天了

不过也了解了很多有关七夕的事

谢谢楼主的资料哦!:)

谢谢分享 [s:1]

今年有两次的七夕^^

今年的七夕节,2008年08月07日快到了。

不就是华人情人节吗???